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

張李

張李是寫作各類童話作品十萬多字,分別發表在省內外各家知名兒童報刊雜誌和兒童文學網站上的當代兒童文學作家。

個人資料

姓名張李
性別
生日1991年1月1日
現居地江蘇省南京市
所在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
職業學生、作家、詞手
籍貫湖北省黃岡市
星座摩羯座
代表作《南航賦》、《黃梅一中賦》、《葬心詞》、《九零後賦》、《昆明湖》
所在單位中國詩賦學會
最喜歡的地方香港
最喜歡的作家徐志摩、郭敬明
最大的夢想做一名慈善家

成長履歷

1991年1月出生於湖北黃梅,從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薰陶; 
1996年就讀於國小;
張李
2003年進入中學階段;
2006年就讀於湖北省黃梅一中,曾於2007年和 2008年先後參加兩屆全國作文大賽均獲獎;
2009年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始大量文學創作;
2009年10月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撰賦,12月完成,創“大學為賦者最小年齡”;
2010年1月1日發表《南航賦》,是為南航史上第一賦;
2010年3月完成古體詩集《江南憶》,隨即開始創作長篇現代詩《昆明湖》系列;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發射,接受南京電視台、江蘇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等媒體採訪;
2011年2月應邀為湖北省黃梅一中百年校慶創作《黃梅一中賦》;
2011年3月7日致信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建言江蘇經濟發展獲回信,引起廣泛影響和媒體報導;
張李和孫五郎老師
2011年3月14日做客南京日報龍虎網
2011年5月當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十佳青年學生;
2011年7月作品《南航賦》被刊印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宣傳手冊扉頁,發向全國各地;
2011年8月前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從事文學創作;
2011年9月15日完成詩集《從秦淮河到馬六甲河》,現代快報報導;
2011年9月30日天宮一號衛星發射,手書對聯登上中國日報、中央電視台、搜狐網中國青年報等頂尖媒體;
出席活動
2011年10月24日經中國詩賦學會秘書長、著名辭賦家孫五郎、副秘書長、著名辭賦研究家于海洲及理事會王鐵錢明鏘等七名常務理事一致同意,被破格吸收為中國詩賦學會會員,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會員、“第一位90後”,金陵晚報、宿遷晚報等媒體報導;
2011年11月10日《南航賦》發表於華人辭賦界最高刊物《中國詩賦》;
2011年11月12日赴遼寧瀋陽出席“中國詩賦年會”,同時出席的還有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長江之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歌》作者、著名音樂文學家胡宏偉將軍、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現代馬王金威昕先生、中國詩賦學會副秘書長、著名書法家劉照榮先生、中國詩賦學會秘書長、中華辭賦家聯合會副主席、著名辭賦家孫五郎先生、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甲骨文研究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劉秀蘭女士、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影視藝術中心主任李犁先生、著名詩人孟慶繁先生等;
張李
2011年11月18日接受江蘇教育電視台《成長》欄目訪談;
2012年1月29日受邀做客全國第一檔關注90後的綜藝娛樂節目《90駕到》,首次面向電視觀眾講述個人成長經歷並親自展示為江蘇教育電視台創作的書法辭賦作品《九零後賦》,引起廣泛關注;
2012年2月15日以弘揚傳統國學為己任,聯合社會力量創辦南京市第一個“國學作文班”,旨在為青少年群體進行國學啟蒙與教育、推廣國學文化搭建平台,現代快報、揚子晚報等媒體報導;
2012年5月24日,做客江蘇教育電視台《全民開考》;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衛星發射升空,創作《神舟九號賦》,被譽為“神舟第一賦”,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新網、江蘇衛視、揚子晚報等媒體報導;
2012年7月,應邀為總裝備部某基地遠洋艦撰賦;
2012年8月,受邀擔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六十周年校慶文字統籌。

