歸芪墨魚片

歸芪墨魚片

講述歸芪墨魚片的配方,製作方法,功效,用法等各個方面。

配方

生薑絲30克,當歸10克,黃芪20克,墨魚300克。 歸芪墨魚片

製法

當歸黃芪水煎,取藥液100毫升,備用,將墨魚去骨,切片。妙鍋放油燒熱,將墨魚片、薑絲放入鍋內同炒,加鹽少許,用歸、芪藥液加少量澱粉勾 芡,裝盤。

功效

益氣養血,活血通經。

用法

佐餐食用。

生薑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
【植物形態】(《呂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葉互生,2列,無柄,有長鞘,抱莖;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光滑無毛;葉舌長1~3毫米,膜質。花莖自根莖抽出,長約20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稠密,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圓形,長約2.5厘米,先端具硬尖,綠白色,背面邊緣黃色;花萼管狀,長約1厘米,具3短齒;花冠綠黃色,管長約2厘米,裂片3,披針形,略等長,唇瓣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稍為紫色,有黃白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與唇瓣等長;子房無毛,3室,花柱單生,為花葯所抱持。蒴果3瓣裂,種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開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乾燥的根莖(乾薑)、根莖的栓皮(姜皮)、葉(姜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
【藥材】鮮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並有枝狀分枝,各柱頂端有莖痕或芽,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澤,具淺棕色環節。質脆,折斷後有汁液滲出;斷面淺黃色,有一明顯環紋,中間稍現筋脈。氣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
【炮製】生薑:揀去雜質,洗淨泥土,用時切片。鮮姜粉:取鮮生薑,洗淨,搗爛,壓榨取汁,靜置,分取沉澱的粉質,曬乾,或低溫乾燥。煨姜:取淨生薑,用紙六,七層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用。
【性味】辛,溫。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別錄》:"味辛,微溫。"
《千金·食治》:"無毒。"
《醫學啟源》:"性溫,味甘辛。"
《醫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熱。"
《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溫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脾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經。"
《本草匯言》:"入脾、肺、腸、胃諸經。"
《本草經解》:"入膽、肝、肺經。"
【功用主治】發表,散寒,止嘔,開痰。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
《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③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乾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
《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本草拾遺》:"汁解毒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朴、半夏毒。"
《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⑾《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
《本草從新》:"薑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
《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⒁《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疝痛有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
【宜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綱目》:"食姜久,積熱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
《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韭忌之。"
《隨息居飲食譜》:"內熱陰虛,目赤喉患,血證瘡痛,嘔瀉有火,暑熱時症,熱哮大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後、痧痘後均忌之。"
【選方】①治感冒風寒:生薑五片,紫蘇葉一兩。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嘔吐,百藥不差:生薑一兩,切如綠豆大,以醋漿七合,於銀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鏇呷之。(《食醫心鏡》)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憤憤然無奈者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金匱要賂》生薑半夏湯)
④治冷痰嗽:生薑二兩,餳糖一兩。水三碗,煎至半碗,溫和徐徐飲。(《本草匯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薑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⑥治勞嗽:蜂蜜、薑汁各四兩,白蘿蔔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⑦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梗,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生薑瀉心湯)
⑧治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薑一斤,搗渣,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傷寒六書》)
⑨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生薑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後方》)
⑩風濕痹痛:生薑汁和黃明膠熬貼。(《本草從新》)
⑾治中氣昏厥,亦有痰閉者:生薑五錢,半夏陳皮木香各一錢五分,甘草八分。水煎,臨服時加童便一盞。(《本草匯言》)
⑿治時行寒瘧:生薑四兩,白朮二兩,草果仁一兩。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發時早飲。(《本草匯言》)
