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鍋

鑽鍋,行話。指演出時,演員為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學習。

行話。指演出時,演員為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學習。

有兩種情況:

1.有演員臨時有故不能登台,其他演員雖未演過這齣戲,但為保證演出順利進行,趕緊現學現演,表現出救場如救火的良好戲德。

2.過去有的演員被班主指派了自己所不會的角色,只得採取“鑽鍋”的辦法,這種情況如在同一演員身上發生多次,說明其會戲太少。

出處

“鑽鍋”屬梨園界的行話,具體出處不可考。大約在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合,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為“兩下鍋”戲班。在南方也有這種表演形式,一本大戲兼用三種腔調雜演,人們將此俗稱為“三下鍋”。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末民初崑曲衰落京劇興起時期,崑曲演員為維持生計轉投京劇戲班,才出現這種兩下鍋演法。二十年前,天津某大劇院上演《秦香蓮》,這個戲由京劇名家康萬生演包拯,評劇名家李秀雲演秦香蓮,河北梆子名家黃榮景演陳世美。這個戲演得很有意思,尤其在演員對唱的時候,三種腔調不斷轉換,經常能夠聽到劇場裡觀眾的笑聲。

引申

由此而引申出,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鑽研、排練,本行也俗稱為“鑽鍋”。在這裡,“鍋”已經成為“戲”的代名詞。人們常用“砸鍋”來比喻辦事失敗了。這中間,“砸”顯然是指“垮了”、“壞了”,而“鍋”則並非燒飯做菜之鍋。

舊時,人們常用“砸飯鍋”來喻指失業,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