南航賦

著名書法家劉照榮
赫赫南京,坐斷東南;十朝都會,名冠寰宇。河山壯麗,閱不盡虎踞龍盤;文脈流徽,道不完晉風漢韻。區位優渥,享中國發展最大增長極;人文薈萃,為南北學術交匯總樞紐。城以文勝,地因人顯。昔明宮故所,今樓宇巍峨;鳳凰鳴於其中,鯤鵬起於其處。斯何地也?斯南航也。
噫吁戲!余嘗南遊港澳,北走京津,信步於珠江南岸,極目於渤海之濱。所幸蕃多,所愛猶然。夫國之要地,定龍騰虎躍;民之瑞土,必水起風生。唯我南京,澤被於江南貢院,芬馥於棲霞丹楓,滋養於秦淮曲水,涵泳於玄武洞天,而我南航,孕育於斯,既人文之力,亦造化之功。
巍巍南航,無限風光。北望鐘山毓秀,南聽秦淮槳聲;倚明代之城郭,享今世之繁華。玉帶河聳翠揚波翠屏山迭碧騰龍。楊柳婆娑,獻舞於硯湖之畔;梧桐偉岸,參天於薈萃樓前。兩大校區,隔郭相望;明故宮校區,六百年文脈源頭;將軍路校區,國家級學術重鎮。快哉南航!明郭翠屏,鬱鬱蔥蔥;百鳥和鳴,霽月光風。我南航學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當其地也。
悠悠南航,源遠流長。建國初始,振興航空。肇建航空學府於南京城,選址學術殿堂明故宮。航空報國,心路鵬程宮城貴壤,一朝年輕;學者攢聚,大師雲集:“三張”王牌,名播宇內;緒箕、適存,翰墨飄香;偉長坐愛南航晚,寶祺開創智慧型材;陳達創建反應堆,淳生功成微驅動;海岩推進動力學,左鳴領軍航空業。壯哉南航!傑才輩出,群星璀璨。慕先賢奠定南航基業於前,期我輩光大南航偉業於後。
 灼灼南航,燦爛輝煌。名冠無人機,譽享挑戰杯。廿余種飛行器,創華夏第一;數十個學科群,處國內領先。科技競賽,屢屢奪冠;青春舞台,激情揮灑。研學儲能,是求誠意修身;經世致用,力當知行合一。南航就業,位居全國前列;南航學子,廣受企業青睞。雄哉南航!六秩風雨與新華同誕;萬里長空偕盛世齊飛。
昊昊南航,洵毓靈光。煌煌宮城,閱盡千年興替;峨峨鐘山,孕育曠代雄才。斯學府之興,應歷史之使命;斯學府之盛,以人才為根本。昔之南航,奮長翅於遠空,戢廣翼於青冥,育英才於九州;今之南航,鏇巨筆於中天,展鴻圖於后土,播桃李於四海。偉哉南航!智周萬物,道濟天下;光榮傳統,薪火賡續;南航精神,光裕後昆。
嗚呼!萬戶飛天,嫦娥奔月。撫今追昔,厚積已入史冊;瞻前望遠,未來更似朝暾。篳路藍縷其初歷,光明坦途其未央。所賴天道健行,地勢厚德;諳往察來,明為今承。欣看南航,高歌猛進。其歌曰:
致知以周萬物兮,修道而匡天下;法羲和以馭天馬兮,翥長空而牧群星。承日月精華兮,增輝於中華;鐘山川之靈秀兮,增益於瀛寰;秉承先賢壯志兮,任重而道遠;創一流學府兮,載欣而載奔。注釋:
1、王適存教授曾在南航報上發表《南航的三張王牌》一文,寫的是南航三位姓張的著名教授,即著名力學家、我國第一架飛機的設計者張阿舟,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張世英,我國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張幼貞。
2、范緒箕,我國著名力學家,航空教育家,原南京航空學院的主要領導人,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架靶機,對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王適存,南航教授,我國著名直升機專家,航空教育家,中國直升機技術的先驅,直升機專業的奠基人之一和學術帶頭人。他提出的“直升機鏇翼廣義渦流理論”,在國外被稱為“王適存渦流理論”。
3、錢偉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之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校長。
4、陶寶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航教授,我國著名結構測試專家,航空教育家,中國航空智慧型材料與結構研究的開拓者。
5、陳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航教授,少將軍銜,我國著名核科學與技術專家,領導並完成了鈾氫鋯脈衝反應堆工程的建設工作。
6、趙淳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南航教授,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研發了13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聲電機及其驅動器。
7、胡海岩,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航教授,我國著名力學家,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8、林左鳴,1982年畢業於南航發動機專業,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

