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機

攻擊機

攻擊機即 強擊機 。強擊機是作戰飛機的一種,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或淺近戰役縱深內的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國外也稱之為近距空中支援飛機。強擊機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尋地面小目標能力,可配備品種較多的對地攻擊武器。強擊機是在戰場上最容易受到對方攻擊損失的戰鬥機機種,為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害部位有裝甲防護。強擊機由德國首先使用,另外有些戰鬥轟炸機也被稱為攻擊機。

基本信息

起源

攻擊機攻擊機
最早的攻擊機是由德國容克公司研製的容克JI型飛機,它於1915年12月5日首次試飛。它是一種裝有鋁合金蒙皮和防護裝甲的雙翼機,它也是最早全金屬飛機。機上安有機槍,載有少量炸彈,可低空對地面目標進行掃射轟,後來容克公司又發展了更先進的CLI─IV型攻擊機,由雙翼改為下單翼,速度和機動性也有了提高,機上裝有2─3挺機槍。它們在執行危險的低空近距離火力,顯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戰效果。
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納粹德國為準備新的大戰,在30年代又發展了新的攻擊機容克─87和亨舍爾─123。在當時,它們又稱為 “俯衝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美國日本也研製了本國的攻擊機。蘇聯攻擊機強調對地面裝甲防護性能,美、日則是發展對艦艇進行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的攻擊機。

特點

強擊機的特點是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穩定性和操縱性;良好的下視界,便於搜尋地面小型隱蔽目標;有威力強大的對地攻擊武器,除機炮和炸彈外,還包括制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對地飛彈等;飛機要害部位都有裝甲保護,以提高飛機在地面炮火攻擊下的生存力;起飛著陸性能優良,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起降,以便擴大飛機支援作戰的範圍。現代強擊機有亞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載彈量可達3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尋瞄準設備和雷射測距、火控系統等;有的新型強擊機已具有垂直和短距離起落能力,如蘇聯的雅克-38和英國的“鷂”式強擊機。所謂“強擊”,即是能夠不畏敵人的地面炮火強行實施攻擊。
如今,在國外,空中戰役戰術縱深攻擊任務,一般都用戰鬥轟炸機;而實施近距空中支援攻擊任務,則用強擊機(攻擊機)。

與轟炸機區別

強擊機與殲擊轟炸機的區別,在於突防手段和空戰能力不同。強擊機的突防,主要靠低空飛行和裝甲保護,殲擊轟炸機則主要靠低空高速飛行;強擊機一般不宜用於空戰,而殲擊轟炸機具有空戰能力;強擊機用於突擊地面小型或活動目標,比使用殲擊轟炸機更有效。此外,強擊機可在野戰機場起降,而殲擊轟炸機一般需用永備機場。

二戰後的發展

攻擊機攻擊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攻擊機又有了新的進步。60年代後,雖然由於戰鬥轟炸機的發展,取代了一部分攻擊機的作用,但仍出現了多種有代表性並在實戰中顯示了獨特的作用的攻擊機,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任期且的空襲利比亞和海灣戰爭使用的A─6、A─7和A─10,前阿富汗戰爭中使用的蘇─25型攻擊機等。現代攻擊機的飛行速度並不快,時速一般在700─1000公里,它更強調超低空突防和攻擊能力。它們一般都裝備有機關炮和火箭彈,可載掛精確制導炸彈和空地飛彈,具備夜間攻擊能力和一定的電子對抗能力。

武器配置

攻擊機用來突擊地面目標的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彈、制導航空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飛彈等。現代攻擊機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音速,正常載重量可達8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尋瞄準設備和雷射測距器等。有的攻擊機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飛機概述

攻擊機攻擊機
攻擊機是作戰飛機的一種,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或淺近戰役縱深內的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所以,國外也稱之為“近距空中支援飛機”或“直接空中支援飛機”。中國等國家稱其為強擊機。事實上,攻擊機包括的範圍比強擊機更寬一些,有些戰鬥轟炸機也被稱為攻擊機。

