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山西農業大學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距省會太原60公里,是一所有百年歷史文化傳承的著名學府。1907年,孔祥熙先生創辦私立“銘賢學堂”,逐漸發展壯大為“銘賢農工專科學校”、“銘賢學院”。1951年成立山西農學院,成為當時山西省僅有的兩所高等學府之一。1979年更為現名,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彭真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校園古樸典雅,文化底蘊深厚,是讀書治學的聖地。從建校至今,共培養了5萬餘名各類人才。近百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山西農業大學積澱了“甘於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形成了以“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山西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農、理、工、管、經、文、法、教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科研型農業大學。學校設有農學院等17個教學單位;運城農學院等6個高職二級學院;有44個本科專業,25個高等職業技術專業,21個成人教育專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4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
歷史沿革
山西農業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迄今已建校百餘年。學校的前身是1907年孔祥熙先生創辦的私立銘賢學堂,1916年增設大學預科,1928年開辦農科,1931年開辦工科。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被迫南遷,1939年輾轉到達四川金堂縣。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銘賢農工專科,1943年改建為銘賢學院,由專科改為本科,學系由3個擴大到8個,即農藝學系,畜牧獸醫學系,農業經濟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工商管理學系,銀行學系。1947年銘賢學院由金堂遷往成都辦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銘賢學院於1950年11月遷返山西太谷原銘賢學堂舊址。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銘賢學院,改私立為公辦,正式成立山西農學院。1971年山西農業勞動大學歸併該院。1975年在昔陽、雁北、運城組建了3個分院,分別為大寨、雁北、運城農學院。197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寨農學院併入山西農學院,同年山西農學院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此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雁北、運城農學院,將其併入山西農業大學。
歷史故事
銘賢學校時期銘賢學院是在銘賢學校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銘賢學校則是在美國歐柏林大學的資助下,由孔祥熙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在山西省太谷縣創辦的一所私立學校。
歐柏林大學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開辦的一所私立大學,地處美國俄亥俄州。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柏林大學的一些畢業生組織了一個小分隊,以傳教士身份來到山西省太谷縣等地,進行傳教活動。在1900年我國北方各地爆發大規模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中,太谷地區的六名歐柏林傳教士被殺。
孔祥熙生於1880年,祖籍太谷縣,自稱是孔子的75代裔孫。10歲時隨父加入基督教,先後就讀於太谷福音國小和河北通州潞河書院等教會學校。1900年八月,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並鎮壓了義和團運動。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開始辦理教案。孔祥熙因當時襄辦太谷教案“有功”,深得美國傳教士的賞識,被太谷基督教公理會資助到美國深造。從1901年八月到1907年秋,他先後完成了歐柏林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學業,獲學士、碩士學位。孔祥熙學成回國前,向歐柏林大學建議,在山西設一紀念學府,以傳播“歐柏林精神”,並保證:他回國後要謝絕一切邀請,犧牲一切優越就業條件,專心致力於此校之創設。歐柏林大學稱讚孔祥熙的建議,隨即成立“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或稱歐柏林山西紀念社),其常設辦事機構為“託事部”,負責籌資建校。