黃梅一中賦

清末民初,中華大地,風起雲湧,百廢待興。帝制黜而民主立,富強圖而教育興,黃梅一中,應運而生,浩浩走來,跨越兩世紀,煌煌百年矣。
張李
夫楚黃之地,北依大別,南俯長江,西連雲夢,東望柴桑,得地勢之利兮,享區位之尊渥。鄂東名城,扣三省而環帶五湖;黃梅寶地,通七界而譽飲八方。人傑地靈,文化繁榮。道信居山,得傳達摩衣缽;慧能渡水,別開禪宗頓門。雙峰聳翠,破額山前碧玉流;五祖望川,通天路下白蓮舉。挑花工藝,溯唐宋而美染荊楚大地;岳家拳譜,開武宗而威震楹聯之鄉。宏哉!吳頭楚尾,從來鍾靈毓秀之地;赤壁黃州,自古崇文尚武之邦。而我百年一中,孕育於此,乃是天工開物,造化為功。
著名詞作家胡宏偉將軍
百年畫圖繪長河,源遠而流長。楚黃文教,所從來遠矣,秦碑出而祭有廟,漢儒聚而學有師。因之海內蜚聲,名與嶽麓相齊。及至近代,黃梅縣中,挺立於烽火之間,而佩錚錚鐵骨。一九四九,地辟天開,沉沉夜幕,煥然澄澈。五十年代,“鄂東明珠”而美譽始傳;十年動亂,飽經風雨而令名不廢。改革潮湧,波瀾壯闊舒長卷;開放風勁,雲水翻騰起鴻途。幾經遷徙,而懿范永垂;數易校名,而美譽益彰。百餘年兮,培育天下英才豪傑而聲名遠播海內外;百餘年兮,鑑證祖國教育歷程而底蘊兼貫近現代。壯哉!千年古城,源承九州,自古文脈恆昌;百年名校,桃培十秩,其必精神宏廣。
百年樹人,桃紅而李艷。菁菁一中,灼灼其華,喬木之沃土兮,乾臣之搖籃。引學海泛舟,領蟾宮折桂;育安邦砥柱,鑄固國樞機。夫建校興學,唯教化以為本;十年樹木,望杞梓可成材。百年一中,歷崢嶸而茹滄桑,逐華年而桃李滿天下。周強湘書記,丹心治社稷;公僕國棟樑,巨業建奇功。科學大師吳煒煜光耀蒼穹,革命功臣鄧雅聲名播華夏。因之而有兮,精英輩出;有之而會兮,才子遍地。馮文炳之文章,彪炳文壇立廢名湯用彤之才華,鵲起哈佛傳三傑。雄哉!滔滔江水,閱盡千年興替;峨峨西山,釀就曠代雄才。世紀一中,斐然乎其神采妖嬈;鄂東明珠,卓然乎其風華絕代。
百年辦學,沐春風而開巨製。領導重英才而興教育,器一中而備恩懷,世紀初來,辟貴壤於東城,徙一中於斯地,其手筆之大,應與日月同輝,昭揚史冊。鄂東明珠自此更添俊采,夫新校址前當要道,通達東西;其危樓上接紫薇,照耀南北。名師薈萃而輻震楚天,學者攢聚而廣澤華夏。李東火鞠躬盡瘁,教壇領銜;嚴志學執筆國考,翰墨飄香。連續十二年特別優秀,名冠黃岡市;更有奧賽尖兵摘國獎,數甲湖北省。達哉!百年辦學,尤謝春風之化雨;藍圖在前,須勤振翅而騰飛。
百年名校 黃梅一中
百年建校為修身,治國而匡天下。鳥鳴在樹,魚躍在淵;天厚黃梅,美在山川。悠悠哉,煌煌哉,巍巍哉,昊昊哉。蓋一中之天空,群星閃耀,北斗皓明;一中之歷史,山藏雲霧,水激雷霆。今之一中,樓宇林立,琳琳琅琅;亭閣羽起,飄飄盈盈。濯纓圓里,信步卵溪;天文台下,指目乾坤。校園丹桂,馥郁含馨;水底香樟,冠蓋成蔭。晨光溢彩,恰是誦讀時候;夜月流銀,不令釋卷景辰。維一中學子,立德益智兮,誠意修身;博學多思兮,興邦治國。偉哉!看不夠江河行地,數不完日月經天。百年建校,是育才而宏文;世代修身,維富國而力民。
嗚呼!撫今追昔,春秋已入史詩;仰天浩歌,前程更似丹陽。人之最貴,貴在功豐而不傲,行之最難,難在步闊而不止。憶往昔是求勒宏圖,詠今朝乃為描遠景。乘新世紀之東風,一路翱翔;奏劃時代之凱歌,雲天震響。噫吁戲!文昌閣里聽鐘聲,金鐘長鳴到今日,醒勸無數俊彥翹楚;八角亭下追清末,考棚荏苒已百年,蒸蔚多少錦繡河山。盛世之伊始,今為昨繼;機遇之初至,明為今承。當高擎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之大纛,聽春風化雨之聲,秉興學昌民之旨,彰我鄂東明珠,煥然熠新彩,粲然若星光!
烈烈黃岡,悠悠赤壁,蘇子歌聲瞬越千年,但聽舟客倚歌而和之,歌曰:
惟楚有才兮襟抱與山開,時不我待兮雲起龍驤來,精思達變兮盛世多英才,維我一中兮輝煌千秋在。

