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

王必成

王必成,湖北省麻城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3月13日逝世。

基本信息

簡介

王必成王必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浙江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副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王必成(1912—1989),祖籍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人。(與許世友鄰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三團通信隊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第十師三十團營長,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三團營政治委員,第八十九師二六五團副團長、二六七團團長、副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參謀長、團長,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一師二旅旅長,第十六旅旅長,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新六師副師長,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四軍軍長,第七兵團副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副司令員。

生平概況

王必成王必成
王必成,1928年參加本地赤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三團通信隊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第十師三十團營長,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三團營政治委員,第八十九師二六五團副團長、二六七團團長、副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參謀長、團長,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司令員,第一師二旅旅長,第十六旅旅長,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新六師副師長,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四軍軍長,第七兵團副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浙江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副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革命生涯

王必成王必成
王必成,1912年2月29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的一個貧苦農民之家,少年時期投身革命。1928年參加當地赤衛隊和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紅軍,第二年入黨,參加過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川陝蘇區歷次反“圍攻”和舉世聞名的長征,三次過草地。由於他英勇善戰,很快由班長、連長、營長升至團長、團政委,在長徵結束時即由普通一兵成長為紅三十軍八十九師副師長。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到達陝北,久經戰火考驗的王必成隨即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為日後進一步成長奠定了紮實的軍政素質。他成名於新四軍時期,立威於解放戰爭中,是“人民軍隊不可多得的虎將”。

抗日虎將

王必成王必成
王必成到二團時,已是身經百戰的年輕軍事指揮員了。在粟裕率先遣支隊取得首戰韋崗的勝利之後,王必成指揮二團打新豐、攻句容、襲東灣,全殲延陵之敵,連戰皆捷,創造了新四軍對日作戰多個“首次”。1938年春天,王必成從延安奔赴東南抗日前線,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參謀長,不久擔任團長。二團又稱“老二團”,前身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留下的堅持在湘贛邊、贛粵邊、贛東北的游擊隊。在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後,這支部隊重新集結,隨陳毅挺進江南敵後抗日,戰鬥在茅山地區,為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浴血奮戰。

新豐車站戰鬥是新四軍的首次夜戰。新豐車站在京(南京)滬鐵路鎮江與丹陽之間,駐有日軍40多人,還有特務、漢奸、路警等,共100餘人。1938年6月30日下午,王必成率二團一營自丹陽延陵鎮出發,隱蔽進抵新豐車站東南9公里之東岡。7月1日夜11時許,新四軍對駐新豐車站日軍發起突然攻擊,並與敵進行白刃格鬥,殲滅日軍10餘人。又用火攻燒死日軍30餘人,並燒毀車站。此次戰鬥歷時1個半小時,繳獲步槍6支、刺刀6把,配合地方抗日自衛團破路基、拆鐵軌、割電線,使日軍在江南最重要的交通運輸線陷入癱瘓。

句容戰鬥是新四軍首次攻入敵占縣城的戰鬥。1938年8月,為配合國民黨第七十九軍向蘇南丹陽、武進的進攻,新四軍第一支隊決定由王必成率二團主力襲取江蘇省句容縣城。受命後,王必成立即排兵布陣:第二營往東昌街,向鎮江方向警戒,破壞道路、橋樑;第三營進襲城北門外飛機場,並對湯山東昌街方向實施警戒;支隊特務連配合地方武裝,在天王寺至句容間之五港、雙廟、張廟一帶阻敵並破壞公路,掩護攻城部隊;第一營為攻城主力。夜深之後,戰鬥開始,第一營乘黑暗用雲梯突入城內,順利占領東南門。第三營亦入城作戰,經巷戰,占領商會及偽自治會。日軍一部固守樓屋,負隅頑抗,王必成命令一、三營以火力封鎖正面,從側面縱火焚燒,城外飛機場房屋亦被完全焚毀。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40餘人,繳獲步槍2支、手榴彈2箱、子彈5000餘發,其他軍用品若干。

粟裕的“三隻鐵拳”