1907年秋,孔祥熙攜帶款項回到故鄉太谷縣,拒絕了清政府郵傳部和湖南省的邀請,一心辦學。他與公理會商妥,占用公理會所辦的明道學堂校址(在今太谷縣人民醫院後院),創辦了“銘賢學校”(亦稱銘賢學堂)。銘賢學校的英文校名為“OberlinShansiMemorialSchool”,中文校名為“銘賢”。“銘賢”二字,系孔祥熙所命名,“蓋取紀念庚子為道殉難中西先烈之意”。就是說為了永遠銘記在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美國傳教士,繼承他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繼續“他們的偉大事業”而設立的學校。
銘賢學校初建時
是一所包括初小和高小在內的完全國小,學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學生50餘人(一說30餘人),教員二人。後來,逐漸擴充,於1909年增設中學班次,學制為四年。因明道學堂校址狹隘,難以發展,同年,遷入太谷縣城東孟家花園(即今山西農業大學校園的一部分)。孟家花園原為太谷財主孟氏別墅,因教案而被教會所奪占。這裡花草馥郁,林木扶疏,假山疊翠,巍樓對峙,校舍四面農田民屋環抱,環境優雅,極宜辦學。
銘賢學校建立後,規定了校歌,制定了校旗,還親自任教授課。孔祥熙親自題寫了“學以事人”的校訓。“學以事人”源出於基督教(聖經》,原文是:“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孔祥熙選用這句宗教語言作為銘賢學校的辦學宗旨,是要表明自己“創辦學校,作育人才,以期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符合淑世愛人的本旨”。
銘賢創立伊始,僅設國小。以後逐漸擴充,增設了中學,由孔祥熙任校長兼董事長,後因明道院地方狹隘,不敷套用,於1909年遷到城東的孟家花園(即農大的校址)。這裡花草馥郁,林木扶疏,假山高疊,巍樓對峙,環境優美,極適讀書。
銘賢學校
銘賢學校的最高管理機構是設在美國歐柏林大學的銘賢託事部,託事部主席由歐柏林大學校長或副校長充任。凡銘賢學校的重大方針、經濟、人事等問題,都由託事部解決和批准。銘賢學校在國內的管理機構是校董會。
1913年孔祥熙前往日本,學校校務暫由美國人伍樂福代理。
1916年秋,又增設大學預科,學制三年,每年招收一個班,1923年停辦,八年中共畢業學生61人。大學預科、中學、國小各部分別由田俊卿(美國人)、程子青、溫爾安(美國人)擔任科長,處理教務。從此之後學校規模日漸擴大。
1922年,取消科長制,改設副校長代理校務,田俊卿為首任副校長。1923年夏按照全國教育會議決議,改行新學制,國小為四二制,中學為三三制,停辦大學預科,增加高中班,設文理、師範、商業等科,分科教學。1925年學校成立了以程子青為委員長的第一屆校務行政委員會。是年,孔祥熙赴美募集75萬美金,作為銘賢學校辦學基金。1926年,田俊卿擔任校務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由賈炎生繼任。是年,銘賢學校是準教育部正式立案。1928年,銘賢學校增辦農科,聘請了大批農業大學及專科畢業生,從事農業實驗研究工作。1931年又增設了工科,研製農具為農業服務。1932年農工兩科呈準立案,這是銘賢學院前身——農工專科學校的草創時期。在這期間,賈炎生赴歐柏林大學學習,喬輔三繼任委員長職務。1929年,銘賢學校接收設在太谷南關的貝露女校,改為女子部。
合併
1933年,女子部由南關遷到銘賢學校與男子部合併。是山西省實行男女合校的最早一所中學。這一年喬輔三辭職,校務由賈炎生、吳克明共同負責。1934年秋,梅貽寶被聘為代理校長,擴建工農兩科,興建嘉桂科學樓、亭蘭圖書樓,教育部曾兩次撥給經費七萬元,作為擴建費用。1935年銘賢學校又成立了鄉村服務部,在附近農村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對農民進行教育,開展實際服務工作。1936年,梅貽寶改任燕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銘賢學校的校務仍由賈炎生、吳克明共同負責。
銘賢學校在山西頗有聲望,所以報考的學生很多,錄取的學生都是各校會考的前幾名,還有各地公理會學校選送的學生,故學生來源不虞匱乏。又由於銘賢經費比較充裕,不惜以高薪從省內外聘請好的教師。除英文例由美國教師擔任外,其他各課多由適當的教師擔任。為了與天津南開中學和北京師大附中相競爭,在高中內使用大學課本或演作大學一年級水平的習題,甚至選用英文原版教科書。實驗、實習等課,要求也比較高,這樣就使一些基礎稍差的學生難以隨班上課,留級、休學現象不斷出現。
1937年春,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為發展實業,準予銘賢學校建立農工專科學校,遂即增設校舍,添購設備。八月,賈炎生正式代理校長職務。正當農工專科學校招生開課之際,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華北,直逼太原,山西局勢危在旦夕,銘賢學校決定遷徙。
遷移
1937年10月13日,銘賢學校開始緊急疏散人員和圖書儀器等物,師生200餘人分批從太谷向南遷移至運城。在南遷到祁縣東觀時,遭到日機轟炸,炸傷我學生多人,廣大師生對日軍的暴行無比憤怒,對國民黨的不抵抗切齒痛恨。11月8日,太原淪陷,晉南局勢緊張,銘賢學校遂由茅津渡過黃河至河南陝縣。停留三個月。因經濟措據難以維持上課,便於1938年1月遷到西安,借用尊德女校舊址繼續上課10個月,頗得當地人民的好評。後來日機多次濫炸西安各處,學校又於11月遷到陝西沔縣。因其地處偏僻,難以發展,最後於1939年3月遷到四川省金堂縣姚家渡曾家寨作為臨時校址。從抗戰以來,銘賢學校輾轉四省,重遷五地,行程兩千多公里,才有較為固定校址。經籌劃後,中國小即行複課,同時積極籌辦農工專科學校。購置地畝,興建校舍,聘請教師,增添設備。經一年多的籌備,於1940年秋,正式招生上課,學制為三年。按當時教育部規定,專科學校僅設科、不設系。全校分農學部和工學部。農學部分設墾植、畜牧、農業工程三科;工學部分設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三科。專科學校共招生三年,三年中在校學生111人,共畢業學生80人。教師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人,講師9人,助教14人。教師多數畢業於全國著名大學,或在國外大學獲得學位。有的教師能開二、三門課程,甚至同時開四、五門課程,並且還能在課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學校對學生要求嚴格,教學秩序好。凡學生違犯校規,令其退學;學生考試有舞弊行為的,除取消該課成績外,並視情節輕重予以記過、開除處分等等。