葬心詞

可憐九月晴方好,唯余我,費愁腸,掩淚出門來,把我心兒葬.....
蠢蠢度日恨日長,鬱郁思緒塞心房。
久盼今朝好光景,一舉擎天過重洋。
孰料天公慈顏改,翡翠芭蕉凍冰霜。
手把銀鋤扣青冥,以云為土葬心殤,
黯淡天,月昏黃,中有芊芊結,何處話憂傷?
懶指弄筆心何在?濁眼闌乾濕衣裳。
憔悴形容漸枯槁,惜我金玉好韶光。
不思量,自難忘,繚亂煩惱,潰然堵心牆。
三十一日風塵路,彈指一揮成過往。
多少寂寞月鉤弦,伴我憑几織錦章。
三十一日可虛度?伏案捫心自茫茫。
乍憶悠悠少年事,綠染煙松對斜陽。
引枝作戟擊高水,棲木為鳥繞迴廊。
寥落楊柳披曠野,無限江山入淺塘。
怎奈凌雲志難酬,倚枕不堪夜生涼。
飛逝年華不待我,無涯學海頻風浪。
可笑蚍蜉攀瓊枝,敢問青銅幾形狀。
今日有意葬心時,殘花簌簌凋嫩芳。
跪乞蒼天釋我心,渺渺乾坤空蕩蕩。
目斷盡,起彷徨,平川萬里,何處是歸鄉?
愧顧江東三千子,垂頭不忍見爹娘。
又恨國考蹄聲疾,潸然無語淚千行。
惶惶忽忽終余日,無盡惆悵,紅塵該有淚,誰人是棟樑?
慷慨歲月宜抖擻,躍馬騰風戰沙場。
人生能有幾回搏?弩弓恰可射天狼。
今朝有恨今朝恨,他年折桂又何妨?
我且盪胸陟崑崙,聊借渤海濯纓槍。
待將寶劍重磨礪,定向崑崙試鋒芒。
慟亦慟,傷亦傷,青春當無悔,夢想在遠方。
不積九億三千石,哪得萬里長城長?
笑對千刀萬剮痛,我心永遠若金湯。
葬心不似葬花痴,葬花卻遜葬心狂。
十月新風漸盈窗,誰的夢想越邊疆?
自古高處難勝寒,人間何處不滄桑?
淡定今生榮與辱,素麵童心祭馮唐。

