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闕

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距縣城約四公里。保存較好的畫像有50幅,內容為車騎出行、馬戲、倒立、鬥雞、舞劍、龍、虎、犬逐兔、熊、羊頭、鯀、龍穿壁等,題額刻在兩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僅存中嶽太室陽城6字。

基本信息

簡介

太室闕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距縣城約四公里。太室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

歷史記載

太室闕太室闕
太室山是中嶽嵩山的一部分,早在秦代的時候就已經設立寺廟祭祀山神,漢代的時候擴建寺廟,隋唐時期香火最為興盛。到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岳廟火,大殿兩廡俱燼”,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宋金時期的布局和規模。

建築結構

太室闕太室闕
現在中嶽廟門前500米的中軸線兩側相對而立的就是太室闕。太室闕分東西兩闕,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的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和子闕闕身連成一體,從立面看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闕身的石面除了鐫刻有銘文外,其餘都是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
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上書“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詡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等字。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五十餘幅,再現了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文物價值

太室闕太室闕
四壁除刻有銘文外,其餘均以石塊為單位飾剔地淺浮雕畫像。保存較好的畫像有50幅,內容為車騎出行、馬戲、倒立、鬥雞、舞劍、、虎、犬逐兔、熊、羊頭、鯀、龍穿壁等,題額刻在兩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僅存"中嶽太室陽城"6字。題額下刻有篆隸參半的銘記,在兩闕北面也刻有銘記,主要是讚頌中嶽神君的靈應和呂常等人建闕的緣由。太室闕對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著名漢闕

名稱 簡介
樊敏闕 位於四川省蘆山縣,北宋時即已倒塌,1957年修復左闕,蘆山地震中主闕震斷
高頤闕 位於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蘆山地震中闕體震裂
馮煥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鄉趙家村,西闕及子闕已不存,現僅存東闕

沈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漢碑鄉燕家村,現存雙主闕,子闕已廢,闕形制及風格與馮煥闕相近
平陽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雙出墓闕

烏楊闕

位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楊公闕 位於四川省夾江縣甘江鎮雙牌村,又稱雙楊府君闕、二楊闕
東漢三闕 位於河南登封,分別為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築遺存

登封天地之中建築群申遺相關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台北時間2010年8月1日將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之成為中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
周公測景台| 觀星台| 塔林| 初祖庵| 常住院| 會善寺| 嵩陽書院| 中嶽廟| 東漢三闕| 太室闕| 少室闕 | 啟母闕| 嵩岳寺塔| 天地之中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王福松| 世界遺產大會| 伊琳娜·博科娃 | 世界文化遺產| 峻極峰

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