王必成王必成
1940年7月,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王必成率部隨陳毅、粟裕挺進蘇北,陳粟分別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正副指揮。部隊整編為第一、二、三縱隊,葉飛、王必成、陶勇依次擔任各縱隊司令員。部隊開赴江都時,陳丕顯與王必成相識,陳曾回憶:“初次見面,他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個頭不高,兩眼炯炯有神,虎虎有生氣;不善辭令,簡單幾句話,擲地有聲;不苟言笑,待人誠懇,談話中很少講自己過關斬將之事。”的確,第一次見到王必成的人,都不會把他與能征善戰的猛將形象聯繫到一起。1939年11月,在江南指揮部任見習參謀的惲前程,在回憶他第一次見王必成的感覺時這樣說:“他身穿灰布軍裝,小腿打綁腿,腰系皮帶,著裝整齊清潔。看上去很年輕,大約二十五六歲樣子,身材不高,體瘦不胖,臉面嫩白,與我想像中的形象不一樣,不像個能征善戰、英武魁偉的戰將,倒像個體弱的國小教師。”

1940年7月25日,東進序幕拉開,王必成所率的二縱先期行動,很快將國民黨頑固派保全四旅先頭部隊擊垮,並分兵占領了黃橋鎮以北的蔣垛、古溪等地。9月,他率部攻克姜堰,打掉了保全九旅司令部。10月,他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戰役,與一、三縱一起,全殲敵頑軍獨立六旅,直搗頑八十九軍軍部、三十三師師部。頑軍軍長李守維單騎遁逃,連人帶馬掉進河裡淹死。從此,這三支英雄的部隊,在陳粟指揮下,一直並肩作戰,威名遠揚,被稱為粟裕的“三隻鐵拳”。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部隊又一次進行了整編。活動於蘇中地區的原蘇北指揮部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粟裕),所屬第一、二、三縱隊編為第一、二、三旅,葉飛、王必成、陶勇依次擔任各旅旅長。王必成所率的二旅以蘇中二分區以及鹽城、建陽(今建湖)為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42年底,根據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為加強蘇南的抗日力量,新四軍一師決定二旅主力渡江南下,與劃歸一師指揮的十六旅整編。次年1月,王必成帶領部隊進抵溧水與十六旅會合,王必成擔任十六旅旅長,江渭清任政委,率部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蘇南抗日鬥爭。

蘇中七捷凡五戰,漣水痛擊張靈甫

王必成王必成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當局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又一次挑起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為了應對這一局面,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1945年11月10日,華中新四軍部隊正式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王必成任華野第六縱隊司令員,江渭清任政委。從1946年3月起,華中野戰軍在進行“百日”大練兵運動中,進一步調整了部隊的戰鬥序列:第六縱隊改為第六師,譚震林兼師長和政委,王必成任副師長。同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在聞名遐邇的蘇中七戰七捷中,王必成率第六師參加了五戰,仗仗皆勝,殲敵1.6萬餘人。就在這時,王必成遇到了他軍事生涯中最大的勁敵——國民黨軍名將張靈甫

蘇中七戰七捷後,蘇中戰場勝利在望,可相鄰的淮南解放區形勢卻急劇惡化。在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等部的強攻下,解放軍被迫撤出淮南根據地。隨後,第七十四師沿運河長驅直入,兵鋒直指淮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的首府,戰略地位重要,得失事關全局。因此,粟裕一面急調成鈞、皮定均趕往淮陰城下,阻擊第七十四師;一面親率第一師、第六師從海安城下撤圍,奔赴淮陰,準備圍殲第七十四師。由於淮陰我守軍頑強抵抗,使敵第七十四師在城下寸步難進。眼看粟裕援軍就要趕到,敵第七十四師處境危急。狡詐兇悍的張靈甫派出一支小部隊,在夜色掩護下發動偷襲,突破點就選在防線中央——從戰術角度看中央是最難突破的地段。守城部隊未料到一向害怕夜戰的敵軍居然敢於夜襲,更想不到進攻的地點竟在防線最堅固地段。敵第七十四師乘機破陣,張靈甫揮軍入城。一天后,粟裕率援軍趕到,但戰機已失,只好撤退。張靈甫乘勝揮師南進,3天后又占淮安。至此,兩淮地區完全失陷。

