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新四軍蘇北部隊的指揮機構。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華中、開闢蘇北的指示,率蘇南主力經揚中縣北渡長江,到達江都縣吳家橋地區,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機構歷史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鍾期光。轄3個縱隊,9個團,共7000餘人。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轄第1、第4、第5團。第2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轄第2、第6、第9團。第3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10月,劉先勝任政治委員,轄第3、第7、第8團。7月25日,蘇北指揮部揮戈東進,擊潰國民黨稅警總團一部並殲滅江蘇省保全第4旅主力近2000人,開闢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指揮部發展

10月初,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指揮26個團約3.4萬人,分3路進攻黃橋。蘇北指揮部在八路軍第5縱隊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戰略配合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經4天激戰,以5000主力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2個團1.1萬餘人。10月10日,與八路軍第5縱隊勝利會師,為合力開闢蘇北奠定了基礎,黃橋決戰後,南通、如皋、海門、啟東4縣的地方勢力,紛紛與新四軍聯繫,願意接受領導。蘇北指揮部經與他們談判,成立了江蘇省第4區抗日游擊指揮部,並派第3縱隊進入這一地區,發展地方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1月,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保全司令部,陳玉生任司令員。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蘇北指揮部及所屑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

1940年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駐紮姜堰,陳毅同志下榻曲江樓,在此召開蘇北八縣軍民代表會議,號召團結抗日。決策在姜堰,決戰在黃橋。姜堰的糧食物資、曲江樓上的全方位運籌斡鏇為黃橋決戰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遠遠望去,曲江樓門面開闊,檐宇寬敞,脊檁筆直堅挺。外圍大門中西合璧,門堍翹角飛檐,院牆間置透風花窗,古雅莊重。推門而入,踩著鵝卵石鋪就的地面,清幽撲面而來。
前樓檐下新懸早年中共泰縣縣委書記彭沖題書“曲江樓”匾額一方,後廊檐中設“曲江樓革命史料陳列”橫匾,樓上辟五間陳列室,陳列當年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圖文史料以及有關文物。後樓大廳為當年蘇北八縣軍民代表會議會場,會場陳設當年器物七巧八仙桌以及條案、太師椅等。大廳屏風上懸清代末科狀元———南通張謇(民國時期實業家)題書匾額“觀濤處”,兩側置抱柱楹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祗兩間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風”。屏風前立陳毅半身塑像,凜然逼真。左側次間為陳毅同志臥室,內置陳毅當年使用過的床、桌、椅、幾等總計文物32件(套)。樓下三間設“姜堰人民革命鬥爭史料陳列”。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