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節

歌圩節

歌圩節,又稱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台,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基本信息

簡介

歌圩節歌圩節
歌圩節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歌圩節三月初三,每逢歌圩節,壯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活動,在這一天,男女青年要對歌終日,所以又稱為“歌節”。

柳州是壯族人民具有傳奇色彩的歌手劉三姐的故鄉,這裡的壯族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圩那天,大伯、大嫂們提著事先準備好的五色飯和彩蛋,青年男女們則都打扮得很漂亮,姑娘們還要帶著繡球,湧向歌圩地點,魚峰山下是一個主要的歌圩。

歌圩的高潮是擂台賽,歌台設在山腳下的幾棵大榕樹下,歌手們相繼上台獻藝。有老歌手,也有初登歌台的新秀;人們歌唱著新生活,歌唱著甜蜜的愛。

歌圩節又叫“三月三”、“歌婆節”,是壯族傳統歌節。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曆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程式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記念一對堅貞情侶

起源

歌圩節歌圩節
要說“歌圩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歌圩節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歌圩節,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 《後漢書•禮儀志上》 )。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歌圩節,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傳說

歌圩節歌圩節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歌圩節。

又傳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習俗

歌圩節歌圩節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漢族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台灣、福建地區:歌圩節為“三月節”,“采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 )。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民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歌圩節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歌圩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歌圩節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歌圩節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黎族:稱歌圩節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見下文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歌圩節歌圩節
歌圩節和三月三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歌圩節”,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歌圩節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歌圩節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歌圩節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民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歌圩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歌節佳期,整個壯鄉到處搭起歌台,進行對歌比賽。

慶祝方式

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製繡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盛裝,男攜禮物,女揣繡球,成群結隊前往。有的抬著劉三姐神像繞行歌圩一周,才開始對歌。有的則由姑娘們搭起五彩繡棚,待小伙子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拋出繡球,對方如果中意,就在繡球上綁上禮物,擲還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就整個握住。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約還球時舉行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彩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定為壯族歌節,逐漸發展成“歌圩節”文化藝術節

三月歌圩節

農曆歌圩節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歌圩節、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歌圩節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民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歌圩節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歌圩節節日習俗。

道教重要節日

農曆歌圩節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歌圩節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歌圩節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歌圩節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夫世有軍爭,國有武備,由來久矣。囊者豪傑相併,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氣聚而難散,魂魄沉而無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內,號哭涕泣,無有已時。故救軍旅之禍,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夫若是故,我黎庶乃多祈於太上真武也。太上真武亦稱真武大帝,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為淨樂國善勝王長子,古燧人氏之後也,籍隸今山西臨縣。善勝王后有孕四百二十日乃生真武。真武天生神勇,宅心仁厚,亟得大道,以振群倫。及長成,乃捐棄王位,負劍入湖北均縣武當山(原稱太和山)修煉,凡四十二年,功成得道,攝龜蛇羽化飛天,是為主司軍旅之正神,而得普救天下刀兵之惡劫也。至殷商末,真武受元始天尊命,建皂纛玄旗,披髮仗劍,助周滅紂,故於姜太公封神之際加封玄武,並號玄天上帝。及明永樂間,成祖朱棣謂真武陰佑其得帝位,因上號“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並自永樂十一年至十七年,徵召民工三十萬,大修武當山,以報聖恩。嗣後,武當山即成供奉真武之主要道場矣。山西臨縣真武山、方山縣北武當山暨陝西佳縣白雲山,則為其北方三大道場也。

竊維臨縣真武山真武道場,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說先秦年間,一說宋元時期,其建築歷代屢有修葺,屢有破壞,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被盡毀。然遺址尚存,信士尚在,故八十年代後又有諸多道徒,群聚武山,舉行法事。公元兩千年農曆庚辰歲三月初三,真武聖誕日,道徒數人及山下居民酒首社家,合議於真武山巔重建真武大帝簡易道場。以是故真武山香火重現鼎盛,四方百姓鹹感其誠,捐資捐物,圖謀修復,盲愚歸心,實所感奮。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國泰民安,俾使歷代死國難之犧牲將士及兆眾游魄,鹹膺其庇,得受香菸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於是碑記其盛,永錫傳芳。銘曰:紫微帝星初蒙塵,難息狼煙與妖氛,降魔還籍真武計,不戰而屈天下兵。王者之師,不可不興;世界紛爭,不可不平;惟天之所佑,無善不彰;奉天以伐惡,無罪不滅。其惟真武用命已矣。