越挫越勇

漣水之戰一個月後,在國民黨軍其他部隊配合下,第七十四師再犯漣水。此時,陳毅、粟裕正在北線準備宿北戰役,坐鎮南線的譚震林決定來個硬碰硬,將王必成第六師擺在漣水南面,對決第七十四師。

1946年12月3日,第七十四師等部在正面排開將近100門重炮,對解放軍陣地猛轟。空中,敵機投擲的高爆炸彈、凝固汽油彈密雨般傾瀉而下,把整個戰場犁地般地翻了一遍。隨後,坦克引導著第七十四師步兵向解放軍陣地發動猛攻。經過兩日激戰,第六師堅守的第一線村莊先後陷落。12月5日夜,王必成發動反擊。敵第七十四師的美制M1917重機槍在暗夜中織成嚴密火網,第六師衝鋒受挫。反擊失利後,王必成迅速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心以堅守來消耗敵軍。他將全師梯次展開,構築了縱深的野戰工事,節節抗擊敵軍進攻。在9天9夜的血戰中,第六師官兵英勇頑強,始終將進攻之敵阻擊在漣水南面。然而,這一回,無論王必成,還是譚震林,都低估了張靈甫。張靈甫進攻漣水南面僅僅是佯攻,正當第六師在漣水城南面苦戰之際,張靈甫親率主力繞道從西面直撲漣水。14日拂曉,第七十四師主力在城西突然出現,第一道防線當天就被突破。傍晚,第七十四師的兵鋒進至廢黃河大堤。王必成震驚之餘,急忙抽調一個旅返城。然而,張靈甫動作異常迅猛,也集中重兵向第二道防線強攻,突破多處防守陣地,漣水形勢萬分危急。

15日上午,奉命支援的第六師十六旅趕到,王必成親自趕赴城西前線。第六師的敢死隊吶喊著,端著卷刃的刺刀,硬是把第七十四師趕了下去。當夜,譚震林緊急命令第六師的第十八旅也回援漣水城。然而,戰場上的張靈甫像狐狸一樣敏銳狡猾,他抓住王必成援軍未到的戰機,調集城西和城南兩大進攻集團,共同集中炮火向解放軍城西陣地猛烈轟擊。驚天的炮火之後,第七十四師以營、團為單位,連續發起集團衝鋒,敵軍依靠數量的優勢,從多處衝決解放軍的防線,湧向漣水城垣。15日中午時分,第七十四師從漣水西門、南門先後突進城內,與解放軍展開了血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解放軍守城部隊被迫在當天下午先後撤退。第六師主力撤出時,王必成凝視著漣水城內沖天的濃煙烈火,青筋暴露,死盯不動,最後被警衛員和參謀人員強推下去。

第二次漣水之戰,解放軍共斃傷敵軍8000餘人,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代價,僅第六師就有5000多名指戰員血灑疆場。在王必成的戰史上,如此的傷亡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令他痛心的是,有些部隊被困在城裡未能衝出,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此刻的張靈甫報了前仇,春風得意。他率領一群高級軍官,來到漣水古塔下合影留念。實際上,二戰漣水張靈甫雖然勝了,但第七十四師前後傷亡近萬人,基層戰鬥骨幹損失慘重。後來孟良崮戰後,被俘的第七十四師旅團長們都認為,漣水之戰重創了該部,是造成後來覆滅的重要原因:“漣水戰後,本師元氣虧損,一蹶不振”。

為祖國、為人民、為和平,鞠躬盡瘁

1953年4月,一直想上朝鮮和美國軍隊較量的王必成,終於得償所願,出任志願軍第九兵團副司令員,“虎嘯三千里江山”,親身體驗了打敗美軍的民族自豪感。1955年夏天,王必成奉命從朝鮮前線回國,出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同年9月,戰功赫赫的王必成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各一枚。

