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澤

雲夢澤

雲夢澤(Yun-meng Lakes),又稱雲夢大澤,名字起源於楚國時期的楚國,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南以長江為界。先秦時這一湖群的範圍周長約450公里。後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雲夢澤範圍逐漸減小。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縮小一半,唐宋時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此後有的小湖逐漸淤平,有的則有擴展,洪湖就是在清中葉以後迅速擴展成的大湖。如今,雲夢澤古代湖泊群,已消褪為一些相互分離的湖泊。

基本信息

變遷

雲夢澤雲夢澤

江、漢平原上的雲夢澤,在構造上屬第四紀強烈下沉的陸凹地,逐漸發育成為寬

敞的古雲夢澤內陸湖盆。以後由於長江、漢水夾帶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積,逐漸形成江漢內陸三角洲,使湖面不斷分割、解體和縮小。在進入歷史時期時,古雲夢澤已演變成平原——湖沼形態的自然景觀。雲夢澤在古籍中最早見於記載的有《尚書·禹貢》荊州:“雲夢土作乂”;《周禮·職方》荊州:“其澤藪曰云夢”。又見於《爾雅·釋地》的十藪,以及《呂氏春秋·有始覽》及《淮南子·墜形訓》九藪中的“楚之雲夢”。只說雲夢澤在荊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體方位。《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雲夢之饒”。《河渠書》:“於楚,則西方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中間經過雲夢,說明雲夢澤在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又《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說,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華容故城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南,與《史記》所述一致。

“雲夢”一詞在先秦古籍中,並非專指雲夢澤而言,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狩獵區的泛稱。《國策·楚策》:“於是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從所描述楚王在雲夢的遊獵生活中可見,所指雲夢是廣闊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澤。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也有雲夢的描寫,其範圍東到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區,南緣大江。東西約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顯指楚王遊獵區而言。而他所說的南部“則有平原廣澤”。正是古雲夢澤的所在。因此,“雲夢”一詞從廣義說,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種地貌形態在內的範圍廣闊的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的狩獵區,而“雲夢澤”則是其中局限於江漢平原以湖沼地貌為主的一部分。由於先秦著作記述雲夢多以其澤藪為主,漢、晉以來的註疏家也就望文生義,將雲夢狩獵區與雲夢澤混為一談,並一直為後世所沿襲。

演變

雲夢澤雲夢澤

先秦時期,在郢都東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湧水沖積而成的荊江東岸陸上三

角洲,見於《左傳》昭公七年的章華台,即位於這一三角洲江陵以東百里處。又《左傳》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國故城,則在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的泛濫平原今洪湖縣東北新灘口附近。“方九百里”的雲夢澤,便處於這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北以漢水為限,南則“緣以大江”,約當今潛江、沔陽南,監利、石首北境。

《水經·沔水注》:“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禹貢》所謂雲夢土作乂,故縣取名焉”。按漢雲杜縣治今京山縣,轄境兼有今應城、天門二縣,可見先秦時期雲夢澤的北限曾遠及漢水以北。戰國中期以後,應城、天門一帶的雲夢澤,為漢水所挾帶的泥沙所湮沒,雲夢澤已略見縮小。

西漢時期,因江、漢兩水泥沙的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陸三角洲聯為一體。在荊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側的原章華台地區新設了華容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竟陵縣(故城在今潛江西北)。揚水兩岸的雲夢澤區逐漸淤填分割成路白、東赤、船官、女觀等湖,雲夢澤的主體已南移至華容附近。以後,隨著江漢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又繼續向南、向東推移,南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東略無阻攔,到東漢時,已移至華容東南。澤區隨著江漢輸沙的堆積,日益縮小淤淺,而以沼澤形態為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萎縮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監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為大滻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範圍也僅餘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滻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夏秋汛漲”,雖“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游、范成大舟行經此,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里荒”之稱。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定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後成為江漢分洪區。同時江漢平原排水不暢,洪湖為積水匯聚。19世紀後,洪湖發展成為江漢平原最大湖泊。

雲夢澤的萎縮與消失給人們以很大警示。現今長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臨此命運。而江漢平原上的湖泊數量也大幅銳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機。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與萎縮,延長湖泊的壽命,是很多生態及水文學家面臨的挑戰。