1943年秋,奉教育部之命,銘賢農工專科學校改為私立銘賢學院,學制為四年,除原有農工兩科外,又增設商科。原專科學生於1945年全部畢業,不再另行招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計畫遷回太谷,因蔣介石發動內戰交通不便,未能遷移。1946年將中學部遷至陝西三原,銘賢學院工商管理、銀行兩系停辦,另在西安招收該兩系,就地開課。1947年銘賢學院從金堂遷到成都東門外,1948年,中學部和工商管理、銀行兩系分別從陝西遷回成都。學院原在金堂設:農藝、畜牧、農經、機工、紡工、化工、銀行、工管八個系,遷到成都後,因受校舍設備等限制,將農經、化工、銀行三系暫行停辦。解放前夕在校學生為358人,畢業生為133人,教師為6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8人,講師8人,助教6人,特聘教員6人。職工為59人。學院內設有農場、牧場、機械實驗工廠、紡織實驗工廠,藏有圖書8838冊,儀器7999件。在這期間,1943年楊蔚任代理校長,1949年又由賈炎生任代理校長。
銘賢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銘賢學校師生為了聲援北平學生的鬥爭,罷課遊行,下鄉進行愛國宣傳。1922年在全校又掀起了一次反基督教鬥爭。在進步教師的支持下,成立了文藝研究會、海濤社、晨曦會、改造社、火花社、囈語社等進步組織,與宗教服務團體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24年,學校出現了黨的活動。1925年在共產黨員張維琛領導下成立了第一個黨小組。先後發展趙品三、郝金和為中共黨員。同年,五卅運動爆發,學校師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掀起了反帝愛國熱潮,張維琛主辦《銳鋒》期刊。組織進步團體抵制學校當局的“家長式”控制,迫使學校停課七天。其間,張維琛帶領學生到太谷各校進行演講、募捐,聲援上海和省港大罷工。他們還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抵制日貨。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右派大批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全國一片白色恐怖。張維琛、趙品三去南方投身革命戰爭,銘賢學校黨的組織由郝德育、侯俊岩同志負責,繼續堅持鬥爭。1928年郝、侯由於進行革命活動被校方察覺趕出校門。1929年七月,高克亨從陝北榆林來到銘賢學校,立即建立特別支部,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在學校和農村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初,高克亭調到太原後,由史國森、帖繼堂聯繫宋之誠、潘啟隆等進步學生,繼續堅持鬥爭。他們領導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教師專制和鎮壓的學潮。由於受到學校當局的多方壓制,特支活動暫時停止。
1932年底,銘賢學校建立了由黨領導的外圍進步組織——“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支部,劉景初任書記,通過銘賢學生會,開展革命活動。1933年底,學校當局強迫劉景初退學。但是“社聯”的革命活動並未停止。1934年,“社聯”曾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紅軍秘密募捐;發動驅逐反動體育教員的風潮。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學生的愛國情緒高漲,紛紛回響,學校當局出面彈壓。1936年夏“社聯”停止了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銘賢學生中建立了“民先”組織,參加太谷縣城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太谷縣總動員委員會的宣傳民眾工作;有的學生參加了太穀人民抗日自衛隊,並將銘賢學校的二十餘支教育槍“強借”出來,武裝了抗日自衛隊;有的學生跟隨秦基偉、侯維煜、杜潤生奔赴太谷山區,展開長期的抗日武裝鬥爭;還有的學生參加了抗日決死縱隊。
1937年,銘賢學校南遷至河南陝縣時,有一部分學生經西安轉往延安,參加了黨領導的革命工作。先後參加革命工作的學生,後來成了革命隊伍中的骨幹力量,全國解放後不少人擔任了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
1939年學校遷移到四川省,成都地下黨組織積極在銘賢學校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尤其在解放前夕,當局為了加強對銘賢學院的控制,極力發展國民黨和三青團,反對、阻止學生運動。當時黨的地下組織,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民協”,提出“團結進步(分子),爭取中間,打擊反動(分子)”的口號,通過各種活動將進步和中間的學生團結在黨和民協周圍。1947年底,由於物價飛漲,學校的學費也隨之上漲,使經濟困難的學生無法繼續上學。在這種情況下。成都大中學校開展了助學運動,當時銘賢學院的學生在黨組織和“民協”的領導和支持下,也開展了助學運動.這一運動不僅解決了一些貧困學生求學的困難,而且通過同反動勢力的鬥爭,教育團結了一大批中間民眾。1949年上半年,成都各校學生回響在全國展開的反飢餓、反迫害運動,發動了罷課鬥爭。銘賢學院的學生,在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周錫榮、余文正及“民協”負責人張啟昆領導下,先後進行了兩次罷課鬥爭,並組織了護校隊值崗巡邏、監視敵人,使學校免遭破壞。1949年12月25日成都解放,銘賢學院獲得了新生。