二戰結束後,攻擊機家族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也進入了噴氣時代。也是在這個時期,“戰場殺手”又添了一個同族“兄弟”——戰鬥轟炸機。從此,兩“兄弟”比翼齊飛,爭奇鬥豔,以一個個空中奇蹟,為飛機家族寫下壯麗的詩篇。

噴氣時代

攻擊機攻擊機
攻擊機跨入噴氣時代的時間略晚於戰鬥轟炸機。在早期問世的噴氣式攻擊機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美國的A-4艦載攻擊機(綽號“空中之鷹”)。該機是美國在吸取韓戰的經驗的基礎上研製的,能對地面目標進行戰術攻擊和常規轟炸。

它於1952年開始設計,第一架原型機XA-4A於l954年6月首次試飛,生產型於l956年10月交付美國海軍使用。該機與眾不同的是,機頭右側裝有可進行空中加油的受油管,既可進行加油機加油,也可由攜帶自足式空中加油裝置的A-4型機進行“夥伴加油”。它共有5個外掛架,可掛副油箱或各種武器,翼根處裝有20毫米航炮2門。A-4問世後,因其出色的飛行性能而受到青睞,先後出口許多國家,並有幸成為美國海軍“藍色大使”空中特技表演隊的專用機種。1982年,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裝備的A-4寶刀不老,一舉擊沉英國現代化飛彈驅逐艦“考文垂”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第二代攻擊機

攻擊機攻擊機
50年代未、60年代初,攻擊機家族邁進了第二代,其代表機型是美國的A-6“入侵者”。該機是由美國格魯門公司研製生產的一種雙座雙發全天候高亞音速重型艦載攻擊機。1963年開始服役,先後改裝了多種型號,總計生產740架,出廠價約5550萬美元與A-4攻擊機相比,A-6在續航能力、全天候作戰和自動化程度方面,特別是在攻擊火力方面要高出一個檔次。其最大載彈量達8165公斤,比A-4增加了4倍。在越南戰爭中,A-6開始嶄露頭角。在越戰後的美國的歷次出征中,也幾乎都能見到其蹤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48架A-6和30架由它改裝的EA-6B電子戰飛機飛赴疆場,為多國部隊贏得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代攻擊機

攻擊機攻擊機
在第三代攻擊機中,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和法國研製的“超軍旗”也值得圈點。特別是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用“飛魚”反艦飛彈一舉擊沉英國現代化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後,“超軍旗”戰機更是名噪一時。

在第三代攻擊機中,蘇聯的蘇-25(綽號“蛙足”)也屬佼佼者。該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亞音速近距支援強擊機,目前有T、K、UB、UT等改進型,出口朝鮮伊拉克等國。蘇-25特點是火力強、防護性能好。該機座艙保護裝甲是用厚24毫米的鈦合金鋼板焊接而成的,可抗住直接命中的20毫米口徑炮彈或30°角命中的30毫米口徑炮彈。機身左側安裝1門30毫米雙管航炮,向下偏轉射擊,這在攻擊機家族中是不多見的。機翼下共有10個掛架,可攜帶各種空對地飛彈、火箭彈、集束炸彈等,也可帶2枚AA-2或AA-8空空飛彈,總載彈量為4.4噸。

前景展望

攻擊機攻擊機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戰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的地位可能要發生一些變化。在未來的空中戰場上,單一用途的攻擊機的地位將會有所下降。與此相反,多用途的戰鬥轟炸機發展勢頭強勁。這一趨勢在第三代戰鬥機中已經有所體現。比如,F-15、F-16、“幻影”2000、蘇-27等,基本上都是一機多型。即將問世的第四代戰鬥機,比如F-22、蘇-37、EF2000、“陣風”等,也都是清一色的多用途,即不僅有較強的空戰能力,同時具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

中國的攻擊機

攻擊機強-5
A-5型飛機是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用於完成對空作戰任務。A-5飛機於1958年8月開始研製,1965年6月原型機首飛,1968年11月開始批生產,目前已生產上千架,除裝備中國的空/海軍外,還用於出口。該機為兩側進氣、大後掠中單翼、正常氣動布局,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以鋁合金及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並且在座艙周圍布置有防彈裝甲,採用兩套相互獨立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該機飛行性能優良,操縱靈敏,座艙舒適,視野寬闊,火力強,可靠性及安全性好,完成任務能力強。A-5飛機有多種改型:A-5基本型;A-5Ⅰ加大航程型;A-5Ⅱ、A-5ⅠA為A-5Ⅰ的改型;A-5C、A-5Ⅲ為出口改型,A-5M為與義大利合作的改進型。
動力裝置2台WP-6型加力式渦噴發動機,單台靜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31.57千牛。
攻擊機出口型強-5

