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戲

票戲

行話。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台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台遞送茶水,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50年代提出淨化舞台,此俗遂除。

概述

票戲活動始於何時?其說不一。有人認為,唐玄宗李隆基在宮苑梨園創建子弟班,召集伶工教習歌舞演藝,並且親自擊鼓合樂,有時還戴上面具跳大面舞,這些當屬票友票戲範疇,據此而認定票戲歷史應從唐代算起。此說作為一家之言未嘗不可,只是李隆基嗜好演藝,雖與票戲性質相仿,但彼時戲曲尚處於萌芽階段,況且,還沒有票戲這一專用稱謂。若據此而確定為票戲活動之始,未免牽強。

歷史

按流傳久遠的習慣說法,票友票戲是指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們經內務府特準,發給印有金龍圖案的執照,在一定範圍內說書唱戲,白娛自樂。時人稱這種執照為龍票,稱持票娛樂為玩票,稱玩票的場所為票房,玩票者彼此互稱票友。從此,玩票活動在八旗子弟中日盛一日。漸後,擴展到民間,又從京城蔓延到全國各地。而此時民間演唱戲曲的活動,儘管已無須到內務府領取龍票,玩票、票房、票友之類專用名詞卻沿襲下來。
票戲活動,形式靈活、隨便,有的在大庭廣眾之下,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扮戲彩唱,有的光頭便服清唱,有的場面齊備,有的只有一把胡琴伴奏。儘管規模無定,內容卻豐富多彩,文武兼顧,行當齊全,生旦淨醜,流派紛呈。票友們在白娛自樂中獲得精神愉悅和心理滿足。

普及

從打票戲活動初興,便在社會上迅速普及開來。上迄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論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也無論老中青少不同年齡層次,都有眾多對戲曲愛之若迷者。如穆宗皇帝載淳(同治),竟然不顧帝王之尊,抹油彩著戲衣登台扮演詼諧滑稽、供人取笑的丑角;德宗載淮(光緒)則喜歡扮演《黃鶴樓》里的趙雲之類勇武角色,雖然莊嚴正派,卻同樣與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身份、地位相去甚遠。他們毫不介意,並且從中獲得快樂。
票戲活動不僅風靡中國大陸,而且,生活在海外的僑胞對這項活動也十分熱衷。早年間,在法國、英國、巴西、新加坡等國,都有華僑票房。從國內邀請專業藝人前去指導,逢年過節聯合組織彩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單是美國的紐約,就有雅美、中國、旅美、業餘等多家票房。這些票房成為僑民之間聯絡感情、增進團結和提供娛樂的場所。至今已有七十餘年歷史的新加坡平社,在東南亞的華人中間也頗有名氣。僑居國外的華人票戲活動持續到近年,依然相當活躍。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早在百餘年前,中國的票房裡金髮碧眼的異國票友屢見不鮮。如清光、宣年間,客居上海的英國人柯樊士就常到票房裡邊學邊演。他彩唱《斬黃袍》里的趙匡胤,在城樓上唱“丹鳳眼裡看端詳",聲高嗓闊,行腔運氣頗有名家劉鴻升的韻味。30年代初,德國籍雍竹君(柔絲)女士經常在北平、天津的戲園子裡露演《女起解》之類梅派戲,因為她是以洋人坤角為號召,符合中國觀眾喜新求異的欣賞情趣,所以備受觀眾歡迎。30年代還有一位在天津行醫的法國人,也是京戲迷,人們習慣稱他米大夫。他不善歌唱,專好醜角表演。他和另一位法國戲迷合演《瞎子逛燈》,白口清晰,詼諧滑稽,觀眾被他逗得捧腹大笑,他自己卻從不笑場。