在上海工作的5年半時間裡,王必成非常注重軍政和軍民關係;十分注意尊重地方黨政領導;他黨性強,講原則,顧大局;他治軍嚴,律己也嚴。王必成經常強調:上海警備區是上海市委的軍事部門,既要聽從中央軍委和南京軍區的指揮,又要服從上海市委領導。他抓上海民兵工作有聲有色。他說,上海是個高度工業化的都市,工人無工忙工閒之分;上海郊區由於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民亦無農忙農閒之別。因此,上海的民兵訓練不能採取“大集訓”的辦法,不能搞“一刀切”,必須根據上海的地位和特點,採取行之有效的分散小群的訓練方法,每天一至兩個小時,有分有合,並側重抓特種兵的訓練。根據他的建議,上海市委成立了上海市民兵工作領導小組,把地方黨政部門和駐滬三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民兵工作搞得生氣勃勃。

1960年11月,王必成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成為司令員許世友的得力助手,負責軍事訓練。1961年初,南京軍區某部二連副連長郭興福總結出一套新的戰術教學方法,受到軍領導的好評,被作為典型加以推廣。1962年初,郭興福第一次到南京匯報作業,許世友、王必成先後觀看了他的教學方法,均連聲贊好。事後,立即在南京軍區部隊大力組織推廣,使“郭興福教學法”逐漸被推向全軍。

1969年夏天,王必成就職昆明軍區,歷任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雲南省委第二書記、雲南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時間長達10年。前七八年間,正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橫行之時。作為雲南黨政軍的主要負責人,他的工作受到了這兩個反革命集團及其在雲南的幫派勢力的嚴重干擾。他們捏造種種罪名,向王必成身上潑髒水,大肆進行誣陷、迫害,胡亂拼湊了《王必成在雲南的100條罪狀》。1971年9月,林彪集團折戟沉沙後,“四人幫”及其在雲南的一夥人,假借批林整風,另搞一套。他們把剛直不阿的王必成視為“眼中釘”,欲置死地而後快。他們上躥下跳,曾一度使王必成無法工作。在逆境中的王必成忍辱負重,力排乾擾,為穩定西南邊疆的局勢而拚命工作。值得慶幸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及時地處理了雲南的問題。1975年2月,黨中央為解決雲南問題召開了100天會議,專門下了檔案,扭轉了雲南局勢。王必成戰場上是虎將,政治上也從不趨炎附勢,從不隨波逐流,不同意就是不同意。每當省革委會開會時,那些派性幹部就在會上胡攪蠻纏。王必成多次與他們的倒行逆施進行鬥爭,寸步不讓,捍衛了黨性原則的純潔性。作為軍人,他成功地抓了部隊的軍事演習和軍區機關的拉練,受到了總部領導的高度評價。他頂著“四人幫”的壓力,親自到雲南重型機器廠蹲點,幫助該廠打翻身仗。他經常深入到農舍地頭,關切地詢問口糧和看病情況。他還關心昆明市的蔬菜供應和公共運輸狀況。所有這些,今天的昆明人民仍有口皆碑。

1979年1月,王必成擔任武漢軍區司令員,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荊楚大地。王必成還是那個老脾氣。他不顧鞍馬勞頓,短短几天內,就走遍了軍區機關、武漢空軍及駐漢軍事單位,還專程到省市機關拜訪。湖北省市負責同志見王必成身體不太好,建議集體來看望他,他風趣地說:“我是湖北人,入鄉拜土地,還是我來看看‘父母官’。”王必成雖然在武漢軍區任職時間僅一年,但他那艱苦奮鬥、深入細緻的工作作風和他尊重地方、維護軍政軍民團結的精神,給武漢軍區指戰員和湖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0年春天,王必成就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時間長達7年之久,在這期間及之後的日子裡,他仍然堅持為自己奉獻一生的人民軍隊建設出謀劃策,直到1989年3月病逝。

將軍軼事

“軍令狀”