主要機載設備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射擊轟炸瞄準具等。
武器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多種飛彈、火箭、炸彈等。
尺寸數據翼展9.68米,機長15.65米,機高4.33米,機翼面積27.95米2。
重量及載荷最大起飛重量113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9130千克,最大載彈量15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高度5000米)1240千米/小時,(高度11000米)M1.12,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1630千米(機內燃油),最大續航時間1小時55分,起飛離地速度330千米/小時,起飛滑跑距離700~750米,著陸滑跑距離1060米,限制過載+8.0g。

中國的展望

我國現在唯一的強擊機強-5已經首飛了40多年,雖然經過不斷的改進,現在乃至將來的一段時間內仍是我國近距火力支援的主力,但強-5的種種缺陷不可避免的成為其被逐漸淘汰的因素。雖然仍是直接火力打擊的主力,但進行換代機的研製開發工作也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我國一直以來只有強-5這一個強擊機機型,而且前面的分析也說明其並不適合進行類似A-10C的改進。毋庸質疑,我國新一代的強擊機不會是在強-5基礎上改進的,它必然是在一個新的機體上開發而來的,而且其本身的飛行性能、電子設備、武器配置以及升級潛力都要遠強於強-5,達到

強擊機強擊機
或接近第三代戰機的標準。

若以現有的中輕型三代戰機為原型機開發新一代強擊機,也可以是一種選擇。美國曾用F-16改裝成為A-16,由於其原型機為F-16,因而速度快,巡航速度達到900千米/時,相比強擊機,這可以是戰損減少一半。另外,由於使用F-16的雷達,因而在攻擊的同時具有空情監視能力。但這種改進型號沒有發展下去,主要是由於費用過高和考慮到單髮帶來的安全性下降等問題。

我國現有的中輕型三代戰機有FC-1和殲-10。先說殲-10,雖然在設計中定位為多用途戰機,但考慮到我國的安全形式,制空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一個主要任務,所以在相當的一段時間中我國的殲-10都將是一款空優戰機,其對海對陸攻擊能力不是發展的重點。從殲-10本身來看,雖然優秀的設計和大推力發動機的使用使其具有巨大的載彈量,但其外掛條件並不好,在掛副油箱時並不能掛載大重量的對地攻擊武器,所以一般只掛載空空飛彈執行空戰任務。還有一個問題,用昂貴的戰機用普通航彈和火箭撣去執行低空火力支援任務是否值得?另外,也不得不考慮單發飛機在對地攻擊時的安全性問題。所以,將殲-10改裝為強擊機並不符合現實。

再說FC-1。FC-1相對於殲-10是一款低檔機。然而由於設計合理、裝備先進,其戰鬥力不容小視。而且,其正常的氣動外形使其比鴨式布局的殲-10有著更好的外掛條件。加之其本身就是一款廉價戰機,在使用成本上也要小於殲-10。從這些方面看,

強擊機強擊機
利用FC-1改裝一款輕型的強擊機也是合適的。但存在一個問題:FC-1是否會在我國大量裝備。FC-1的低成本優勢確實適合替換我國的已經落後的大量殲-7、強-5等戰機。但畢竟殲-10是我國航空工業20年的成果和驕傲,如果不大量裝備很可能會使我國航空工業難以再有發展的機會。所以,殲-10必將大量的裝備。等到FC-1完全成熟和其發動機國產化之後,殲-10和蘇-27系列早已大量列裝,留給FC-1的空間並不大,這時再裝備一種性能相對落後的戰機,無疑會增加機種的複雜性和後勤負擔。所以,FC-1在國內的前途並不十分樂觀,由FC-1改裝強擊機則是更遙遠的事情。

