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軍區

華北軍區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領導和指揮華北地區所屬的人民武裝力量。1948年5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5月9日的決定,為適應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需要,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蕭克任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後唐延傑),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王世英任副參謀長,蔡樹藩任政治部副主任(後張南生、張致祥)。所屬野戰部隊(即華北野戰軍)編為2個兵團:第1兵團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第14縱隊;第2兵團由晉察冀野戰軍組成,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縱隊。

概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白求恩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白求恩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的一級軍區之一,是華北地區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由原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一部組建而成。

1948年5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5月9日的決定,為適應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需要,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蕭克任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後唐延傑),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王世英任副參謀長,蔡樹藩任政治部副主任(後張南生、張致祥)。所屬野戰部隊(即華北野戰軍)編為2個兵團:第1兵團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第14縱隊;第2兵團由晉察冀野戰軍組成,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縱隊。軍區直轄第1、第7縱隊和炮兵第1、第2旅及華北軍政大學、冀中軍區(孫毅任司令員,林鐵任政治委員)、北嶽軍區(唐延傑任司令員,趙振聲任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趙健民任司令員,潘復生任政治委員)、太行軍區(魯瑞林任司令員,賴若愚任政治委員)、冀南軍區(徐深吉任司令員,王從吾任政治委員)、太岳軍區(劉忠任司令員,王鶴峰任政治委員)。全區部隊42萬餘人,民兵110萬餘人。兩大軍區合併時,第1兵團剛結束3月份發起的臨汾戰役,隨後於6~7月又進行晉中戰役,解放了臨汾城和晉中廣大地區,共殲滅國民黨軍12萬餘人。在此期間,第2兵團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從戰略上牽制華北國民黨軍的任務,以主力出擊冀熱察,一部出擊保(定)北,共殲滅國民黨軍3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

發展

華北軍區華北軍區

1948年7~8月,華北軍區奉命將野戰部隊調整為3個兵團:第1兵團仍由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縱隊和第15縱隊(由太岳軍區部隊編成);第2兵團仍由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轄第3、第4、第8縱隊;新組建第3兵團,楊成武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6縱隊。第7、第14縱隊歸軍區直轄;增建晉中軍區,羅貴波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5年9月,轄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 4個軍區及冀晉、冀察、冀中各2個縱隊和熱遼縱隊、冀東縱隊等8個縱隊,共32萬餘人。11月,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戰略部署,為粉碎國民黨軍的進犯,保衛人民勝利果實,晉察冀軍區將8個縱隊和調歸軍區建制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編成2個野戰軍和1個教導旅。第一野戰軍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3個縱隊;第二野戰軍由軍區副司令員蕭克兼任司令員,軍區副政治委員羅瑞卿兼任政治委員,轄6個縱隊。第一野戰軍在張家口以西地區,與晉綏軍區部隊共同作戰,取得了平綏路戰役的勝利;第二野戰軍在張家口以東地區,抗擊了向承德進犯之國民黨軍,保衛了冀熱遼解放區。12月,第一野戰軍指揮機構撤銷,第二野戰軍指揮機構合併於冀熱遼軍區機關,野戰部隊歸晉察冀軍區直接指揮。
1946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分別下達停戰令。3月,晉察冀軍區9個野戰縱隊縮編為4個縱隊: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仍為第 1縱隊,晉察冀軍區野戰部隊編為第2、第3、第4縱隊;同時,充實了地方軍,除原有4個軍區外,新建熱遼軍區,每個軍區各增編 2個旅;軍區教導旅改編為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在停戰令下達後,軍區部隊多次擊退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發動全面內戰。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為保衛華北戰略基地,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於6月恢復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轄第1、 第2、 第3、第4縱隊。在國民黨軍東西夾擊張家口的形勢下,從7月31日至10月20日,與晉綏軍區部隊共同進行了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保衛戰。10月下旬,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在河北淶源召開會議,認真總結張家口失守前後的作戰經驗,確定必須堅持運動戰和殲滅戰的方針,力求主動作戰,並在部隊中廣泛開展殺敵立功運動。隨後取得了易滿戰役的勝利。12月,晉察冀軍區經請示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撤銷了野戰軍指揮機構,第 1縱隊奉命調回晉冀魯豫軍區。所屬軍區除冀晉、冀中、冀東(原屬冀熱遼軍區)不變外,冀察軍區與張家口衛戍區合編為察哈爾軍區;熱河、熱遼(原均屬冀熱遼軍區)軍區分別改編為冀熱察、冀熱遼軍區。1947年3月,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在河北省安國縣召開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力爭主動,擺脫被動,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方針,並作出了加強軍內和軍民團結、整頓紀律及進行土地改革教育的決定。4月20日,冀察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 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4~6月,軍區部隊連續取得了正太戰役、青滄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戰略要點石家莊更加孤立。
1947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重新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縱隊和炮兵旅。10月,取得了清風店戰役的勝利。11月,解放了石家莊,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略區完全連成一片,開創了奪取大城市的先例。12月,新建第6縱隊,隸屬晉察冀野戰軍建制;新建第1縱隊,隸屬北嶽軍區(由冀晉與察哈爾軍區合併組成);新建第7縱隊,隸屬冀中軍區。
根據中共中央1948年5月9日的決定,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一部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蕭克任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軍區野戰部隊編為2個兵團:第1兵團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第14縱隊;第2兵團由晉察冀野戰軍組成,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縱隊。軍區直轄第1、第7縱隊和炮兵第1、第2旅。另轄冀中、北嶽、 冀魯豫、太行、冀南、太岳6個軍區。全區部隊發展到42萬餘人,民兵110萬餘人。3~7月,為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發動了察南綏東戰役出擊冀熱察戰役;為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在南線進行了臨汾、晉中戰役。

華北軍區華北軍區

年7~8月,奉命將野戰部隊調整為3個兵團:第1兵團仍由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縱隊及第15縱隊(由太岳軍區部隊新組建);第2兵團仍由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轄第3、第4縱隊及由第2縱隊第4旅等部組建之新第8縱隊;新建第3兵團,楊成武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6縱隊。 第7、第14縱隊歸軍區直轄。除原有6個軍區外,增建晉中軍區。9~10月,在中共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為配合東北野戰軍進行遼瀋戰役,華北軍區集中野戰軍和地方軍進行了察綏戰役太原戰役。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華北軍區野戰軍主力及地方武裝一部會同東北野戰軍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共殲國民黨軍52萬餘人。

華北軍區華北軍區

194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序列部隊番號的決定,軍區部隊實行了統一整編。 第1、第2、第3兵團按原建制依次改稱為第18、第19、第20兵團,直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第8、第13、第15、第3、 第4、 新第8、第1、第2、第6、第14縱隊,依次改稱第60、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第66、第67、第68、第70軍。3~8月,西北軍區所屬綏蒙、晉綏軍區先後劃歸華北軍區建制,並陸續建立了平津衛戍區(華北軍區兼)、天津警備區(第20兵團兼)及察哈爾、綏遠、河北、平原、山西五個省軍區。4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第18、第19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9月,綏遠國民黨軍宣布起義,翌年12月,該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董其武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治委員,隸屬華北軍區建制。

1955年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華北軍區改稱北京軍區。

影響

華北軍區華北軍區
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軍區部隊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方針和各項政策,在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下,在兄弟部隊的協同和配合下,總計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01.3萬餘人,解放了華北全境,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戰爭中,華北軍區指戰員犧牲4.1萬餘人,負傷19.8萬餘人,湧現出“臨汾旅”等光榮集體和李來龍等一批英雄模範人物。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