《全民開考》

2012年,張李出現在江蘇教育電視台大型互動益智節目《全民開考》。

詩歌創作

昆明湖:一月
空濛之外,是望不穿的陌路與難捨,
張李
當時間走遠,已來不及摹構那些段落, 
心舟載不動,一片片白露覆滿了山坡, 
芳草還淒淒,你卻不記得曾經的月色。 
邀明月,陰晴圓缺, 
與君飲,終須一別, 
那唇紅,逐漸褪卻, 
既相忘,何苦哽咽。 
一座城的模糊, 
一帳夜的溫度, 
隨車馬去擁堵, 
那遙遠的路途。 
寒夢在風雪中睜開眼睛, 
青黑色的屋瓦裹著天明, 
透過這黯然的回憶重門, 
仿佛屋檐下墜滿了冰凌
那是冰封在塵埃里的往事, 
是誰也不能懂的時光剝離, 
而轉身的相遇如刀刃芒刺, 
把一幀幀繾綣傾碎成淚滴。 
多少個夜晚獨自在安德門安靜地等著公車, 
故事在悠長的人群中拉開冷艷的抑揚平仄, 
才明白世界那么大我不過是你的一個載客, 
當這一段旅程靠岸所有的情節都隨之湮滅。 
用一生去懷念過去,那贖不盡的情債, 
一把吉它懶棄床頭,不聞舊時的天籟, 
依稀是昆湖的岸邊,你的手指那么白, 
只是南風佐舟而起,再不是當年秦淮。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天各一方。
白下路
漫長的暑假就要走到最後
這個黃昏 鳥雀掛滿枝頭
我一如既往的意興闌珊
在白下的十字路口
南京城的梧桐是最好看的風景
高大的枝幹連著彤雲
那木葉蕭蕭而落
常夾帶著歲月的斑駁與無情
一個人的陌生是二十年的冷清
未完成的夙願
擱置在打不開的心門
一路朝聖
葬身人海 行人的腳步匆匆
遠眺未來 山水朦朧
熙攘鬧市 誰裙裾翻飛
獨自遠去 任車水馬龍
白下路的月光悄然襲來
我趔趄而行
紅塵填滿陰霾
你說相逢何必暗許
只是分別我寫不來
最遠的旅行
閱江樓黃鶴樓
揚子江連著歷史的兩頭
東湖到珠江
一掬淡水 兩種溫柔
廣州港深圳灣
列車駛過潮州
從珠三角到吉隆坡
東南亞從此邂逅
我想要最遠的旅行
最好帶上一個筆記本
用漢字掃描大海
蔡倫紙包裹詩情
這是最遠的旅行
東南亞的熱帶雨林
馬六甲海峽的舟楫
還有蘇門答臘的古老文明
最遠的旅行 隔著海的國度
我們的距離 從來沒有這么懸殊
錦書難寄 請不要牽掛
遠走他鄉 要記得幸福
秦淮
胭脂粉黛只為文人妖艷
十里秦淮浸漬了多少才子名篇
那照壁雕龍演春秋
那槳聲水岸扣船舷
煙籠水月寒
秦淮是江南
好一個天下文樞
惹得燈影綽約
誰不說江南多才俊
秦淮畫舫輕
走得了京杭大宋
終繞不出十里水亭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自古金陵文脈
誰人不飲太白酒
別過了烏衣巷
訪罷了秦淮人家
那些唐宋元明清
是驚鴻一瞥的繁華
捷運洞
每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地層
深埋在地下的有色土壤
記錄著不同時代的城市文明
啊 捷運洞
現代文明把土壤堆積成高樓
又把鋼筋埋進土壤
像捷運一樣的隧道
啊 捷運洞
有時候它是擁擠人潮下的一個舞台
每天都在上演著人世間的尋常故事
每一次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回頭張望
啊 捷運洞
每一個捷運洞都有一個讓人清醒的風口
在幽深的都市地層
我不得不想起山頂洞人的原始生存
啊 捷運洞
一個沒有捷運的城市注定要少去很多故事
在黑色的洞壁上燈光打出色彩 色彩照出壁畫
多么古老而熟悉的文明 卻也演繹到今天
啊 捷運洞
又見江城
第一次靠近你是在二〇〇三年
短褲 布鞋 一雙怯弱的眼神
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三千雲夢荊楚齊天
只是從報紙上看到 有人叫你 江城
黃鶴風流憑長江壯闊
東湖梅園散著陣陣幽香
歸元寺的池水養著朝拜的虔徒
那些年 你是那樣的靜美
悄悄地過了這么多年
邂逅一次兩次總免不了回憶起從前
武昌江灘漢口老街
很多往事都一一浮現
又見江城 雖不是當年的畫面
漢味街市 依然扯動著我的眼線
又見江城 華中巨擘擎著藍天
光谷科技 連著國際前沿
如今遠在南京的我也常常在書中與你相見
每一次回到湖北都會在一個黃昏
在蛇山蔥鬱的樹木下
靜靜地望著你每一寸容顏
南方之都
兩千年楚庭連著長江中游
南海郡的番禹城
見證了秦始皇的文韜武略
從此南海不再遙遠
周朝的海岸飄來彩色祥雲
騎著羊的五位仙人
把谷穗留予居民
從此南海郡五穀豐登
你是南方之都
是中國的南大門
你迎進了海上之風
從此南中國花團錦簇
好一座南方之都
三江匯流於此處
你架設了偉大的海上絲綢之路
從此東南亞有了炎黃旗鼓
好一座南方之都
是英雄的故土
近代中國從這裡誕生
從此中華大地實現了民主
嫣然越秀
從捷運站走出的那一霎
亞熱帶特有的景象把視線捆綁
不同於南京的梧桐夾道
越秀街道旁的芭蕉樹綠得發亮
鎮海樓用傳統的中國古代建築
蒸蔚著這座國際大都市
泱泱大國的氣場在這座樓前
彰顯得淋漓盡致
越秀自古繁華
五羊仙人神話
滄海乃變桑田
如今江岸人家
汽車行駛在中山二路
嫣然花絮盛開在公交站前
紅色磚牆復古著上個世紀末
林蔭道上腳踏車向晚
當厚重的歷史遇到
亮麗的現代都市繁華
嫣然越秀
在綠葉叢中儒雅
陌路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
我們會無法相見
近在咫尺
卻在陌路的兩邊
我們的世界是玄武湖之濱
柳樹抹著濃煙
木板路浮出
眺望一整個湖面