在我國最有前途的強擊機發展方案是利用教練機來發展一款單座強擊機。從我國現有和在研的教練機來看,最好的選擇是L-15高級教練機。L-15教練機的研製目標就是為蘇-27等第三代戰機培養飛行員,並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L-15採用大邊條的翼身融合、雙發、單垂尾、機身兩側進氣的正常氣動布局。其氣動外形良好而且採用了四餘度電傳作業系統,具有大迎角飛行能力,機動性和操作性較以前的國產教練機有了巨大的提高,可較好的完成蘇-27等三代戰機的飛行員培養任務。而且正常的氣動布局設計可以使其在外掛條件上比殲-10更加從容,而且雙發的設計也提高了安全性,改為強擊機的潛力很大。

L-15已於2006年首飛成功,相信經過不斷的試飛,L-15會成為一款成熟的平台。L-15雖然是作為第三代戰機的教練機而研製的,比較強調其高機動性,擁有優異的大迎角飛行能力,其持續轉彎半徑和瞬間轉彎角速度已達到第三代戰機的水平,但優秀的設計也使其有巨大的改裝潛力。

L-15具有良好的視野和人機界面,其前艙視野為16度,後艙6度,前艙界面為一平二下,後艙為兩個多功能顯示器。雖然作為教練機其系統最初是為了訓練而配置,但通過對其火控系統進行改進,以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和使用經驗,相信不是困難的事情。

強擊機強擊機
L-15採用雙發布局,現階段裝備有兩台捷克的DV-2X,起飛推力21.6千牛,巡航推力12.7千牛,推重比為4.9。目前DV-2X並為採用加力燃燒室,可以認為,在L-15的完善型號上必然會安裝新一代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會更大,性能會更完善。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改善飛行性能,增加起飛重量,增強裝甲防護和外掛量。L-15採用雙發布局,其機身較為寬大,機內空間充裕,有大的空間以容納燃油和電子設備。L-15擁有較大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有較強的對空、地作戰能力。L-15的任務載荷為3.5噸,換裝發動機後其載彈量完全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可以勝任輕型強擊機的作戰需求。

L-15採用全新的設計,因而有可靠性高、便於維護、使用壽命高的特點。採用全機口蓋統籌布置發動機大艙口設計,全機高敞開率,有利於戰時野外維護。而且其機體壽命達到了10000小時,具有很高的使用率。這些特徵都便於使其改裝為輕型強擊機

L-15要改裝為強擊機,個人認為進行部分改進即可。

1)、對座艙進行改進。將雙座改為單座,適當提高其高度,並向後延伸,與隆起的機背融合為一體。將省下的一個座艙的空間改為燃油和電子艙,增加用於對地攻擊的電子設備

2)、改進機頭外形。現有的L-15機頭尖銳,內部空間小,不利於安裝較為先進的雷達電子設備。修改後的機頭更加圓潤,機頭口徑更大,並與升高后並延長的單座艙性適應。以我國現有的技術水平,完成這些氣動外形的修改不是困難的。

3)、對發動機和座艙等重要部位安裝防彈裝甲,加固機體,提高安全性。雖然機身裝甲的使用增加了機體重量,影響了機動性,但L-15本身機體輕盈,加之使用性能更好的發動機,仍可以保持良好的機動性,滿足對地攻擊使對敵方地面炮火和敵方戰機的攻擊進行規避。

強擊機強擊機
4)、電子系統的改進。雖然L-15本身設計優秀,但好的平台要發揮優勢,還必須配備好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主要的電子設備改進有:在修改後的機頭中安裝一部輕型的脈衝都卜勒雷達,為我國JL-10A的縮小型號,以提高戰時對空情的感知能力和同時具備邊搜尋邊跟蹤模式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並具備合成孔徑成像功能。雖然為縮小型號,但其功能足以滿足輕型強擊機的要求;完善對地攻擊的電子系統,包括新一代機載計算機、慣性、GPS導航系統、無線電高度表、雷射測距機、武器外掛管理系統等;加裝類似與FC-1 4號機的垂尾電子戰夾艙。