票友對京劇藝術的貢獻

票友學戲,離不開專業藝人的傳授,一旦入門,肯於鑽研,對藝術的理解往往較之專業藝人更為深刻。因此,一些學有所成者,又成為專業藝人的益友良師。歷史上包括許多名家在內的專業藝人,都曾得過票友名家的教益和啟發。名小生茹富蘭的《狀元印》、《麒麟閣》等武生戲,就是向名票王福壽學得;葉盛蘭的《探莊射燈》、《鎮潭州》等小生戲,是由名票包丹庭教授;為過戲癮而丟了知府官職的名票李專甫,曾向劉鴻升傳授《敲骨求金》、《喜封侯》;奚嘯伯的《南天門》,得自名票李适可親傳;票友程茂庭,先為余叔岩傳藝,後幫程硯秋設計唱腔,還曾教授譚富英《長生殿》等劇。票友黃潤甫“下海”後,成了名淨侯喜瑞的老師;余叔岩的話白和表演,言菊朋的身段和台步,都曾得到票界耆宿溥侗的指導;後來成為四大鬚生之一馬連良,當初也曾拜票友出身的孫菊仙為師,請求加工《四進士》。這種實例舉不勝舉。
此外,興旺的票戲活動,為專業京劇界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人才。24歲時以票友身份在春和班客串的張二奎,“下海”後自創一派,不久即與程長庚、盧勝奎共享老生行當三鼎甲之譽。盧勝奎也是票友出身,他自編、自演的全部《三國演義》,其中許多出至今已成為京劇劇目的精品。原在北京翠峰庵票戲的汪笑儂,“下海”後成為獨樹一幟的專業演員,曾在天津主持戲曲改良社,併兼任正樂育化會副會長。他編寫的《馬前潑水》、《哭祖廟》、《刀劈三關》等劇,至今仍在流傳。其他如行伍出身的孫菊仙,糧食行出身的許蔭棠,賣剪刀出身的劉鴻升,賣酒出身的麻穆子,以及後來的劉永春、言菊朋、陳大灠、紀玉良、李宗義、丁至雲、齊嘯雲等等著名演員,無一不是票界“下誨”者。
除演員外,票界的琴師、鼓師也不乏傑出人才。1892年被昇平署挑選進宮的著名琴師柏如意、笛師浦阿四,在梨園界聲名顯赫的司鼓名師杭子和,均系票友出身。胡琴聖手陳彥衡,弓法、指法無不嫻熟,此君還是使用工尺譜記錄京戲唱腔的第一人。曾經分別擔任余叔岩、梅蘭芳、楊寶森私人琴師的李佩卿、高連奎、王少卿、楊寶忠,都曾對陳彥衡行過師禮接受指教。然而,陳彥衡是地地道道的琴票。
還有一些成就卓著的名票如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張伯駒、韓慎先、近雲館主等人,雖然始終沒有“下海”做專業藝人,卻常與京劇大家們同台合演,深得專業藝人敬重。專業戲曲藝人與票友攜手合作,互相取長補短,是四大徽班進京後,從皮黃逐漸向京戲過渡,促成京劇藝術日臻完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票友是戲迷中的精品

票友與專業戲曲藝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專業演員的演戲活動是謀生的方式和目的,而票友參與演戲,純粹出於個人愛好。因此,票友對於藝術的追求更主動、更自覺、更執著,而且沒有思想負擔。一般說來,票友須經過學、看、票三個步驟。學戲,是以研究為前提;看戲,是以觀摩為目的;票戲,是以過癮為動機。這是票友不同於一般戲迷的分界。票友肯定是戲迷,但戲迷不一定是票友,票友可謂是戲迷中的精品。
票友學藝,大都有延聘教師的經濟實力,有學戲、看戲、票戲的閒暇。因此,有錢、有閒是票友成才必備的外部條件。一種藝術的價值,與欣賞者的修養層次是成正比的。百餘年來,票友隊伍中有許多通文墨、擅詩詞、懂音律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京劇藝術有深入的研究,他們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在某些方面比專業藝人更突出,影響更廣泛。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少年時代就酷愛中國的傳統戲曲,京戲、梆子、崑曲無所不好。他對孫菊仙執師禮尊之待之,彼此常在一起切磋表演藝術;他與武生一代宗師楊小樓、著名花臉演員劉永春的友誼也十分默契,不僅向他們學習聲腔和表演,同時還在他們的指導下練習戲曲武功。光緒末年,他常在天津伶票兩界組織的義演活動中粉墨登場,在《駱馬湖》、《八蜡廟》里扮演以武生應工的黃天霸,其功其藝均得之於楊小樓,劉永春等師友的傳授。直到他出洋留學前,仍經常到戲園子裡參與票戲活動。
當年,新興的京劇取代深奧的崑曲在社會上的地位,一舉從地方戲曲劇種躍居國劇寶座,與票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離開愛好者中特殊階層票友的支持和幫助,京劇的社會地位絕對不會像如今這般牢固。
票友是戲曲藝術的基本觀眾,又是普及、推廣戲曲藝術的義務宣傳員;生命力頑強的民間業餘票戲活動,是戲曲藝術賴以生存的土壤。百餘年來,越是戲曲處於低潮時期,越能顯示票友的作用和功績。實踐證明,專業與業餘兩支生力軍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是繁榮與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保證。有鑒於此,在戲曲演出普遍不很景氣的當前,認真回顧票戲活動的歷史,總結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這對於戲曲藝術的振興,無疑是大有禆益的。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