王必成王必成

王必成平時言語不多,但在關鍵時刻,說出的話卻擲地有聲。

1941年,王必成的2旅(此時2縱隊改編成新四軍,1是由旅)奉命到蘇南,與那裡的新四軍16旅合編後仍歸16旅,王必成任旅長,江渭清任政委。合併不久,即遇顧祝同調集12個團2萬人,氣勢洶洶地直逼兩溧地區,想殲滅新四軍,製造第二次“皖南事件”。頑軍提的口號是“打死王必成,活捉江渭清。”

戰鬥打響後,情況對我不利。敵人以優勢兵力對我形成包圍態勢。王必成、江渭清召集團以上幹部分配任務,當旅參謀長陳鐵軍剛匯報完敵情時,王必成就說:“眼下處於戰鬥緊要關頭,沒時間細討論,就請政委下決心,我們堅決執行。”這句話使當政委的江渭清又驚訝又感動,因為這是到江南來王江第一次合作打這樣大規模、敵我力量很懸殊的仗,王必成就這樣信任他。時尚不容客套、推讓。江渭清根據粟裕指示,立即向4個主辦團發布了命令。最後江渭清還加了一句:“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軍法處置。”江渭清後來回憶:“這種話我是很少說,但那次我卻說了。”可見情況之危急。就在江渭清說完那句話後,王必成突然接上來說:“江政委太客氣了,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提頭來見!散會。”軍中無戲言,一旦執行起戰場紀律,那可真是六親不認,結果是部隊順利突圍,還順手牽羊,殲敵1200餘人。

“這樣的部隊還能打仗?”

1946年10月漣水之戰後,王必成率第6縱隊北上魯南。魯南戰役後轉移到臨近以西休整。此時,粟裕領導的華中野戰軍與陳毅領導的山東野戰軍會合,統一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王必成的第6師改編為第6縱隊,王必成任司令員,江渭清任政委,皮定均任副司令員。

第6縱隊指戰員大部分是蘇中子弟,北上山東後,不習慣於北方生活。王必成走到哪裡,隨時都可聽到戰士們的議論。這個說:“怎么搞的?天天打勝仗,天天向北跑,北方的玉米餅、小米飯實在吃不下。”那個說:“唉!倒霉透了,反攻反攻,反到山東,一手煎餅,一手大蔥,問我有啥意見,做夢都想回蘇中。”對於這些議論,王必成雖然覺得可以理解,但他認為,當兵打仗,不能只在家鄉周圍轉,而要樹立全局觀念,否則對打勝仗是極為不利的。於是,他一方面召開縱隊黨委會議,號召大家克服鄉土觀念,樹立在全國範圍內打運動仗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經常深入部隊,和幹部戰士們拉家常,幫助他們消除思想疙瘩。

山東老根據地人民民眾對待子弟兵非常熱情,但對從蘇中地區來的新四軍仍較為陌生,因為兩地的生活習慣甚至語言都大不相同。山東老鄉將蘇中部隊歸納了三奇:第一奇,講話像鳥啼,嘰里哇啦,一句話也聽不懂,好像來了一批外國兵;第二奇,個個留頭髮,好像來了一批學生兵;第三奇,不少人蓋著五顏六色的綢面棉被,有人還穿著綢襯衣,好像來了一批少爺兵。老鄉們悄悄議論起來:“這樣的部隊還能打仗?”

年輕戰士接受新事物比較快,學了幾句山東話,加上手勢比劃,就能交流情況。山東老大爺、老大娘終於弄清了這支部隊來自出產絲綢的魚米之鄉,穿件綢衣,蓋條綢被,並不一定是地主、資產階級;習慣於留個小分頭,也不是“腐化墮落”,並知道了這支部隊長期在大江南北作戰,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部隊。

“王老虎來了!”

