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

壓軸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指一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最後一出則稱“送客戲”,亦稱“大軸”。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套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一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一個。但第六版《新華詞典》已把倒數第二個節目改為倒數第一個。不過後來,在第八版《新華詞典》又把倒數第一個節目改為倒數第二個。

基本信息

漢語詞語

讀音 : yā zhòu(易讀錯為yā zhóu)

壓軸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套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一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說的倒數第一個。

戲曲行話

壓軸--指一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 由於緊壓大軸而得名。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最後一出則稱「送客戲」,亦稱「大軸」。因一場戲五、六小時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即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故稱「送客戲」。

壓軸壓軸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縮印本·1989年版)稱:“壓軸是戲曲術語。指一台折子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最末一個劇目稱大軸而得名。”例如,京劇一場戲如果有五出的話,第一出叫作“開鑼戲”,第二出名曰“早軸”,第三出稱為“中軸”,第四出(倒數第二)則為“壓軸”,第五出(最後一出)稱作“大軸”。由此可見,“壓軸”與“最後”不是一回事。如今一些報紙雜誌誤用倒數第二的“壓軸”來稱倒數第一(最後),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希望作者(記者)和編者都應不斷學習,增長知識,講究詞語,不要再以訛傳訛了。若無把握,不妨查查案頭的《辭海》等工具書,以防常識性謬誤。

演變

清代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壓大軸”為“壓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戲,而文戲以唱腔見長,欲使文戲的唱工勝過武戲的打鬥,就要“壓胄子”。只有最精彩的節目才能“壓軸”或“壓台”、“壓場”,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一般是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

詞義是發展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更多的是把最後一個節目稱作“壓(大)軸”。例如:

1、這個節目立刻被選拔出來,第二場在懷仁堂上演,作為那一晚的壓軸戲。

2、《難忘今宵》、《同一首歌》等一批老歌成為了不少演唱會的壓軸曲目。

3、2000年7月11日晚,為期5天的北京國際票友演唱會今天在長安大戲院圓滿落幕。由於是最後一場演唱會,因此遵循戲曲中“壓大軸”的傳統,節目從一開始就非常精彩,徐滌生先生、錢江先生、前田尚香女士等許多演唱者都是“重量級”的國際名票。

例:(1)中選拔出來在中南海懷仁堂144上演的節目自然會放在最後壓台;

(2)中喬羽的一曲《難忘今宵》自從1984年中央台春節晚會壓台以來,常常作為一些晚會的壓台戲。

(3)明確地把為期5天的最後一場演唱會視為傳統的“壓大軸”。

專業藝人和學者也有這種看法。侯耀華的《演藝人生·倒霉必讀》說得很明確:“到了1944年,父親進了小梨園,唱‘末二’,‘小彩舞’(即著名的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壓‘大軸’。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末二’就是倒數第二個節目,‘大軸’就是最後一個節目,也叫壓軸戲,或者是壓台戲。唱‘大軸’的行話又叫‘攢底’,一般都由有絕活的著名演員來擔當。”侯耀華出身於藝術世家,是相聲大師侯寶林之子,他的話是可信的。

王銘三先生在《相聲的特性與發展》中談到,相聲大師侯寶林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相聲從地攤搬進了劇場,使相聲登上了大雅之堂;二是把相聲從‘倒末二’變成了‘壓大軸’,提高了相聲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相聲段子,使相聲成為一門藝術。”

工具書也有持這種看法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壓軸戲”條在註明了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之後說:“在有些觀眾的心目中,壓軸戲是‘壓台戲’的同義語,因此有時又指最後一齣戲。”可見,該詞典對“壓軸戲”的後起義已經認可。《新華詞典》(1988版)

上海文藝出版社《語海》(2000)註明“‘壓軸戲’也作‘壓台戲’”。《漢語大詞典》的看法更“前衛”一些,它把“壓胄子”作為“壓軸”的等義條目(也把“壓軸戲”作為“壓台戲”的等義條目),把指最後一個節目作為主義項,把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以“另有一種說法”的形式作為次義項;其所以稱“壓軸戲”,“謂其質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全台”。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