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是金元時代李東垣所創造的益氣補血方劑,由黃芪和當歸兩味藥以5:1比分組成的,具有益氣生血功效,多用於治勞倦內傷,氣血虛,陽浮於外之虛熱證。廣為套用。近年來對當歸補血湯配伍比例及其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許多學者正致力於探索不同配比與其物質基礎及效用之間的內在聯繫方面的實驗研究。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滲入,發現其具有促進造血、調節免疫功能、保護心腦血管等作用,為當歸補血湯用於多種原因所致之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系統及其腫瘤等疾病提供了科學的實驗依據。

基本信息

歌訣

當歸補血君黃芪,芪歸用量五比一,補氣生血代表劑,血虛發熱此方宜。

組成

黃芪當歸

用量

黃芪30g,當歸6g。

用法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方義

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湯
本證多由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治療以補氣生血為主。血虛氣弱,陰不維陽,故肌熱面赤、煩渴引飲,此種煩渴,常時煩時止,渴喜熱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是血虛氣弱,陽氣浮越之象。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五倍於當歸,用意有二:一是滋陰補血固里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虛熱自退。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托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配伍特點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應當急固,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補氣生血,故黃芪用量倍於當歸(黃芪與當歸用量5:1);黃芪大補肺脾之氣,以滋生化之源;當歸養血合營。

運用

本方用於血虛陽虛發熱證,臨床套用以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婦女經期,或產後感冒發熱頭痛者,加蔥白、豆豉、生薑、大棗以疏風解表;若瘡瘍久潰不愈,氣血兩虛而又餘毒未盡者,可加金銀花、甘草以清熱解毒;若血虛氣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龍骨、阿膠山茱萸以固澀止血。

禁忌

陰虛內熱證禁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吳昆《醫方考》卷3:“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飢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而黃芪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芪多於當歸數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曰:‘陽生陰長’,是之謂爾。”
2、《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治肌熱,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雲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附註

本方為補氣生血之基礎方,也是體現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的代表方。臨床套用時除肌熱、口渴喜熱飲、面赤外,以脈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

現代研究

本方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而具有抗貧血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以防止或減輕心肌損傷。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預防血栓的形成;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可改善血液對 全身組織器官的供應。又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升高血壓。此外,本方還具有促進核酸蛋白合成、抗應激反應等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