山西農業大學時期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派溫宗政、鄭瑛為銘賢學院軍事代表,在校實施軍事監督與領導一切事宜。當時,學院設有三科五系,即農科。農藝學系、畜牧學系;工科:機械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商科:工商管理學系。在校學生358人,教職員286人。
1950年10月間,銘賢學院遷回山西省太谷縣原銘賢學校舊址。吳克明任院長、張龍志任教務主任,程子青任總務主任。1951年1月,政務院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會議,會後私立銘賢學院改為公辦。依照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廳規定,學生實行小包乾制待遇,免收學費、宿費、講義費及雜費。一般疾病由校醫室免費治療。
1951年4月,全校師生結合抗美援朝等項政治運動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愛國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教育,逐步肅清了封建的法西斯思想和親美、恐美、崇美的帝國主義權化思想。
1951年5月,奉教育部命令,將機工、工管兩系合併于山西大學機電系(工管系後來又合併於中國人民大學);紡工合併於西北工學院紡織系;九月,合併交接完竣。銘賢中學高中併入太原第五中學;太原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合併我院,為附屬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原銘賢學院的國中併入該校。同年十月一日,銘賢學院正式改稱山西農學院,學制為四年,當時共有師生86人、李秉權任院長,李子康任副院長,學院成立了黨的臨時支部,李子康任書記。
1952年全國高等教育實行院系調整,畜牧獸醫系的獸醫部分,合併於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這樣山西農學院只有農學、畜牧兩個專業。
1955年以後。結合我國實際,進行教學改革,修訂了教學計畫、減少課程門類,增設選修課,精簡教材,教學方法上採取啟發式教學。
1954年,院長李秉權調山西省農業建設廳工作,院長職務由李子康擔任。1956年張雨竹調至農學院任黨工委書記。1957年成立中共山西農學院委員會,張若愚任書記,張雨竹任副書記,副院長。1958年,王綬任院長、李子康、喬啟明為副院長。
1958年至1960年,我國教育戰線開展了一場以勤工儉學、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為中心的教育革命。學院組織800名師生到靈石大煉鋼鐵,進行現場教學,師生共同編寫教材,開展民眾性的科研工作。並把勞動列為正式課程。這場教育革命是力圖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但在教育革命中,忽視了課堂教學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降低了教學質量。但通過這場教育革命,在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實踐中,廣大教師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教改經驗。
隨著山西農業經濟建設的發展。1958年山西農學院農學系增設土壤農化、植物保護兩個專業、畜牧系增設獸醫專業,同時成立了園藝系,下設果樹蔬菜專業。同年八月,將附屬農校併入我院改為專科部。
1960年前後。我國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我院糾正在教育發展中的一些“左”的錯誤.1962年。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壓縮,經調整後,設農學、牧醫、園藝三個系和一個基礎部,下設一農學、植保、土化、畜牧、獸醫、果樹蔬菜它個專業,其他專。業分別併入農學、果樹蔬菜等專業,使之與我省農業發展相適應。
與此同時,根據教育部1961年九月頒布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修訂了教學方劃,堅持教學為主的原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對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和社會活動的時間作了合理的安排。恢導下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了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的師生、幹部進行了甄別平反,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1964年,為了加強教學與科研工化經省政府決定,將山西省果樹所、山西省畜牧研究所歸山西農學院領導,1969年兩個所重歸農口。1965年7月趙立法來校任副院長。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山西農學院和全國其他院一樣,在發展中受到了挫折,停止招生達五年之久。1971年4月30日,山西省革委決定撤銷山西農業勞動大學,將該校機構合併到山西農學院。