歌圩節歌圩節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

這篇碑記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議論開始,以議論結尾,首尾相顧,渾然一體。二是議論酣暢,頗有見地。譬如其開篇:“夫世有軍爭,國有武備,由來久矣。囊者豪傑相併,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氣聚而難散,魂魄沉而無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內,號哭涕泣,無有已時。故救軍旅之禍,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從戰爭的由來已久,寫到戰爭造成人民的死難之慘,闡明了作者對戰爭死難者的傷悼之情,以及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觀點。譬如其結尾:“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國泰民安,俾使歷代死國難之犧牲將士及兆眾游魄,鹹膺其庇,得受香菸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表明了作者衷心希望和平永駐、國泰民安的心愿,以及其希望歷代所有戰爭死難者的靈魂都能得到慰籍的心愿。作者並且認為實現這樣的心愿,也就是仁人的本份和大道的真義。綜觀之,這篇碑記不僅使我們明白了真武山太上真武的來龍去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使我們有所思索。

2008中國畲鄉“歌圩節”活動開幕

陽春三月,山花爛漫,春潮湧動。上午,由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東南電視台與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歌圩節”節慶活動暨2008中國畲鄉“歌圩節”活動在景寧開幕。

在簡短的開幕儀式後,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歌圩節”節慶活動大型廣場歌舞拉開序幕。TW情歌天后高勝美唱起了《高山青》 《千年等一回》《山地情歌》 ,醇美的聲音、動情的演繹感染了每一位觀眾。在高原紅演唱之後,林照玉雷志華合唱的《我們是一家人》唱出了海峽兩岸各民族同胞共同的心聲。著名歌手周華健在歡快悅耳的《朋友》歌聲中壓軸登場,廣為流傳的《風雨無阻》讓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揮舞起手中的彩旗,為奧運所作的《我是明星》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博得數萬觀眾持久熱烈的掌聲。

據介紹,中國畲鄉“歌圩節”期間,還安排了“歌圩節”民俗篝火一條街狂歡活動、傳統競技比賽、中華畲族民歌節、海峽兩岸少數民族發展座談會、中國畲鄉“歌圩節”民間歌會等活動。

據河北省《涿鹿縣誌》載:農曆三月初三日,這天家家戶戶屋內頂上插柳條,掃院舍以除蚊蟲之害。同時,也預示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至今仍有部分村莊沿此習俗。

神聖大典下的風流主題

傳統的東西在哪兒?現代化的都市、城鎮化的鄉村、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鋼筋水泥鑄就的民居靚宅……與自然的本色一起誕生、在教化的漫長歲月中悄然滲潤的民族傳統文化已漸趨式微。當現代文明的色彩繽紛染至、催熟劑催生的文化世界性衝擊而來,民族傳統的東西就得忍隱消退了。祥周村,一個地處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鎮化村莊,右有作為水上運輸主幹線的右江河道、左有全線穿越鎮域而過的國道級公路;往前延伸數里與縣城相望,往後連線十里平川與田陽縣域交界,村內道路平整寬闊、四通八達,村民以農業生產及商貿活動為生,加上鎮政府所在地也設在這兒,可謂現代之又現代的一個村子了——而在這車行如流、時尚如風的背景及所在里,原本為一種十分簡單的宗廟祭祀是怎樣延綿承傳上百年而成為一種張揚極盛的民族傳統活動呢?古有祭祀祈福、誦唱神靈的樂歌,主要是在宗廟祭祀的同時對所祭的先人進行歌頌,“頌”的形式即唱,以歌謠的形式唱出來,從而形成了祭祀樂歌的先制(如《詩經》的“頌”)。古祥周先人在進行宗廟祭祀活動時也一定沿襲了這個先制,在祭祀的過程中亦頌亦唱,從而形成了歌樂與祭祀活動相成相生的局面,只是他們的“歌圩”是以山歌對唱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逐漸風行演繹,變成後來男女對唱的、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歌樂形式。