歷史

雲夢澤雲夢澤

長江流到這裡呈漫流狀態,江湖不分,隨季節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長。雲夢澤全盛時的水面總面積達26000平方千米,成為長江和漢江洪水的自然調蓄場所。因此,當時長江中下游的"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時,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來越小,人們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決條件下,將九穴十三口先後堵口築堤,進一步擴大了耕地面積。明嘉靖年間(公元1524年),最後一個位於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連成一線的荊江大堤,也形成了單一的荊江河槽和廣闊富庶的江漢平原,雲夢澤全部消亡。

由於荊江洪水的倒灌,洞庭湖進一步擴大,替代雲夢澤成為了調蓄長江洪水的天然場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磯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連青草,西吞赤沙,橫亘七八百里",洪水期湖面面積達到6000多平方千米。洞庭湖進入了全盛時期,也成為了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

從1524年荊江北岸最後一個"郝穴"堵口後,荊江大堤連成一線,到1860年荊江南岸藕池潰口前的300多年間,江湖關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湖區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人口由約20萬人增長到15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洞庭湖的全盛時期維持了300多年。

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荊江南岸的藕池潰口,因當時朝政腐敗、財力拮据而未能修復;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發生特大洪水,將原潰口擴大並衝出一條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一次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使荊江南岸松滋潰口,當年堵復,由於堵口不牢,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年)再潰,洪水又衝出一條松滋河。

從1873年開始,形成了荊江洪水從松滋口、太平口(虎渡口)、藕池口、調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1860年到1873年的14年間,是洞庭湖由興變衰的轉折點。四口分流,不但加劇了洞庭湖區的洪水災害,而且將大量泥沙帶入洞庭湖,洪水從城陵磯又匯入長江,而泥沙卻淤積在洞庭湖。據實測,平均每年有9800萬立方米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水面面積以平均每年約18平方千米的速度銳減。1650年至1852年間,湖水面積約達6000平方千米,容積約在400億立方米以上;到1949年,湖面已縮小到4350平方千米,容積約為293億立方米;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湖面又縮小到2691平方千米;全國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讓位給鄱陽湖(水面面積5030平方千米)。

水情

氣蒸雲夢澤氣蒸雲夢澤

明、清兩代,由於荊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荊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漢平原又開始出現了眾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今新堤鎮)因修築新堤而堵塞,江漢平原的地表逕流,大部匯集於原已消

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為周圍二百餘里的淺水湖泊。清乾隆年間改稱赤野湖,周圍還有六十多公里。清末光緒年間,已因泥沙的長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較小的湖沼。與太白湖淤淺消失的同時,明嘉靖年間,在今洪湖市境開始有洪湖的出現,清末光緒年間卻已擴大成為周圍二百里的大湖。當今,江漢平原上仍星羅棋布地分布著被稱作“鄂渚”的二百多個淺小的湖泊群,正是古雲夢澤被分割、解體而殘留的遺蹟。由於河流堆積作用的加強,內陸三角洲的逐漸擴大,以及圍湖墾殖的普遍進行,其自然發展趨勢正走向逐漸淤塞消亡中。

每年汛期,長江和漢江洪水進入雲夢澤的同時,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也被帶到了雲夢澤,由於水流流速減緩,泥沙也就淤積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灘,再逐漸淤出大的洲灘。自春秋戰國以來,開始逐步墾殖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人們為了保護已開墾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沒,在今江陵縣城南開始修築堤防。到南朝時期(公元500年前後),洲灘圍墾日多,使得雲夢澤的水面面積銳減近半,逼使荊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磯開始倒灌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進入了發展與擴大階段。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先後兩次大的決口,迫使人口大量南遷。這一時期,江湖不分的雲夢澤已不復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積洲灘和星羅棋布的江漢湖群,人們在荊江北岸分段修築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荊江和荊江大堤的雛形,當時荊江兩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荊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總面積仍在1萬平方千米以上。《湖北通志》記載:"荊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相關詩句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圖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圖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與諸子登峴山》圖片《與諸子登峴山》圖片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