在潯陽南湖曲徑通幽
在江城漢水連著晴川
在南京夜雨打著小傘
在津城海河冰上笑靨
而如今陌路來得太突然
我尋遍了廣州城以為雲霞會
布滿西天
你披著霞光向我走近
我們的陌路在這個孤獨的城市
裂出一道橫線
我站在這頭你轉身而去
很近 卻不能相見
不能遇見
烈士陵園中山大學北校區
我行走在有你的城市
步子邁得很輕
似乎怕被人聽見
你在哪裡 為什麼不能遇見
我一個人尋覓 怕錯亂了路線
廣州城太大 人潮湧動
隱匿了呼喚 卻隱不住思念
回想一起走過那些年
很多事情都不堪回首
你若不相信天長地久
我該怎么獨自去堅守
羊城熟悉而又陌生在眼前
你送的五羊雕像一直放在書桌的左邊
把天各一方變成近在身旁
卻抵不過物是人非 你已走遠
為什麼不能遇見 你人在哪裡
我獨守空城 淋濕了雙眼
我一身行裝 只為見你一面
再多的路途 也不覺得遙遠
芭蕉葉
廣州城內的芭蕉樹
是流著汗的綠色漢子
在盛夏的午後
扇著這座城市
芭蕉樹的顏色
是像思念一般的親切
元曲里的一點芭蕉一點愁
到今日也恰好在心頭
一葉梧桐一葉秋
一點芭蕉一點愁
一聲鄉關一白頭
秋來芭蕉向廣州
中山大學北校區
高大的芭蕉探出圍牆之外
青色的枝葉
低頭像愛笑的女孩
望著這些稚嫩的南方精靈
記憶里的荷塘發出遙遠的聲音
青草蛙鳴的傍晚
芭蕉睡熟在月光下 一直到天明
嶺南
五嶺之南
不同於中原的華夏版圖
山脈相隔
跨越秦朝的通途
古典的園林文化
蘇州一樣的人家
那畫舫輕浮
誰說只有江南儒雅
關西大屋的青磚石牆
講述著同治光緒年間的木製時光
那花罩屏風連著矮角門
回字門廊 滿州花窗
雨打芭蕉落閒庭
水流花開聽無聲
你看那院落阿公 浣紗姑娘
類似於江南水鄉的模樣
嶺南大學佳氣承遠方
逸仙精神 萬世而流芳
群邱遠繞 珠江出南海
南方中原 華夏之隆昌
起義
紅花崗的一聲槍響
兩千年的宮殿開始搖晃
熱血青年們啊
是你們喚醒一個民族的理想
兩百年前美利堅萊剋星頓的槍聲
北美洲變成一個自由王國
那一夜歐洲拉丁美洲為之一振
民主的資產階級歌聲在世界唱響
一百年前在中國的嶺南
羊城廣州迎來清晨的曙光
中國的民主鬥士建立了面向清王朝的
第一個戰場
是誰在東瀛把嘹亮的自由之歌領唱
是誰在遙遠的莫斯科苦苦尋找救國良方
是誰扛起步槍浴血奮戰
是誰不惜犧牲自我追求民主之光
廣州起義
偉人的背影從越秀照到武昌
啊 廣州起義
英雄的故事溫暖了每一個心臟
中山青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嶺南文脈 蔚然之光
芳草鮮美佳木向陽
巍巍學府 中山手創
牆外的街道在綠樹的掩映下
散發著蒼勁的深邃
偉岸的身軀近在咫尺
卻不敢接近 心生敬畏
徜徉在落地的橡膠樹叢中
科學的力量
都隨著脈搏在肢體裡
萌動
是那么安靜的紅色建築
在夕陽下散發著現代氣質
是漆染著西學東漸時代
民主的光榮色彩
中山堂前草青青
乙丑進士牌坊聳立在百年前的黃昏
陳寅恪故居里的燈光還亮著
仿佛自由之精神
花城別
風景在車窗外一步步倒退
公交繞過中大校園前的樹林
眼前的人群顯得那么陌生
就這樣說著廣州 再會
熟悉的人送到最後一站便悄悄地
望著我們走遠
迎著朝霞的臉龐在精緻的街道邊
像一面掛起的酒旗
我醉醺醺的離開
輕聲說著無奈
你僵直在站口
那望不到頭的人海
不熟悉的人在花團錦簇的
草地上哄著小孩
寶石一樣的眼睛
和珠江之水連成一塊
我終於要離開
你也許並不在
意興闌珊的夜晚
總有個人守在窗台
花城再見
也許再也不能相見
膚色人潮
廣州站外排著長隊
我站在隊伍的末尾
人潮像海水一樣涌動
是誰在無聲落淚
若分開
看不到未來
若相逢
經不起等待
我縱身回憶的深淵
在人潮中任淚水澎湃
那膚色在烈日下染紅
我一臉蒼白
那黑色眼睛黃色皮膚凌亂髮
那襤褸衣衫枯槁形容像笑話
那摩肩接踵亦步亦趨多嘈雜
那淡妝濃抹胭脂粉黛都睏乏
膚色人潮
是我陌路的哀嚎
你身在何處
要怎么尋找
眼神
她的眼神對著我
眼神裡帶著迷惘
背著嬰兒的女人
汗水滑過臉龐
他的眼神對著我
眼神裡帶著菲薄
個子瘦小的男人
穿著破了的皮革
他們的眼神對著我
眼神裡帶著疲憊
被擠在一邊的農民工
生怕自己被別人怨懟
眼神像玻璃一樣透明
折射著世界的光影
那些看不到的舞台角落
總有讓人傷感的劇情
我的眼神孤獨地與他們對視
在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婦女裹著頭巾
那些席地而坐叫賣聲此起彼落
是一個窮苦年代的背影
危橋水寒
夜風從珠江北岸襲來
國立中山大學的牌坊在昏黃
燈光的映襯下格外
精彩
江風兩岸清
畫舫水面燈
漁歌向晚唱
花散廣州城
從中大北門信步閒庭到廣州大橋
弧形的橋面在這個夜晚霓虹閃耀
三個人一起說著始終未完的故事
直到橋下才發現橋心涼得像冰窖
青春的年紀就像是橫江的橋
一邊是繁華鬧市
一邊是歲月籠牢
我們在橋上望著擁擠的人潮
卻始終無法
阻止這一世的喧鬧
危橋自古水寒
我忽然忘記了時間
車水馬龍的汽笛聲在耳邊響起
這個夜晚喧鬧得讓人沉默
卻又安靜得讓人孤單
榕樹下
從城市的這一側穿行到那一側
需要多久
走出蜿蜒捷運的那一刻
迎接我們的不是高樓
我以為繁華只會堵塞在門外
危樓高百尺的唐詩跳躍到現在
廣州塔下佳木成蔭
榕樹長滿青苔
不是維納斯有意留下人類的斧鑿
只是自然的痕跡太過微妙
榕樹下竹椅搖晃像電影般明朗
樹根一樣的巴掌里藏著數不完的歡笑
我也曾在榕樹下推著腳踏車
駐足停靠
初秋的黃昏躺在柔軟的樹幹上
眯眼看朝霞把歲月輕輕烘烤
而如今榕樹下的竹椅已經被人搬走
落英繽紛的院落變成了水泥地的褶皺