1971年,山西農學院恢復招生,學制二年,並將果樹蔬菜專業分為果樹專業和蔬菜專業,增設農機專業。1974年又增設了林學專業。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幫”以後,使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7年停止招收二年制社來社去學生。1978恢復招生考試制度,招收四年制學生。通過考試和擇優錄取的學生,政治素質和文化水平都較好,保證了我院學生的質量。1978年9月。該院學術委員會成立。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山西農學院改名為山西農業大學,列為全國重點院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山西農業大學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0年和1984,學校進行了系科專業的調整,由1960年的三個系、一個部、六個專業,調整為十個系,一個部——基礎部,十三個專業。學制均為四年。
在這期間,黨加強了對山西農業大學的領導,馮毅、安振、李同年先後任黨委書記,郭弓宏、張雨竹、崔曉天、宋忠民先後任副書記,張龍志、陳震先後任校長,崔曉天、王紀堂、李煥章、呂效吾、宋玉岫、陳震、李貴榮、李連昌、聶向庭先後任副校長。在這些同志領導下,積極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支針和政策,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對“文化大革命”中遺留的問題進行清理,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一些冤假錯案實事求是地進行了平反昭雪。1979年至1980年上半年改正了錯劃的右派分子78人(其中包括專科部錯劃的27人),平反了413個冤假錯案。1978年至1984年在教職工中發展黨員80人,其中知識分子為49人,占發展總數的61%。與此同時,黨還加強了教學、科研工作,穩定了教學秩序,使農業大學實現了安定團結的局面。
百年華誕
2007年8月26日,山西農業大學迎來了百年華誕。百年滄桑,歲月如流。
一個世紀的歷史文化傳承,山西農業大學積澱了“甘於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形成了以“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100年求索篳路藍縷,50年創業艱苦執著,20年改革銳意進取,5年的跨越輝煌篇章。今日之農大,面向“三農”,立足山西,輻射全國,成為了莘莘學子讀書治學的聖地,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庫”和“智囊團”。學校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確立“全方位開放、特色化辦學、內涵式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了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2007年8月26日,美麗的山西農大喜氣洋洋,豪邁的農大兒女縱情歡歌,校園內外處處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氣球高懸、彩旗招展,海內外校友與萬餘名師生員工歡聚一堂,共慶母校百年華誕,描繪母校美好前程。
上午,山西農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校大操場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寶順出席,省委副書記、省長於幼軍發來賀信,省委副書記金銀煥作講話。出席大會和發來賀信的有: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申聯彬,省委常委、副省長梁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紀馨芳,副省長張少琴,省政協副主席、該校名譽校長聶向庭。該校傑出校友、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原山西省政協主席鄭社奎出席。
國家教育部、農業部發來賀信。兩院院士汪懋華、張子儀、吳常信、蓋鈞鎰、王志珍、謝聯輝、王一德、尹偉倫出席。兄弟院校和友好單位、海內外校友、國際友人發賀信賀電祝賀該校百年華誕。
出席紀念大會的還有省人大秘書長朱明,省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李東福,全國農林水高校的領導,晉中市委、市政府等全省各市、省直各有關部門、省內各高校、以及學校駐地太谷縣的領導,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的國際友人和校友代表。
黨委書記石揚令主持紀念大會並宣布:山西農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大會開始!頓時,禮炮轟鳴,一群群和平鴿自由翱翔,五色氣球騰空飛起,整個會場成了一片歡呼的海洋。
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奏國歌儀式後,工作人員宣讀了教育部、農業部的賀信。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董常生致辭。他首先代表學校,向在座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一直給予該校關心、支持和幫助的各級領導、各兄弟院校、社會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向全校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最誠摯的問候!