1969年,南京軍區副司令王必成被毛澤東派到雲南,任昆明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後來又擔任了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的到來,對盤踞在雲南境外“金三角”地帶的國民黨殘部,是個壞訊息。“王老虎來雲南,日子不好過了!”猥集在“金三角”的國民黨殘部議論紛紛,惶惶不可終日。

這群國民黨殘兵敗將中的許多人曾經領教過“王老虎”的厲害,王必成來雲南掛帥,他們著實緊張。因此他們急忙重新研究對策,1970年一年即派遣特務8次12人,對大陸進行偵察,結果除1人被擊斃外,其餘全部被抓。1971年,他們再派出兩名特務,這兩名特務在畹町境外窺測3天3夜,竟不敢入境。1971年7月,解放軍在盈江縣芒線勐俄寨抓獲美蔣特務機關“美新處”特務組長楊世才等兩人,審訊時,楊世才說:“我的上司說江南的王老虎來雲南了,萬不可輕舉妄動。我說他姓王的剛來,我不住邊境就行了,但不知他早已扎了籬笆。現在,我認輸了。”歷史回溯到1947年解放戰爭的萊蕪戰場上,一個被俘的敵軍軍官這樣說:“當聽說與我們打仗的是‘王老虎’的部隊,就知道這一仗我們是輸定了。”

人物軼事

聞槍炮聲判若兩人

王必成將軍17歲參加紅軍義勇隊。1938年,將軍由延安赴東南抗日前線,任新四軍一支隊二團參謀長,繼任團長。將軍指揮二團打新豐,攻句容,襲東灣,全殲延陵之敵,連戰連捷,敵偽聞風喪膽。江南人民譽稱二團為“老虎團”,譽稱將軍為“王老虎”。余以為其人必魁梧彪悍,後親見將軍,身材矮小,狀貌平平也。
將軍指揮作戰軍令如山,以下“死”命令而威懾軍中。軍令出,非“死拼”,即“死守”;非“槍斃”,即“殺頭”。1943年4月,蔣介石、顧祝同調集12個團近兩萬人馬,直逼兩溧地區,妄圖圍殲新四軍第十六旅,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當是時,旅政委江渭清向各團傳達突圍命令。末了,江渭清請旅長王必成講話。將軍曰:“江政委說,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軍法處治。我說江政委太客氣了,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提頭來見!散會。”將軍言簡意賅,擲地噹噹。
天目山戰鬥,將軍親臨前沿指揮,距敵僅二三百米。初始,子彈中樹冠,樹葉紛紛墜落身上,將軍不動;繼而,子彈落草地,於腳旁噼噼叭叭作響,將軍仍不動;繼而,警衛班孫副班長中彈倒下,將軍依然不動;再繼而,一彈片擊中將軍望遠鏡,斜擦而過,將軍一步不挪,仍巋然不動。
將軍性孤僻,冷麵寡語,喜獨處獨行。然聞槍炮聲則判若兩人。某戰,部隊進攻受阻,將軍縱身躍馬,奮臂高呼“跟我沖啊!”霎時,眾官兵歡聲雷動,勇往直前,遂克敵。又某戰,敵進我守,形勢危急。將軍直奔前沿陣地,取手榴彈,揭蓋垂環,端輕機槍,左右掃射。眾官兵見將軍到,又歡聲雷動,奮勇殺敵,遂退敵。其時王必成將軍任六縱司令員。