⒀治胃氣虛,風熱,不能食:薑汁半雞子殼,生地黃汁少許,蜜一匙頭。和水三合,頓服。(《食療本草》)
⒁治腹滿不能服藥:煨生薑,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師集驗方》)
⒂治手脫皮:鮮姜一兩。切片,用酒二兩單,浸二十四小時後,塗搽局部,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禿頭:生薑搗爛,加溫,敷頭上,約二、三次。(《貴州中醫驗方》)
⒄治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生薑連皮切大片,塗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普濟方》)
⒅治發背初起:生薑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塗。(《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風:生薑頻擦之良。(《易簡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發:搗姜根汁飲之。(《補缺肘後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乾復易。(《千金方》)
(22)治跌扑傷損:薑汁和酒調生面貼之。(《易簡方》)
(23)牙齒疼痛,日夜呻吟:老生薑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摻姜上,候焦為末,擦疼處。(《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晉礬散)
(24)治百蟲入耳:薑汁少許滴之。(《易簡方》)
【臨床套用】①治風濕痛、腰腿痛
用鮮生薑製成5~10%注射液,行痛點或反應結節注射,亦可配合遠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關節部位則在關節囊周圍注射。每點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一般可連續注射20~30次。注射後局部常有脹、麻及灼熱感,甚至疼痛加劇,約1~2天便減輕或消失。據觀察,反應愈重效果愈佳。用於風濕痛、慢性腰背痛113例,顯效36例,好轉56例,有效率83%;尤以對風濕痛療效更佳,有效率達92.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8例,治癒14例,顯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藥後疼痛減輕或消失,關節腫脹消退或好轉,功能恢復或改善。還曾試用於小兒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薑、麻油製成生薑曲注射劑行穴位注射,對風濕痛或腰腿痛也有療效。
②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據數十例的觀察,對改善症狀有較好效果:服藥後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隨之反酸、飢餓感也見好轉,便秘及黑糞轉為正常,食慾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復發;對一部分患者能遺留下較長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鮮生薑60克,洗淨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鐘。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療瘧疾
鮮生薑洗淨拭乾,切碎搗爛,攤於紗布塊上,再包疊成小方塊,敷貼於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或繃帶包紮。選用穴位計分3組:第1組為雙側膝眼,生薑用2兩分敷兩穴;第2組為大椎加間使(雙側),生薑用1兩分敷3穴;第3組選大椎1穴,生薑用5錢。一般於發作前4~6小時敷貼,經8~12小時即可取下,敷藥兩次即可。觀察40例,除第1、第3兩組各有2例無效外,其餘均控制發作,血檢瘧原蟲陰性。
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鮮生薑1.5兩,紅糖1兩,共搗為糊狀,每日3次分服,7天為一療程。據50例觀察,治癒率為70%,好轉率為30%。用藥後腹痛、里急後重平均消失時間分別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觀及次數恢復正常分別為4.8天和5.2天,大便鏡檢及培養平均轉陰日數分別為4.58天和3.6天。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
⑤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鮮生薑2兩,搗爛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歲30~40毫升,5~6歲50毫升,7~13歲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薑1兩搗汁,加入蜂蜜60毫升為1劑;1~2歲服1/4劑,2~4歲服1/3,劑,4~7歲服1/2劑,7~14歲服2/3劑,14歲以上服1劑。服藥後患兒一般即不感腹痛,嘔吐停止,包塊通常於服藥後1~3天消失。包塊消失後即可服驅蛔藥物。如服姜蜜後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靈、阿托品等解痙止痛;腹脹明顯者應行胃腸減壓,姜蜜合劑可從胃管注入,注入後夾住胃管2~3小時;嘔吐重者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如有腹脹發熱,須加用抗菌素,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腸鳴音消失需及時考慮手術治療;給藥12~24小時後仍未見效者,可用10%鹽水行低位灌腸,或內服中藥。曾按上述方法分別觀察52例和109例,結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蟲團阻塞、闌尾蛔蟲症及並發穿孔改為手術治療外,全部治癒。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2天和2.4天。
⑥治療急性睪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薑,用水洗淨,橫切成約0.2厘米厚的均勻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於患側陰囊,並蓋上紗布,兜起陰囊,每日或隔日更換1次,直到痊癒為止。據觀察,敷藥後患者都感陰囊表皮灼熱刺疼、發麻發辣,少數發生紅腫,個別發生紅疹。共治24例,敷藥第2天15例自覺墜脹疼痛及觸痛減輕,睪丸腫脹顯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癒,自覺症消失,睪丸消腫,觸疼消失;4天后4例痊癒;5例在敷藥後5天痊癒。治癒天數平均為3.9天。對照組4例(兜起陰囊熱敷,服磺胺類藥及注射青黴素),平均治癒天數為8.5天。本法對陰囊局部皮膚有創口或因睪丸炎化膿穿潰者不能套用。
⑦用於中毒急救
對於半夏烏頭鬧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薑急救。曾有報導,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薑後均獲痊癒。用法:輕者急用生薑汁含漱,並口服5毫升,以後每隔4小時續服5毫升;中毒嚴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飼25%乾薑湯60毫升,以後每3小時灌入鮮薑汁5毫升。
此外,試用生薑揩擦治療白癜風,生薑浸酒塗擦鵝掌風及甲癬均有一定效果。

