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亡靈節

墨西哥亡靈節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為主導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印第安土著的亡靈節在每年七八月間。土著人認為,只有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保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

概述

土著亡靈節土著亡靈節

墨西哥的禮儀與節慶活動,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墨西哥最重要的農作物――玉米成熟的時候,墨西哥的土著居民都要給死亡的親人舉辦亡靈節,以告慰他們暫時回到地下。

由來

墨西哥亡靈節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為主導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印第安土著的亡靈節在每年七八月間。經歷了好幾個月青黃不接的糧荒後,土著人歡天喜地地與故去的親人分享豐收喜悅。土著人認為,只有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保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

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大陸後,他們把西方的“諸聖節”、土著的亡靈節以及土著的一些陪葬和祭祀風俗結合起來,創造了今天的亡靈節,日期定在11月1日和2日。如今在墨西哥,每年的11月1日是“幼靈”節,是懷念故去的孩子的節日,2日是“成靈”節,是大家緬懷故去的成年人的日子。

主要活動

家人將花瓣、蠟燭和供品放在家裡通往墓地的路上,以便死者的靈魂儘早回到地下。他們認為,死者能通過安放在家裡的靈位和裝飾墓地的鮮花感覺到親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各項準備工作都必須非常精心,因為他們相信,如果讓死者覺得紀念儀式做得不妥當的話,死者就會給一家之主帶來疾病。反過來說,如果死者覺得滿意,就會有好的玉米收成,滿足親人一年用的糧食,改善親人的日常生活。死者根據死因(事故、謀殺)、年齡、性別以及有時根據職業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死者都有不同的紀念日。

意義

這種紀念儀式充滿了宗教色彩和藝術色彩,對土著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既是所有紀念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一部分,又是土著居民整體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亡靈節是宗教和天主教融合的結果,它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聯繫起來,也使土著理念和源自16世紀歐洲的現代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土著人每年和祖先“相聚”,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功能,它確定了個體在社會中的作用。同時,也使這些致力於保持他們文化多樣性的土著人,更為統一,政治和社會地位更加穩固。

瀕臨消亡的危險性

儘管亡靈節並未遭到明顯的威脅,但土著人對其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不足。而且,現在的亡靈節土著色彩越來越淡,商業色彩和娛樂色彩越來越濃,掩蓋了它的宗教特色,因此,對亡靈節的超自然和美學方面的特點必須加以保護。

相關新聞

"骷髏"滿街跑

國際線上訊息 11月1日、2日墨西哥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亡靈節,這個類似中國清明節的節日,墨西哥人卻過得熱熱鬧鬧,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憲法廣場又成了墨西哥人歡慶亡靈節的聚集地。

在墨西哥的憲法廣場上,有首都各區政府精心布置的祭壇,祭壇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剪紙、桔黃色的萬壽菊、墨西哥的傳統食物,以及各式各樣的骷髏造型。通常每個祭壇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紀念某位名人、總統、藝術家、演員等。今年是墨西哥著名壁畫家迭戈·里維拉逝世50周年和其夫人,也是著名畫家的弗里達·卡洛誕辰100周年紀念,所以,在廣場中心樹立了一組他們的大型骷髏雕像,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有的祭壇宣傳環保、號召人們關注生態環境,有的號召人們不要忘記墨西哥的歷史和傳統。有的則表現了行業特點,如公交系統、捷運系統今年都專門布置了自己的祭壇和展覽區,墨西哥自由摔跤協會也建了大型的摔跤台,一對對骷髏摔跤手的表演栩栩如生;而墨西哥麵包工業協會甚至在廣場上搭起了磚頭大烤爐,現場烘烤亡靈節麵包和糕點,免費送給老人和兒童。

此外,在廣場西南角還搭建起巨大的舞台,藝術家們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歌舞表演。墨西哥人也都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裡“湊熱鬧”,許多成年人化妝成死神蝙蝠俠骷髏等,在街頭表演。而許多小朋友都穿著小骷髏、南瓜、女巫、黑貓等造型的服飾,提著桔紅色的南瓜桶要糖果……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 福建南音 | 南京雲錦 | 安徽宣紙 | 貴州侗族大歌 | 廣東粵劇 | 《格薩爾王傳》 | 浙江龍泉青瓷 | 青海熱貢藝術 | 藏戲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甘肅花兒 | 西安鼓樂 | 朝鮮族農樂舞 | 書法 | 篆刻 | 剪紙 | 雕版印刷 |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崑曲 | 古琴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 | 比利時巨人和巨龍遊行 | 法國巨人和巨龍遊行 | 比斯萃薩巴比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多聲部民歌 | 埃爾切神秘劇 | 喬治亞復調演唱 | 塞梅斯基文化空間與口頭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劇 | 亞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歡節 | 基努文化空間 | 托缽僧舞蹈儀式 | 波羅的海歌舞慶典 | 帕特姆流行節日 | 伏佳拉 |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 | 歐隆克 | 卡魯斯儀式舞蹈 |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 |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巴亥瑞康卡烏圓圈森巴舞 |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 |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庫庫魯舞蹈戲劇 | 瑞賓瑙-艾基舞劇 |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 奧魯羅狂歡節 |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 | 扎巴拉人口頭遺產與文化 | 安第斯卡拉瓦亞宇宙信仰 | 瓦雅皮人口頭和圖畫表達 | 巴蘭基亞狂歡節 | 奧連特兄弟會法國鼓樂 | 土著亡靈節 | 摩爾鎮馬隆人傳統 | 奈及利亞艾法預言體系 | 維布扎治療舞蹈儀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 | 邁基石化妝舞會 | 烏干達樹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樂 | 亞饒-戴高文化空間 | 古勒-沃姆庫魯祭祀和舞 | 吉馬·埃爾弗納廣場文化 | 熱萊德口頭遺產 | 塔格巴納橫吹喇叭音樂及 | 尼亞加索拉索索·巴拉文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頭傳統 | 黑拉里亞史詩 | 扎菲曼尼里木雕工藝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禮 | 巴勒斯坦希卡耶說書 | 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 | 佩特拉和維地拉姆貝都人 | 伊拉克木卡姆 | 薩那歌曲 | 阿爾及利亞古拉拉地區阿 | 蘭瑙湖瑪冉瑙人達冉根史 | 德拉邁茨鼓樂面具舞 | 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 銅鑼文化空間 | 《羅摩衍那》 | 印度尼西亞配劍 | 馬克-揚戲劇 | 歌舞伎 |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 博遜地區文化空間 | 伊夫高族群哈德哈德聖歌 | 能樂 | 鳩提耶耽梵劇 | 高棉皇家舞劇 | 板索里史詩說唱 | 吠陀聖歌傳統 | 哇揚皮影偶戲 | 淨琉璃文樂木偶戲 | 吉爾吉斯史詩彈唱阿肯藝術 | 馬頭琴傳統音樂 |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 邁達赫藝術 | 萬那杜沙畫 | 雅樂 | 沙士木卡姆音樂 | 游吟歌師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