歌圩節歌圩節
如果以上的假設符合事實,那么可以確定的是,祥周“風流”歌圩節是附著在一種祭祀先人的活動上形成的。漫步在如今的“風流街”上,只見古廟香火融融,前來祭祀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傳說這座座落在舊街中心點上的古廟已有百年的歷史,儘管歷盡滄桑,卻神韻依舊。旁有燈籠花、橘子樹各一株,十分幽然雅致。廟內有祖公像——這個祖公像與另一座距此不遠、座落在祥周中心國小後牆外的古廟裡的觀音遙相呼應,祈福在此,求子在彼,眾男女各有所需,便各各執香燒紙,自了心愿。

畢竟一方神靈護佑一方鄉土,為祈福求子而來的畢竟限於本鄉本村的村民,像今晚(農曆三月二十七,真正“風流節”的前夕),祥周街上人頭攢動,短短的幾條街巷上擠滿了人,到底這些人從何而來,來又是為了什麼?

從古廟裡抽身出來 ,往街上走去,只見燈火燦燦的街巷上此一處彼一處堆著一堆又一堆的人,這些人堆里會有一兩對正在對歌的男女,他們被前來傾聽的聽眾包圍著,唱的人風眉情眼,聽的人意轉心隨,這一堆與那一堆所發出的歌聲抑或此起彼伏、抑或遙相呼應。據了解,今晚的人潮有些是衝著鎮政府新建文化廣場的竣工典禮而來的,那兒有一台豐富多彩的現代文藝晚會。不管是無意的巧合還是有意的安排,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戲同時上演,這終究是一個相當牽強的畫面。我們看到,演出是演出、對歌是對歌,兩個活動各不相干,沒有交匯的基線,也沒有融合的枝葉。現代文明戲的演出結束了,傳統對歌的進程剛剛進入高潮。即便現在已是夜裡十二點多,前來加入的人還在不停不斷。這些人手裡提著袋子,袋子裡裝的是衣物傘帽之類備用東西。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是準備不睡不歸聽歌聽到天亮的。同行中有了解這箇中奧秘的朋友透露說這些人來是為了了結一樁心愿而來的。這個“風流節”本意就是指那些在年輕時互相愛慕但終究沒有結成眷屬的男女約會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他們不管各自有多忙、住得有多遠,都要回來赴這個約。在這樣的夜晚,借著宗廟祭祀的大典、以崇高的愛情為名,這些曾經被無情折散的有情人各各執手對唱、 互訴衷情——我們沒有看到這樣具體的細節,朋友說這些人約會的陣地主要在右江河邊一個名叫“祥周沙灘”的地方——往村後的河邊碼頭走下去幾步路即是,不信你明天早上去看看,在那兒他們一夜丟下的食品袋紙巾之類的垃圾能裝滿幾十隻籮筐。

古有牛女“七夕”相會,今有祥周“風流歌圩節”,不同的形式蘊含相同的內容,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是人類情感的歸宿,是人類精神永恆的承載者。祥周村地處城市邊緣,是時尚與文明先行的得風者,卻能夠在她富麗的現代生活空間上保留有這么一小塊本色的精神園地,讓一個原本尋常的宗廟祭祀活動能在這兒盛傳百年而不衰,除了這種祭祀本身所具有的所謂“賜福”功能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愛情”這兩個字上,“愛情”即“浪漫”、“浪漫” 即“風流”。祥周“風流歌圩節”依託一個神聖的祭祀大典而生成,又以其自身瑰麗多彩的魅力來給它披上了一層浪漫恆久的外衣,莊重與活潑、神聖與浪漫、神異與愛情——互動、演繹、相生、源遠流長

傳統節日3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