董校長在講話中說,該校100年來紮根鄉村,書寫了一部充滿開拓與奮鬥、夢想與光榮的歷史華章。在跨越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在“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指引下,憑藉幾代農大人的不懈努力,學校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作為山西省惟一的全國重點大學和農業高等學府,學校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最崇高的使命,建校以來培養了6萬餘名各類人才,成為國家和地方建設的骨幹力量。學校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1989年以來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近60項,其中國家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獲得優秀;率先實現了山西省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國家本科精品課程零的突破。學校與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和英國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開展合作交流,為學生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更多的機遇。學校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00餘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科技發明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星火科技獎2項,育成60餘個新品種,創造社會經濟效益500多億元。
山西農業大學也是山西農民教育和農村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累計培訓農民、幹部、技術人員300萬人次。學校全面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先後建成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45個本科專業涵蓋了8大學科門類,建成8個省級品牌專業;以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監測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落戶該校。學校積極改善教學科研條件,校園環境大為改觀。“十五”期間新建了實驗大樓、新圖書館、萬人餐廳等重要工程,新增教學資源總量相當於建國50年來的總和。大學路和農大立交橋建設工程的順利完工,徹底改善了對外交通條件。
董校長強調,山西農業大學的歷史是一部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的發展史,是一部與農業、農村、農民血肉相連的創業史,是一部紮根鄉村,自強不息的奮鬥史。回顧輝煌辦學歷史,我們永遠銘記黨和政府對學校的親切關懷,永遠銘記幾代農大人為學校發展做出的艱苦努力,永遠銘記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校友的大力支持!100周年紀念,是對輝煌歷史的檢閱,更是邁向新跨越的出征儀式。我們欣逢科教興國和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樹立了全方位開放、特色化辦學、內涵式發展的辦學理念;明確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建設高質量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的奮鬥目標。我們堅信,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有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的大力支持,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山西農業大學的未來會更加美好,山西農業大學的奮鬥目標一定會實現!
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鄭小波教授代表國內高校,美國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執行主席卡爾·賈克忱博士,德國安哈特套用技術大學校長底特·奧日薩克教授,校友代表、北京農學院院長王有年教授分别致辭,表達了對山西農業大學——這座百年學府的祝福與希望。
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金銀煥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講話。她說,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的精神,豪情滿懷地迎接黨的十七大召開的喜慶時刻,山西農業大學迎來了百年華誕。首先,我受省委書記張寶順同志的委託,代表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向全校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向參加慶典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歡迎,向為學校發展進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老領導、老專家、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她指出,一百年以前,在維新變法、興學圖強的浪潮中,學校的前身銘賢學堂應運而生,與山西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的前身山西大學堂一起開創了近代山西高等教育的先河。新中國建立後,成立了山西農學院,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發展壯大。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進一步煥發出勃勃生機。山西農大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重點大學和農業高等學府,始終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貢獻社會為目標,堅持把科研項目作在田野,把科技論文寫在山村,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重大科研成果,引領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提升了山西農業科技的水平,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農村面貌的改善和農民生活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她說,100年來,6萬餘名農大學子遍布海內外,涉及各領域,在不同的崗位上辛勤工作,貢獻聰明才智。特別是在太行呂梁,在汾河兩岸,一代代農大人秉承科教興農的理念,投身農村建功立業,紮根基層,無私奉獻,把心血和汗水灑在了千萬個鄉村,在廣大農民民眾心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她說,今天山西農大踏上了第二個百年征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科技創不斷湧現的時代,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公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依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當今的山西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省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提出了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步跨越,建設新基地、新山西的奮鬥目標,全面落實科教興晉,人才強省的戰略,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型向創新型轉變,是山西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所有這些都為山西農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她強調,省委、省政府希望山西農業大學,堅持“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辦學質量,努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形成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格局,特別要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建設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質量教學科研型農業大學;堅持“服務為本”的辦學理念,把服務“三農”作為教學和科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意識,加強農業套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持“甘於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和“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建設和諧校園,注重形成優秀的辦學傳統和優秀的師德師風,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大學。