百萬軍中取張靈甫首級

1946年冬,大雪。王必成之華中野戰軍第六師會同兄弟部隊與國民黨張靈甫之整編七十四師戰於漣水城。初戰,勝;繼戰,敗。我軍傷亡6000餘人,退出漣水。整編第七十四師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號稱蔣介石之王牌御林軍。當是時,王必成將軍回望漣水,鬱郁無言,心中暗忖:非報此仇不可。並呈請華野副司令員粟裕:“若打七十四師,不要忘了六縱。”粟裕當即答覆:“打七十四師,一定少不了六縱。”
次年5月12日,華野陳、粟命六縱飛兵北上,參加孟良崮戰役。王必成將軍心中暗喜,揮拳下令,曰:“報七十四師之仇,時機已到。”5月14日,六縱急行軍抵達孟良崮西南、青駝寺以西之觀上、白阜。將軍星夜點兵傳令,並對饒守坤、張雲龍、梁金華諸師長言:“報七十四師之仇,就在今日。你們誰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
華野各縱猛攻孟良崮主峰,七十四師頑強固守,相持不下,均精疲力竭矣。王必成將軍於偵聽中獲悉張靈甫藏匿於一山洞,大喜曰:“張靈甫小命完矣!報七十四師之仇,在此一舉。”遂命預備隊——特務團出擊。數日來,六縱唯特務團未參戰,團長屢次請戰,王必成將軍不用。官兵早已摩拳擦掌,一聲令下,如縱餓虎,直撲孟良崮峰頂。其時,突降大雨,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王必成將軍冒雨舉望遠鏡,遙望孟良崮主峰,風抽雨打,紋絲不動竟半日。下午2時,瀟瀟雨歇,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此時,前方傳來捷報: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被特務團官兵擊斃。王必成將軍臉露喜色,長舒氣曰:“大仇已報,可安睡也。”遂進指揮所休息。諺曰“兵敗如山倒。”王必成將軍率六縱兵敗不倒,並於百萬軍中取張靈甫首級,反敗為勝,為戰爭史一奇觀也。

很少與家人共餐

將軍吃飯喜一人獨餐,一桌,一椅,一碗乾飯,兩碟小菜,足矣。很少與家人共餐,幾十年如一日。蓋戰爭年代領導“吃小灶”,親屬子女不準“沾光”之習慣相襲也。
將軍下部隊視察,凡擺酒宴均拒之。宴撤,方上席;宴不撤,決不上席。故將軍下部隊常上演“罷宴風波”。
林彪事件後,“四人幫”欲置將軍於死地,指使雲南造反派羅列了《王必成在雲南的100條罪狀》。將軍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戰友毛毯蓋了49年
1979年南疆還擊戰前夕,將軍調離昆明,任武漢軍區司令員。臨陣換將,將軍忍悲含憤,慨然離滇赴鄂。臨行前,將軍將一子一女送往前線參戰。某日,將軍夫人陳瑛告將軍:“我們的媳婦也想上前線去。”將軍連聲曰:“好,好。”陳瑛又悄聲曰:“媳婦已懷孕兩個月了。怎么辦?”將軍斬釘截鐵曰:“讓她去!我不能參戰,但我們家有三個半人參戰,此願可遂,此志可明了。”陳瑛凝視將軍,不禁熱淚奪眶而出。
1989年3月13日,將軍因病逝世,享年七十有七。余見將軍生前所蓋毛毯,米黃色,補丁重重疊疊,約十餘處。將軍夫人陳瑛言,此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二縱九團團長徐緒奎於1940年9月犧牲後遺物。王必成將軍時任二縱司令員,為紀念戰友,留毛毯擋風禦寒,日日不離,夜夜相伴,至今已四十九春秋也。

人物性格

王必成勇猛頑強,大膽果斷。他善於打大仗,打硬仗。他生性不苟言笑,落落寡合,易生悶氣,有些孤僻。但他善於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別人,自己在一邊認真傾聽。他說話不多,但說話算數。他很少與家人一起吃飯,每頓一碗乾飯,兩碟小菜,幾十年如一日。他的一位戰友犧牲時留下一毛毯,王必成一直用到去世,整整49年。王必成將軍下部隊視察,凡擺酒宴均拒之。宴撤,方上席;宴不撤,決不上席。故將軍下部隊常上演“罷宴風波”。

王必成將軍指揮作戰軍令如山,以下“死”命令而威懾軍中。軍令出,非“死拼”,即“死守”;非“槍斃”,即“殺頭”。1943年4月,蔣介石、顧祝同調集12個團近兩萬人馬,直逼兩溧地區,妄圖圍殲新四軍第十六旅,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當是時,旅政委江渭清向各團傳達突圍命令。末了,江渭清請旅長王必成講話。王必成將軍曰:“江政委說,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軍法處治。我說江政委太客氣了,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提頭來見!散會。”將軍言簡意賅,擲地鐺鐺,當事者史劍秋陳俠皆曰,至今聲猶在耳。