那些盤根錯節的往事在腦海里翻滾
歲月又一次擁堵了我的胸口
紅色建築
在嶺南大學的校園裡有很多古建築
牆壁上的野草在歲月的縫隙里
默默生長
像是在塗寫著百年的畫圖
中世紀的歐洲禮堂紅白相間的走廊
拱形的門頭像皇冠一樣漂亮
刻著字的石板圍欄隔不開時光海岸
我佇立門外任百年前的鐘聲在心頭迴響
我記得南京的烏衣巷
是明朝的青瓦白牆
紫禁城的三大殿
是清代的黃旗朱廊
雕欄玉砌的宮城天子駐蹕之處
不再是當年的群臣浩蕩
而斗轉星移的年代換去多少容顏
卻褪不去一件紅色衣裳
紅色建築讓我想起了廈門的海
同是華夏民族近代化的濫觴
要把那海上之風迎進家中來
吹過中原大地 像長江黃河一樣豪邁
珠江晚風
行走在珠江之畔
夜風漫上
亂髮隨風而舞
記憶都風乾
黃河流域的文明在東方
立起一座古老王朝
長江之水見證了
五千年的歷史波濤
江畔的傳說古老
屈子汨羅楚國
溺死在雲夢澤
那一腔熱血懷抱
晚風清涼
歷史醉人胸膛
漲開的煙波
都化作泛起的江浪
啊 珠江晚風
南國可有幽蘭香草
就讓那腐朽的岸堤潰爛
淌出千年的醒世離騷
獅城午安
飛機降落在樟宜機場
我看到一片綠色在城市中
機場很大
世界顯得空曠
望著這個新的國家
我的腳步忽然有些緊張
登上汽車才發現依然天亮
我小心地打量眼前的一切
生怕忽視了每一寸陽光
花草鋪滿公路
樹木連著海洋
道一聲 獅城午安
卻禁不住熱淚盈眶
在這個滿是華人的國度
歷史是該怎樣將文明安放
一排排高大建築在車窗外流過
整齊得像書房一樣
還是講著漢語
還是黃種臉龐
道一聲 獅城午安
你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
年輕色
樟宜機場和香港機場
有著不一樣的風格
走在溫暖的燈光下
我們一路沐浴著這個國家的光澤
新加坡
浮現在眼前的傳說
像是一面鏡子折射著面鏡人的臉色
從這裡我看得出
這是一個國家
塗滿年輕色
形容蒼老的工作人員
穿著二十歲的制服
騎在代步機上
用酒窩歡迎每一位來客
我喜歡這樣的世界
活潑的橙
年輕的綠
動感的黃
到處都是年輕的色彩
雞飯無味
在這裡吃的第一頓飯
我把它叫做異國的午餐
他們說這叫新加坡雞飯
我們卻並不喜歡
一樣的眼神
一樣的膚色
一樣的雙手
不一樣的感覺
同胞獻上的雞飯端在手裡
吞到肚裡很無味
一樣的華語華人
卻為什麼會有味覺上的不對
是渺渺海洋隔開了文化
使同一群種族有了時差
望著滿桌的異國飯菜
我遙想起六百年前的海峽
洶湧的海水可曾還記得
當時中國元朝的航海家鄭和
如何馭船南行
從此獅城連著大都
東南亞的樹木更加郁蔥
淡馬錫的名字
傳遍了天下
異國相逢
這是我在國外的第一個夜晚
聖淘沙回來
心情已經略顯得疲倦
聖淘沙的停車場很大
空無一人 我開始有些孤單
或許這就是異國
很多喧譁
與自己無關
給Leichi打了一個電話
房間裡有些溫馨
我走到樓下
朝著道路兩頭張望
等待變得那么鼓舞
只因為陌生讓人突兀
我們的距離從很遠到很近
這個夜晚不會再孤獨
客居他鄉
相逢就是一種幸福
成都
就這樣
我們坐在一起
聊到深夜兩點
離開的時候時間開始哽咽
新加坡的夜景很美
但在我們心中
這所有的風景
始終比不上故鄉的田野
臨別的時候在街頭小店
叫了一瓶酒和一碟川菜
歡歡是成都人
她說是新加坡的川菜留住了她
和他們碰杯
我心中雜陳著無味
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
分別我不知道怎么面對
成都酒
來自中國蜀地的水
那三國的故事
從童年一直漫出酒杯
榴槤
在飛機上就聽人說
這裡的榴槤很美
我不曾想過
也去嘗一嘗它的滋味
說再見的那一刻
街市顯得有些危險
轉過十字路口
歡歡說要送我一斤榴槤
我接過淡黃色植物
卻不敢打開
因為這是在新加坡的
最後一晚
在最留戀的時刻
卻要帶著榴槤說離別
成長的年紀有太多夢想
榴槤苦味
無語凝噎
坡未眠
這個夜晚我慌張地
從夢中醒來
卻不明白為何
要把窗戶打開
深夜的獅城
安詳地在眼前散開
朦朧的視線里
摩天輪逆時針轉動
一直在想
自己為什麼會醒來
是噩夢中的浮屠城堡
還是念想里的妖魔鬼怪
筆跡在從南京帶來的筆記本上
轉動出消瘦的舞痕
我一個人坐在窗台
看著這個城市
有些不安
從何而來
粉紅花
汽車載著我們穿梭
在這個國家的街頭
粉紅色的花兒
惹著我們不斷回眸
新加坡的市區有很多高樓
現代繁華
卻要和熱帶樹木一起
彰顯著綠色與溫柔
你看那粉紅色花
開滿了四周
像花園一樣的城市
一定會有好的氣候
腦海里爬滿了兒時
祖父栽種的紅色花
那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裝扮著那些美好年華
熱帶雨林
汽車經過一片熱帶雨林
飛鳥在烈日下
隨著我們的駛入
躲避身影
那是人類與自然的一次
猥褻的較量
我拿著相機
捕捉自然形狀
有些時候
夢想就像是這海洋
一般的熱帶雨林
淹沒了的時光飛鳥
便再也找不到
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
是古老而沒有文字
記載的文明
那像西雙版納一樣的綠色畫圖
是人類最早的電影
荷蘭紅屋
馬六甲河東
鮮花鋪滿
潺潺的河水向南北方向流去
歷史倒退三百年
紅色的荷蘭
惹蘭叻參紅屋
憑弔著那時的馬六甲
任河水潺潺
硬木門半掩
遊人坐門邊
那門環生出紅銹
誰說不是歷史的容顏
馬六甲河橋連著兩岸
岸的這一頭是葡萄牙的盾牌
岸的那一頭是荷蘭的士兵
一場改寫歷史的戰鬥就此拉開
木門半掩
滿城鎧甲戰馬與佩劍
你聽那馬蹄聲穩健
如騎士揮鞭