當歸

【中文名】當歸(《本經》)
【類 別】根類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異名】乾歸(《本經》)。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植物形態】當歸,又名:薜、山蘄白蘄(《爾雅》),文無(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莖直立,帶紫色,有顯明的縱直槽紋,光滑無毛。葉2~3回單數羽狀分裂,葉柄長3~11厘米,基部葉鞘膨大;葉片卵形;小葉3對,近葉柄的1對小葉柄長0.5~1.5厘米,近頂端的一對無柄,呈1~2回分裂,裂片邊緣有缺刻。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10~14個,長短不等,基部有2枚線狀總苞片,或缺如;小總苞片2~4枚,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傘梗長0.3~1.5厘米,密被細柔毛;萼齒5,細卵形;花瓣5,白色,呈長卵形,先端狹尖,略向內折,無毛;雄蕊5,花絲向內彎;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橢圓形,長4~6毫米,寬3~4毫米,成熟後易從合生面分開;分果有果棱5條,背稜線形隆起,側棱發展成寬而薄的翅,翅邊緣淡紫色;橫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甘肅四川雲南陝西貴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一般須培育3年才可採收。秋末挖取根部,除淨莖葉、泥土,放在通風處陰乾幾天,按大小分別紮成小把,用微火熏於令透即得。本品帶油性,易霉敗、蟲蛀,必須貯存乾燥處。逢霉雨季節,須用硫黃熏過或適當的烘透。
【藥材】乾燥的根,可分為3部:根頭部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稱"歸尾"。全長約10~25厘米,身長約3~10厘米。歸頭直徑2~4厘米,支根直徑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體具縱皺紋,支根部尤多,歸頭頂端圓平,有莖葉殘基,常有不顯著的環形皺紋,歸身略呈圓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條或更多的歸尾,歸尾上粗下細,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狀的鬚根痕跡。質多柔韌,斷面黃白色,有裂隙,中層有淺棕色環紋,並有多數棕色油點。氣清香濃厚,味甘微苦辛。
以主根大、身長、支根少、斷面黃白色、氣味濃厚者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氣味較弱及斷面變紅棕色者質次。
主產於甘肅、雲南。此外,陝西四川湖北貴州等地亦產。
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區有時也作當歸入藥,但質量較差。
①東當歸的根,又名:延邊當歸日本當歸。根肥大柔軟,分枝較多,呈馬尾狀。質脆,油性較少。產吉林延邊。
②粉綠當歸的根,又名:野秦歸雲南野當歸。根圓錐形,長5~10厘米,根頭部徑約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產雲南。
歐當歸,我國有栽培,曾試代當歸入藥。
【化學成分】根含揮髮油,甘肅岷縣產者含0.4%,四川汶縣產者含0.7%。揮髮油的主要成分有:亞丁基苯酞鄰羧基苯正戊酮Δ2,4-二氫酞酐
揮髮油成分複雜,單是低沸點部分就有10多種,其中有多種烴類,包括3種萜烯。另含多量蔗糖(40%)、維生素B12(0.25~40微克/100克)、維生素A類物質(以維生素A計,含率為0.0675%)。根的皂化部分中含棕櫚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不飽和油酸亞曲酸;不皂化成分中有β-谷甾醇
全草有芳香,可知各部分都含揮髮油,而果實含量特多。
東當歸及北海當歸的根含揮髮油約0.2%,其中苯酞方面,有東當歸酞內酯、亞丁基苯酞及蛇床酞內酯、異蛇床酞內酯。此外,還含倍半萜烯類對-聚傘花素蔗糖、維生素B12、煙酸、葉酸β-谷甾醇等。前者還含丁基苯酞及瑟丹酸內酯。兩種當歸的根及果實的揮髮油中還含丁醇及乙酸。
【炮製】當歸:揀去雜質,洗淨,悶潤,稍晾至內外濕度適宜時,切片曬乾。酒當歸:取當歸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悶,置鍋內用微火炒,取出,放涼。(每當歸片100斤,用黃酒1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當歸,先去塵並頭尖硬處一分已來,酒浸一宿。"
【性味】甘辛,溫。
《本經》:"味甘,溫。"
《吳普本草》:"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氏:小溫。"
《別錄》:"辛,大溫,無毒。"
《本草述》:"味苦,溫,無毒。"
【歸經】入心、肝、脾經。
《湯液本草》:"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竊,跌扑損傷。
《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
《別錄》:"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藏,生肌肉。"
《藥性論》:"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癥癖。"
⑤《珍珠囊》:"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湯液本草》引作'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李杲:"當歸梢,主癥癖,破惡血,並產後惡血上沖,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
王好古:"主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沖脈為病,氣逆里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