她強調,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事業充滿希望,我們的前途無限光明,我們相信承載了百年歷史文化的山西農業大學一定能在第二個百年里譜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為把山西建設成為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穩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黨委書記石揚令在總結講話中說,百年春秋創偉業,同心同德向未來。省委書記張寶順同志在百忙之中蒞臨指導,使我們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深受鼓舞。各位領導和各方賓朋的祝賀,是對我們的最大激勵。我們一定要按照省委副書記金銀煥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對我們提出的要求,站在新的起點上,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大力實施科教興晉和人才興晉戰略,發揚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進一步增強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紀念大會上,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們表演了“百年歡慶”威風鑼鼓和“和諧百年”、“青春百年”、“百年騰飛”等四幕精彩的團體操,把紀念活動推向一個高潮。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山西農業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名師名教薈萃。學校現有教職工1498人;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3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133人,80%以上的中青年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有特聘院士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省(部)級青年學科帶頭人11人,山西省中青年骨幹教師5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有40多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山西農業大學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高校。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比中,學校共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項(參加項目),省級以上(含省級)30項。“十五”期間,學校列入規劃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生命科學類系列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共274部,其中主編46部,副主編76部,參編152部。學校有省級品牌專業4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
山西農業大學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己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學校提出“把科研項目做在田野,把科技論
文寫在山村”的科研工作思路,曾培育出大豆良種晉豆一號、二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育成山西黑豬、山西細毛羊、中國黑白花奶牛等優良品種。學校在全國首次引入了南美羊駝,豐富了我國的動物物種資源庫。近三年,新增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71項,鑑定課題49項,獲獎26項,出版專著133部,發表科研論文1530篇,獲授權保護的植物新品種11個。學校在全省建立了百餘個穩定的農科教基地,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山西農業大學面向國內外開放辦學。學校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晉中市設有新校區;並以校本部為依託,帶動運城農學院等6個高職二級學院的發展,建立了一個覆蓋山西的特色化、適用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辦了留學生教育,與德中教育友好交流協會合作,培養赴德留學生;與美國歐柏林大學、德國馬格德堡套用科技大學等國外大學開展全方位合作。山西農業大學辦學條件優良,治學環境幽雅。學校占地14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3.8萬平方米。圖書館各種藏書145萬冊,中外文期刊2000餘種,開設電子閱覽室;擁有大批先進的教學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現代化的游泳館和國家二級標準體育場,為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及開展中外學術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山西農業大學社會聲譽良好,辦學成效顯著,成為眾多有志青年的走向成功的搖籃。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0307人,各類研究生1000餘人。學校應屆本科生考研率近年來都保持在25%左右,碩士生考博率在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學校設立了多種獎學金和助學金,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山西農業大學歷經百年滄桑,欣逢科教興農、人才強國的難得機遇,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使命,正朝著建設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質量教學科研型農業大學的奮鬥目標闊步前進!
院系設定
學校設有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林學院、園藝學院、資源環境學院、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文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學院、軟體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體育教學部,合作舉辦了信息學院、中德學院和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專業設定
本科專業
農學、植物保護、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農藝教育、動植物檢疫(植物檢疫方向)、製藥工程、種子科學與工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草業科學、水產養殖、生物科學(動物方向)、動植物檢疫(動物檢疫方向)、林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園林、園藝、園藝(花卉與景觀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農業水利工程、生態學、城市規劃、旅遊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交通運輸(汽車運用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農村區域發展、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公共事業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行政管理、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林經濟管理、物流管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生物科學(化學生物技術方向)、生物科學(生物安全方向)、生物科學(生物製藥方向)、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等。
2013年新增加專業:套用化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碩士專業
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昆蟲學、生物化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果樹學、蔬菜學、土壤學、獸醫內科學、作物營養與施肥、動物遺傳育種、動物生產學、傳染病學與預防、獸醫學、農業機械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土地資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學、植物學、森林培育、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農業資源利用、森林保護、園林規劃、農業水土工程、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農業經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
學科實力
學校大力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優勢特色突出。已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
教學成果