人物評價

1963年4月12日,毛澤東至南京視察,王必成將軍向毛匯報用“野營訓練”的形式鍛鍊部隊,效果很好。毛澤東連連稱讚:“野營訓練好!”故此,野營訓練即在全軍展開。“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指使雲南造反派羅列了《王必成在雲南的100條罪狀》。1974年4月28日,將軍上書毛澤東主席,毛揮筆批示:“王必成同志問題講清楚就行了。”“四人幫”仍揪住不放。7月10日,將軍第二次上書毛澤東主席。毛澤東又批曰:“王必成同志事情講了就好了。”王必成將軍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人民軍隊不可多得的虎將”“在以後華東戰場的多次重大戰役中,如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王必成同志的華野六縱,都建樹了赫赫戰功”。
1923年讀私塾。
1925年輟學。
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
1927年參加農民義勇隊。
1928年在家鄉參加少先隊、赤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4方面軍第1軍第1師2大隊大隊部勤務員、傳令兵,紅4方面軍第10師3團交通隊通訊班長、隊長。
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冬起任紅4方面軍第10師3團3營8連副連長、連長。
1932年春起任紅4方面軍第10師3團3營9連指導員,同年9月起任3營營長。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共五次反“圍剿”作戰。同年10月隨軍西征入川。
1933年7月起任紅30軍第88師263團1營政治委員。
1934年11月起任紅30軍第89師265團副團長。率部參加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歷次反“圍攻”及進攻戰役。
1935年5月起任紅30軍89師267團團長。參加了長征。同年11月起改任紅30軍89師267團政治委員,奉命南下轉戰川康邊。
1936年春起任紅30軍89師副師長。
1936年7月入紅4方面軍紅軍大學(陝北紅軍大學)學習,為1大隊1中隊學員。同年10月隨紅2、4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會師,11月起為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期三隊學員。
1938年1月起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參謀長。同年6月起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團長。率部東進長江以北參加開闢蘇中抗日根據地
1939年11月起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2縱隊司令員。
1940年7月起任華中八路軍新四軍總指揮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黃橋戰役,“葉王陶”美譽由此而始。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2旅旅長。
1942年2月起為華中黨校一隊學員,8月起繼任新四軍第一師2旅旅長,11月起任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
1943年任新四軍第六師第16旅旅長(政委江渭清)。
1945年1月起任蘇浙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鞏固擴大蘇中抗日根據地和挺進蘇南的多次戰鬥。
1946年任新四軍新編第6師副師長,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蘇中七戰七捷的作戰。
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
1949年2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軍軍長。
1949年9月至1951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兼浙江軍區副司令員。率部參加解放華東的多次重要戰役戰鬥,參加了蘇中戰役、豫東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
1951年1月至1952年7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
1952年7月至1953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江軍區司令員,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王建安因病回國,王必成入朝作戰。
1953年4月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兵團黨委常委,參加了朝鮮東海岸1953年春反登入作戰準備和1953年夏季戰役。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4年在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5年9月2日至1960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司令員、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56年7月起)。
1960年5月至1969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1961年6月起)、副書記(1966年2月起),分管訓練,在軍區範圍內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其間:1960年5月至11月兼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1960年5月至1963年1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在上海期間,精心培植和扶持了“南京路上好八連”這一典型。
1969年12月至1971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1970年1月起)。
1970年,昆明軍區政委譚甫仁被害,周恩來指示剛剛做完腹部大手術在北京療養的王必成返回昆明主持軍區工作。
1971年6月至197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71年8月起)。
1971年6月至1979年1月任中共雲南省委第二書記、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雲南省革命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副主任。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79年1月至1980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二書記。
1980年1月至1987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正大軍區職)。
198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任職至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逝世

開國中將(1)

他們馳騁疆場、屢建戰功、叱吒風雲的英姿已經存留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畫卷之中。他們每個人的戰鬥歷程,都是這個共和國經歷的一部分;他們的功績,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本任務將完善27位中將的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