《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並熱痢括疼滯住腸胃內。"
《綱目》:"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本草再新》:"治渾身腫脹,血脈不和,陰分不足,安生胎,墮死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閭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②《藥對》:"惡濕面,畏生薑。"
《太草經疏》:"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並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
《本草匯言》:"風寒未清,惡寒發熱,表證外見者,禁用之。"
【選方】①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分。共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②治室女月水不通當歸(切,焙)一兩,乾漆(炒煙出)、芎藭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聖濟總錄》當歸丸)
③治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水一種半,煎八分,溫服。(《簡便單方》)
④治血崩:當歸一兩,龍骨二兩(炒赤),香附子三錢(炒),棕毛灰五錢。上為末,米飲調三四錢,空心服。(《儒門事親》當歸散)
⑤治血瘕痛脹,脈滯澀者:當歸三兩,桂心兩半,白芍兩半(酒炒),蒲黃二兩(炒),血竭三兩,延胡兩半。為散,酒煎三錢,去渣溫服。(《醫略六書》當歸蒲延散)
⑥治婦人帶下五色,腹痛,羸瘦,食少:當歸一兩(銼,微炒),鱉甲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稠),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白朮三分,胡椒半兩,訶黎勒皮三分,檳榔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蓽茇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聖惠方》當歸丸)
⑦治婦人懷娠,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半斤'一作'三兩')。上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賂》當歸芍藥散)
⑧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金匱要略》當歸苦參丸)
⑨治妊娠胎動不安,腰腹疼痛:當歸半兩(銼),蔥白一分(細切)。上二味,先以水三蠱,煎至二盞,入好酒一盞,更煎數沸,去滓,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安胎飲)
⑩治產後敗血不散,結聚成塊(俗呼兒枕),疼痛發歇不可忍:當歸一兩(銼,微炒),鬼箭羽一兩,紅藍花一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酒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當歸散)
⑾治瘈瘲、或顫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當歸、荊芥穗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婦人良方》交加散)
⑿治產後腹中疞痛,並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生薑羊肉湯)
⒀治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下。(《聖濟總錄》)
⒁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黃耆一兩,當歸(酒洗)二錢。上藥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當歸補血湯)
⒂治白虎風,疼痛不止:當歸一兩,桂心一兩,地龍一兩(微炒),白僵蠶一兩(微妙),威靈仙一兩,漏蘆一兩,芎藭一兩,白芷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二錢。(《聖惠方》當歸散)
⒃治血痢里急後重,腸中疼痛:當歸三分(銼,微炒),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龍骨二兩.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粥飲調下,不拘時候,日二。(《聖濟總錄》當歸散)
⒄治盜汗: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蘗、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芪加一倍。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
⒅治諸瘡腫,已破未破,焮腫甚:當歸黃耆栝蔞木香黃連各等分,為粗末,煎一兩。(《素問病機保命集》當歸散)
⒆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枚,木鱉子一枚(去皮)。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酒調服。(《奇效良方》當歸散)
⒇治湯潑火燒瘡,疼痛甚者:白蠟一兩,麻油四兩,當歸一兩半(生銼)。先將油煎當歸令焦黑,濾去滓,次入蠟,候消,相次急攪之,放冷入磁盒中收,以故帛子塗貼。(《聖惠方》神效白膏)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臨床套用】①治療肌肉、關節疼痛神經痛