5)、加掛各種前視紅外吊艙、雷射指示吊艙、光電吊艙、電子戰吊艙以及等各種功能吊艙,使之可以使用雷射制導炸彈、電視制導炸彈、反輻射飛彈、以及各種對陸、海攻擊飛彈等武器,並使在用常規武器攻擊時有較高的精度。

上述改進,只是個人的一點構想,限於本人認識有限,很難提出高明的見解。上述認識,根本指導思想是藉助L-15成功的設計,加以先進的電子和武器系統來完善成一款具備較先進水平的強擊機平台。相信憑藉我國近年來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一定能完成一款先進的輕型強擊機,與武裝直升機戰鬥轟炸機轟炸機一道完成我軍的各個層次的對地打擊任務。

各國裝備

美國因為對中東以及亞洲部分地區有戰場,對於該區域複雜的地形,派遣戰鬥機無法完成任務,派遣轟炸機金額又太貴,所以低空低速的強擊機是最好的選擇,所以美國的強擊機種類也是最多的。相比較著名的有A-10(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強擊機,常常活躍於中東戰場,雖然因為醜陋的外形被美國空軍戲稱為“疣豬”,但是它無可匹敵的火力以及近空支援能力都是不可估量的。其真名是“雷霆二式”,它特有的象徵是機頭前的“復仇者”7管集加特林轉輪機炮GAU—80/A,恐怖的火力可以瞬間秒殺地面上的坦克)、A-6、A-7(在越南戰爭、空襲利比亞和海灣戰爭中使用,A-10也有參加)、A-4等。
俄羅斯(前蘇聯)在對阿富汗戰爭中,曾使用他們國家唯一的近空支援強擊機——蘇-25(蛙足)。該機擁有完備的對地攻擊模式,在之後的最新型號蘇-25T(也稱蘇-39)在更新了大量的電子設備後,該機的綜合能力完全能超越美軍的A-10。以及雅克-38,具有垂直起降的攻擊機。
英國的BAeGR.7Harrier(出口到美國叫做AV-8B)“鷂”,和雅克-38一樣擁有垂直起降功能。發展到之後的“海鷂”部署于海軍。

飛機的分類

劃分方法

種類

細分

按飛機的用途劃分民用航空飛機
國家航空飛機
國家航空飛機是指軍隊、警察和海關等使用的飛機。
民用航空飛機主要是指民用飛機直升飛機,民用飛機指民用的客機、貨機和客貨兩用機。
按飛機發動機的類型分螺鏇槳飛機
噴氣式飛機
螺鏇槳式飛機,包括活塞螺鏇槳式飛機渦輪螺鏇槳式飛機
噴氣式飛機,包括渦論噴氣式飛機渦論風扇噴氣式飛機
按飛機的發動機數量分單機(動機)飛機、雙發(動機)飛機、三發(動機)飛機、四發(動機)飛機、八發(動機)飛機
按飛行的飛行速度分亞音速飛機
超音速飛機
亞音速飛機又分低速飛機(飛行速度低於400公里/小時)和高亞音速飛機(飛行速度馬赫數為0.8-8.9)。多數噴氣式飛機為高亞音速飛機
按飛機的航程遠近分近程、中程、遠程遠程飛機的航程為1100公里左右,可以完成中途不著陸的洲際跨洋飛行。
中程飛機的航程為3000公里左右,近程飛機的航程一般小於1000公里。
近程飛機一般用於支線,因此又稱支線飛機
中、遠程飛機一般用於國內幹線和國際航線,又稱幹線飛機
按飛機客坐數劃分大、中、小型飛機飛機的客坐數在100座以下的為小型,100-200座之間為中型,200座以上為大型。航程在2400km以下的為短程,2400-4800Km 之間為中程,4800KM以上為遠程。
軍用飛機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教練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機等等。

軍用飛機種類

戰鬥機是用來推毀敵方軍機,例如零式艦上戰鬥機
攻擊機是用來攻擊地面目標,實施火力支援,例如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轟炸機是用來進行戰略轟炸,例如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
運輸機是用來進行人力或物資運輸,例如C-130運輸機
偵察機是用來資料蒐集,例如U-2偵察機
直升機是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運輸之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