山西農業大學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高校。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比中,學校共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項(參加項目),省級以上(含省級)30項。“十五”期間,學校列入規劃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生命科學類系列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共274部,其中主編46部,副主編76部,參編152部。學校有省級品牌專業4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
山西農業大學社會聲譽良好,辦學成效顯著,成為眾多有志青年的走向成功的搖籃。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萬餘人,各類研究生1400餘人。學校應屆本科生考研率近年來都保持在25%左右,碩士生考博率在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學校設立了多種獎學金和助學金,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國際合作
合作概況山西農業大學面向國內外開放辦學。學校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招生;並以校本部為依託,帶動運城農學院等6個高職二級學院的發展,建立了一個覆蓋山西的特色化、適用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辦了留學生教育,與德中教育友好交流協會合作,培養赴德留學生;與美國歐柏林大學、德國馬格德堡套用科技大學等國外大學開展全方位合作。
到2005年9月,該校共招收赴德國留學生530名,已有370名赴德國留學現有外籍教師6人。
每年有大約50人次的國外農業等方面的專家來該校講學、合作科研。
2013年,共招收國外留學生4名,其中攻讀學士學位的2名,短期留學生2名。
該校每年向國外派出各級各類留學人員約30人次。
合作學校
山西農業大學歡迎你日本九州大學
英國威爾斯大學
日本北海道大學
美國歐柏林大學
德國馬克德堡科技套用大學
德國安哈特套用科技大學
烏克蘭盧甘斯克國立農業大學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
尼泊爾尼中教育諮詢中心
合作項目
與美國歐柏林大學:有近百年友好交流的歷史,對方每年向該校推薦4-5名美籍英語教師;每年接收該校1-3名教師到美國留學;雙方在圖書、信息等方面定期進行交流。
與德國馬克德堡科技套用大學和德國安哈特套用科技大學:合作辦學。該校每年招收100名赴德國留學預備班學員,在該校學習一年德語和相關基礎課,然後赴德國留學,在德國強化一年德語後,進入碩士課程的學習。考試合格者,由對方授予碩士學位。
與尼泊爾尼中教育諮詢中心:尼泊爾尼中教育諮詢中心受該校委託,在尼泊爾、印度兩國協助該校招收留學生。該校給對方選派來的留學生予以一定的優惠。
與烏克蘭盧甘斯克國立農業大學:在農業等方面進行合作科研;互派留學生、高級訪問學者。
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對方接收該校優秀本科畢業生進入碩士課程的學習,對考試合格者,授予碩士學位;對方為該校推薦留學生;在心理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
學校領導
姓名 | 職務 |
石揚令 | 省委委員、黨委書記 |
趙春明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滑雲龍 | 黨委副書記 |
周富國 |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張虎芳 | 黨委委員、副校長 |
弓永華 | 副校長 |
李宏全 | 副校長 |
邢國明 | 副校長 |
王俊東 | 正校級調研員 |
基礎設施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校園環境優美。目前占地面積2240畝,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山西銘賢學校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校是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校園綠化面積達50萬平方米,主校區綠化覆蓋率達85%以上,草坪面積14萬平方米,綠籬1.1萬平米,喬灌木2萬餘株,綠化樹種420餘種,百年以上古稀樹木有100餘株,名貴、稀有樹種50餘種。學校教育資源雄厚,有紙質藏書140餘萬冊,紙質期刊500餘冊,電子期刊2萬餘種,儀器設備總值2億餘元,為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及開展學術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良好保障。
社會效益
山西農業大學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有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農業部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1個,教育部、農業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11個山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有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山西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首席專家7人、副首席專家5人、崗位專家59人,山西省“12316”三農服務熱線專家46人,山西省星火科技“12396”科技信息服務專家6人,農科110專家10人,企業科技特派員7人。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00餘項。學校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十大優勢和特色研究領域,十大特色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八大優勢和特色科技服務體系。學校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羊駝皮膚cDNA文庫並進行了測序,7000多個基因被美國NCBI網站收錄;在陝西渭南地區建立的大豆高產優質示範基地成為國內第一家畝產突破國家超高產計畫指標的大豆基地;建立了130多個農科教、產學研基地,分布在全省各主要農作物區,帶動和輻射了周邊地區,推動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向生產實踐轉化。(數據更新至2014年1月)
學校堅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培訓農民、幹部、技術人員300萬人次,成為山西省農民教育和農村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學校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人才,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廣闊天地創業,近幾年在選拔鄉鎮幹部、大學生村官、服務西部志願者的工作中,被選拔人數居全省乃至全國高校前列。2003年以來先後有250多名學生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1998年以來先後有千餘名畢業生被選拔為鄉鎮幹部、大學生村幹部,占到全省選拔總數的六成以上,受到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省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社會榮譽山西農業大學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高校。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比中,學校共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項(參加項目),省級以上(含省級)30項。“十五”期間,學校列入規劃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生命科學類系列教材、高等農林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共274部,其中主編46部,副主編76部,參編152部。學校有省級品牌專業4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
山西農業大學社會聲譽良好,辦學成效顯著,成為眾多有志青年的走向成功的搖籃。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萬餘人,各類研究生1400餘人。學校應屆本科生考研率都保持在25%左右,碩士生考博率在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學校設立了多種獎學金和助學金,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家和政治家,如譚紹文、張樹德、高克亭、羅鈺如、李清、張維琛、郝德青、趙振鑫、馮芝茂、鄭社奎、金銀煥等;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如鄭哲敏、王志均、席承藩、郭承基、朱尊權、莊文穎、高福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全國著名大豆育種專家王綬、養豬專家張龍志、養羊專家呂效吾、養牛專家冀一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韌等。
2009中國大學農學50強
農學包括植物生產、草業科學、森林資源、環境生態、動物生產、動物醫學、水產等7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