採用當歸液穴位注射,治療腰肌勞損、肌肉風濕、四肢關節捩傷、關節炎,及各種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脅間神經痛、枕神經痛等),有較好效果。據1000例各種原因引起的肌肉、關節、神經、血管組織病症的治療結果,有效率達89.1%,其中治癒者381例,好轉510例。又據50例枕神經痛的觀察,經1~15次治療後,33例獲愈,其餘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絕大部分病例於首次注射後1~3分鐘即基本止痛或明顯減輕,止痛效果可維持2~8小時,再注射時仍有效。實踐證明,當歸穴位注射,不僅止痛效果顯著,而且具有鬆弛肌肉,降低軟組織的炎症性反應,及改善末梢神經和血管功能等作用。用法:用5~10%當歸液循經取穴或痛點、敏感點,或腱鞘內注射。每次選擇1~4點,每點注入1~5毫升。針刺入肌層,出現酸、脹針感,回抽無血後,推入藥液。一般無副作用,但於腱鞘內注射時,則在注射後數小時出現局部腫脹,疼痛劇烈,影響功能活動,無需特殊處理,在1~3日內即可消退,並顯出治療效果。凡因結核、腫瘤引起的腰背痛或四肢關節痛,局部外傷,化膿性病灶以及皮膚病患者,急性損傷局部瘀血、腫脹嚴重者皆不宜用。孕婦慎用。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以5%當歸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針刺入(深約1.5厘米左右)後,用搖動針管及輕度提插的手法,使針下產生酸脹感覺,然後緩緩注入藥液。治療50歲以上的患者93例,結果痊癒5例,顯著好轉26例,好轉5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9.3%。
③治療慢性盆腔炎
用當歸組織液行穴位注射。治療5例,經1~2療程,患者症狀及體徵顯著改善或消失,腹痛減輕,月經正常,均在治療後6個月內再次受孕。取穴及用法:穴位分兩組,第一組維胞(雙)、三陰交(左)、足三里(右);第二組關元透中極、三陰交(右)、足三里(左)。兩組穴位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一組。每穴注射藥液2~6毫升,6~10次為一療程。注藥前先捻轉針頭,使其"得氣",再注入藥液。月經期停止治療。注射後局部酸脹感向下放射。有3例於注藥後自覺心跳、發冷,持續5分鐘即自行消失,不需處理。
④治療月經
將當歸20克,紅花10克分別浸於50%酒精50毫升中,48小時後過濾,混勻,加酒精至10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每次3毫升,經期停服。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發育不全等病54例,服藥60~600毫升不等,除7例無進步外,其餘均有效果。複查的11例痛經患者中有7例妊娠;16例子宮發育不全患者中有8例妊娠(大多與性激素合併治療);月經異常的26例中有6例妊娠。
⑤治療高血壓
用20%複方當歸注射液(當歸、紅花、川芎等量)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毫升內,或75%複方當歸注射液1毫升加10%葡萄糖液3毫升,於兩側曲池及足三里交替注射,每穴2毫升,10次為一療程。一般用4個療程。第一療程每日1次,第二療程隔日1次,第三療程每周2次,第四療程隔日1次。注射時採用5號針頭,刺入穴位後,待患者有酸麻脹感時,再緩緩注入藥液。初步觀察7例,用藥後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下降,其中收縮壓下降16~56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2~30毫米汞柱;頭暈、耳鳴、眼花、失眠等症狀也有改善或消失,個別病例還顯示出心率減慢的作用。
⑥治療帶狀皰疹
將當歸研粉,依年齡大小每服0.5或1克,4~6小時1次。治療兒童帶狀皰疹54例,服藥後1天止痛的22例;2天止痛的32例。帶狀皰疹一般在服藥後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發生新疹,第4天結痂。又有用0.5克當歸浸膏片內服,每次2~4片,4小時1次,治療成人患者23例,亦取得相似效果。
⑦治療鼻炎
用5%當歸液於迎香(雙)、印堂穴行穴位注射,每穴0.3~0.5毫升。每天1次,5天1療程。一般一個療程即可見效,通常作2個療程。藥液注入後,局部有輕度疼痛及酸麻感,無其它不良反應。治療慢性單純性、肥厚性、過敏性鼻炎和副鼻竇炎等共120例,治癒73例(60.8%),有效45例(37.5%),無效2例(1.7%)。實踐證明,當歸液穴位注射具有消炎消腫、止痛、抗過敏、止血及調節鼻腔植物神經功能等作用,對消除鼻因性頭痛有特效。病程越短,療效越好。

黃芪

【別名】綿黃芪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來源】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採制】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乾,理直扎捆後曬乾。
【性狀】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狀纖維束。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乾,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乾(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烏賊魚肉

【來源】為烏鰂科動物無針烏鰂或金烏鰂的肉。動物形態詳"海螵蛸"條。

歸芪墨魚片歸芪墨魚片

【性味】鹹,平
《別錄》:"味酸,平。"
《醫林纂要》:"鹹,平。"
【歸經】《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腎。"
【功用主治】養血滋陰。治血虛經閉,崩漏,帶下。
《別錄》:"益氣強志。"
《日華子本草》:"通月經。"
《醫林纂要》:"補心通脈,和血清腎,去熱保精。作膾食,大能養血滋陰,明目去熱。"
《隨息居飲食譜》:"療口鹹,滋肝腎,補血脈,理奇經,愈崩淋,利胎產,調經帶,療疝瘕,最益婦人。"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選方】治婦人經閉:烏賊魚合桃仁煮食。(《陸川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