簡介

張李:1979年生,長沙人,編輯。是被童話和動漫味大的70末一代,1999年開始兒童文學的創作。到目前為止寫作各類童話作品十萬多字,分別發表在省內外各家知名兒童報刊雜誌和兒童文學網站上.並受到一致好評。如《小溪流》《國小生導刊》《童話王國》《文學少年》《漫友》《少年兒童故事報》《紅樹林》、小書房世界兒童文學網、純真年代兒童文學網等等。並有多篇作品被收錄進《中國年度童話》《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兒童文學》等權威叢書中。代表作有《恰拉拉和梅魯魯》《王子愛上炸醬麵》《到熊那兒去》等。作品風格簡單明快,可愛天真,沒有太多堆砌和過度細膩的描寫,卻有詩一般美好的意境.她喜歡將自己的故事比喻成美味的食物,讓看過的人有了吃了還想吃的好胃口。

作品風格

張李的作品,像一陣涼爽的夏風,拂去塵世的喧囂,在我們懷想童真的的心靈上留下點點斑駁的印記.....
寫童話的人,心地總是純良。也懷揣著對這個世界美好的希望。我們相信,總有一天,能看到張李的作品被做成大片,絕不輸給《怪物史萊克》。
已出版作品集《王子愛上炸醬麵》

主要作品發表目錄

《伊那裡的木吉他》收入《2004中國年度童話》(灕江出版社
《小蜜蜂仙女的丁點兒地》——2005年10月《童話王國》
《紅色捲心菜》——2006年2月《童話王國》
《羅吉蛙放聲歌唱》——2005年6月《文學少年》
《貓兒的幸福》——2004年7月《文學少年》
《到熊那兒去》——2006年5-6期《科幻畫報》
《公主革命》——2006年4期《科幻畫報》
《漂流教室》——2005年12月《紅蕾故事寶庫》
《兔婆婆的春天》——2005年7-8期《小溪流》
《風谷的鐘聲》——2006年10月《課外生活》
《節日365鎮》——2005年5月《課堂內外》
《恰拉拉和梅魯魯》——浙江《少年兒童故事報》
《泡泡糖緊急事件》——2000年4月《小溪流》
《王子愛上炸醬麵》——深圳《紅樹林》
《飛向天空的掃帚》——2004年12月《中外童話畫刊》
《烏冬貓和玉米龍》——2007年2月--4月《童話王國》連載
《燃燒吧,小焰》——2007年3月《童話王國》
《恰拉拉和梅魯魯》收錄於《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5年兒童文學》(春風文藝出版社
《小小貓和小小魚》、《利昂媽媽的七月節》收錄於《2006年中國年度童話》(灕江出版社)
《給查克拔牙》——《小溪流·作文畫刊》
《雪孩子雪孩子》——《小溪流·故事作文》
《啦啦啦,波板糖》——《小溪流·故事作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