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台

戲劇舞台上的“破台”,始於宋代,戲曲班社術語,也稱“打台”或“斬台”。破台是舊時戲班的習俗,據悉初建的戲台,開鑼第一日前夕,須先跳神跳鬼,然後才可演戲。其實“破台”也就是演一折戲,聽說初建的舞台上演了“破台”這折戲,演職人員在舞台上不出事故,此地五穀豐登,家業興旺,一句話,這折戲主要是圖吉利。

簡介

舊時戲班演出習俗。清代末年上海梨園行中,凡新戲園落成或舊戲園易主,於開鑼演劇前,例有“破台”之舉。破台儀式多在夜間舉行,避免外人觀看。

其始,以場面鼓樂齊鳴引領前台經理與後台各管事一行人恭迎老郎神像,自神塞登台、升座,謂之“請聖”。舞台上設宴神桌面,香燭高燒,並布置有帳簾、標旗、五方旗等排衙及活公雞五隻,當經理與管事們次第向神像參叩禮拜後,有演員上場於宴桌前跳加官,跳財神,再由小生表演《六國封相》中一場戲,名謂“三出頭”。

其後,由武行演員斬雞頭於台上,以雞血遍灑舞台上各處。同時,另有五位演員扮王靈官,各執金鞭,上系一串百子爆竹,在台上邊放邊走,以期破除不祥。儀式完畢,即焚香送神,仍由場面奏樂送神回歸神憲。又如遇戲園營業不振或舊戲台屢出事故者,亦多重新破台,並跳“無褲加宮”,即演員只穿烘袍,不著彩褲登台表演跳加官。據說民國二十年(1931)十六鋪新舞台遭火災焚毀後,重建於九畝地之新舞台落成時,亦舉行過隆重的“破台”儀式。為消除因編演《走麥城》得罪關公而慘道回祿之災的輿論,此番破台儀式除迎老郎神外,還破例恭迎並宴請丁關聖帝君。據考上海梨園戲班中“破台”之舉,實脫胎於民間新屋落成儀式,系原始宗教性民俗禮儀風習之遺存。此習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絕跡

講究

演“破台”這折戲時有以下幾點講究:
一、演“破台”這折戲之前,前台供放著香菸、酒,點著香蠟。有些地方還獻上一隻羊。演出地的總管還在前台燒上一些紙錢,以表示演出地的心意,祝演出成功。
二、參加“破台”這折戲的演員必須由男同志扮演,女同志不參加演出,說女同志上台不吉利。
三、參加“破台”這折戲的演員著妝後,口內要含封口銀(銀元),在開戲前再不與其他人說話,開戲時再取出封口銀,開始上場。
四、演出之前,舞台上下場門與台口都要繃上一道紅線繩,保持舞台清淨,不許閒雜人上台。
五、台上繃的紅線繩,開演時,由扮演黑虎靈官的演員將繩挑斷上場,挑斷的紅線繩均被演員拿去做褲帶而用,說是吉利。
六、演出中當場殺雞滴血,取一雞頭,連同破台符釘於台之正中,並以彩綢裹蔽雞首,最後燃放鞭炮,撒五穀雜糧,“破台”禮乃告成。
“破台”這折戲有七個演員參加演出———天官、二童子、黑虎、靈官、土地、紅毛靈子等。道具有:一隻公雞、一把刀、四隻碗、一盤五穀雜糧。破台的內容:天官奉玉帝之命,隨帶二童子、黑虎、靈官到演出地觀光與民賜福問安。黑虎、靈官前邊開道,從四個方向將事先在舞台上備好的四隻碗打爛,以示開路先鋒的威風,行至中途不祥之物擋道,宣來土地與紅毛靈子一問,原來是毛兒雞(大公雞)擋道,這時天便命紅毛靈子將毛兒雞抓來當場斬首,血跡灑向前後台,然後天官將五穀雜糧拋向此地,並向此地人民問安,留下吉祥詩句上殿交旨而去。


戲班破台

過去人們視戲台為“虎”,戲樓是“城虎”,亮腳木台為“飛虎”,土台為“臥虎”,這三種戲台都要破。牛車搭的台子是“群虎”,因“犀牛可以降虎”,這種台子是不用破的。破台一般都是地方大劇種戲班,地方小劇種的戲班沒資格。破台時間多在午夜,基本作法是:跳鬼神,鳴鑼鼓,放鞭炮,殺白公雞,滴灑雞血,將雞頭連同符咒釘於前台正中。然後一些腳色登場演出。有的劇種是花臉扮巨靈神、王靈官上場,有的劇種是張天師上場,有的是姜太公上場。羅戲卷戲破台,二郎神、玉皇大帝、四大天官、五方龍主上場,還要唱《五龍捧聖》。演唱破台戲的戲價比一般演出高得多,戲班有“一年破三台,元寶滾進來”之說。不僅新建新修戲台要破,面朝西的台為“白虎台”,也要破,有些地方此次演出與上次台口方向相反,稱“對台口”,也要破。這幾類破台儀式比較簡單。有的戲台沒唱破台戲,還可以用“符貼”,燒黃表等方法“借台”。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