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湯加的民族舞蹈,擁有複雜的傳統樣式,音樂也別具一格。在湯加語中,“拉卡拉卡”意味著“走輕快或者仔細”。幾百名男人和婦女一起參加這些有生氣的表演。男人成排地位於觀眾右側,他們精力旺盛,顯示出十足的男子氣,象武士一樣地跳舞。在左邊,婦女們則以優雅的手勢和優雅舞步相協調。跳舞的同時附以鼓掌聲和唱歌,在這樣的表演氛圍里,數百位舞蹈家動作協調的情態和濃郁的復調音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基本資料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時間:2003
地區:亞 太
國別:湯加
類別:表演藝術

舞蹈簡介

湯加群島位於南太平洋,距東南方的紐西蘭約2000公里。湯加王國於1970年獨立,此前被稱為“友好島嶼”,是本地區唯一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拉卡拉卡” 通常被視為湯加的國家舞蹈,它實際上是舞蹈、講演、聲樂和復調音樂、作曲、當地傳說和歷史故事的混合體。這一文化表現形式生機勃勃,在王國的所有族群中流行。遇有重要慶典活動,如國王加冕典禮或慶祝憲法周年等,“拉卡拉卡”是一台重頭戲。

表現形式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在湯加這個南太平洋島國,整個社區參加傳統舞會作為慶祝帝王加冕禮和其他典禮。湯加的民族舞蹈,擁有複雜的傳統樣式,音樂也別具一格。在湯加語中,“拉卡拉卡”意味著“走輕快或者仔細”。幾百名男人和婦女一起參加這些有生氣的表演。男人成排地位於觀眾右側,他們精力旺盛,顯示出十足的男子氣,象武士一樣地跳舞。在左邊,婦女們則以優雅的手勢和優雅舞步相協調。跳舞的同時附以鼓掌聲和唱歌,在這樣的表演氛圍里,數百位舞蹈家動作協調的情態和濃郁的復調音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表演後面的有創造性的力量是詩人,作曲家,舞蹈教練和表演導演。根據傳統,拉卡拉卡需要連續更新。從20世紀60年代起,表演的新作品已經在數量上減少。因為拉卡拉卡傳統上是被口頭傳送的,很少有出版物存在。下降可能與各種各樣的因素包括來自娛樂,經濟困難和在學校課程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與當代同類型的競爭有關係。並且和年輕的作曲家,很少接觸古老的文化修養和其他傳統的文化來源有關係。

藝術特點

“拉卡拉卡”在湯加語中的意思是“快速而又謹慎的舞步”,源自一種被稱之為“米婁弗拉”的舞蹈。該舞蹈出現於19世紀,20世紀在王室的大力支持下又得以復興。演出一般持續30分鐘左右,可匯集幾百人的隊伍,通常排成兩行,右邊為男性,左邊為女性(從觀眾席看)。男性的舞步節奏明快有力,而女士們則舞步優美、動作飄逸。兩隊舞蹈演員邊跳、邊唱、邊拍手,通常會有一支合唱隊伴唱。密集的復調聲部伴隨著幾百個舞蹈演員的搖盪舞姿,組成了激動人心的場面。
演出的創造力源自“普納克”——身兼詩人作曲家、編舞的藝術指導。按照傳統,“普納克”從湯加人民的歷史、傳奇故事、精神財富和社會組織中獲得靈感,尋找多樣題材,以不斷更新“拉卡拉卡”的演出內容。

相關趣聞

地位越高,裙子越破 地位越高,裙子越破

加冕慶典上的舞蹈“拉卡拉卡”可謂不折不扣的“皇家舞”,據說新國王的奶奶圖普三世在世時,曾親自創作“拉卡拉卡”舞。這種頌揚君王偉大的舞蹈在古代只有女人才能跳,現在已變成男女合跳。有趣的是,貴賓會把賞錢貼到舞者身上,因此舞者都會特意在全身塗上椰油,好讓錢粘得牢、粘得多。
有趣的是,在加冕慶典上,來賓穿的衣裙都是樹皮做的。原來當地人將紙桑和無花果樹的樹皮剝下,放在水中浸泡後反覆捶打,再加以染制,就製成著名的“卡帕布”。這種布可以制出薄如蟬翼的衣服,也可做厚的床單地毯。一張20米的“卡帕布”售價近1000美金,是湯加及西南太平洋地區的土特產。
另外還有一種獨特的慶典專用草裙,按規矩,草裙越長、越接近脖子,說明客人和典禮主人的關係越密切。此外,穿草裙者地位越高,草裙反倒會越破舊。這是因為按當地風俗,草裙應該穿有歷史、有傳說的才顯得隆重,而只有地位崇高的人,才會保存有這樣的草裙。因此就出現了“貴人穿破裙”的怪事。據說當年圖普三世迎接英國女王來訪時,穿的草裙有500年歷史,至今這條裙子仍是王室的傳家寶。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 福建南音 | 南京雲錦 | 安徽宣紙 | 貴州侗族大歌 | 廣東粵劇 | 《格薩爾王傳》 | 浙江龍泉青瓷 | 青海熱貢藝術 | 藏戲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甘肅花兒 | 西安鼓樂 | 朝鮮族農樂舞 | 書法 | 篆刻 | 剪紙 | 雕版印刷 |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崑曲 | 古琴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 | 比利時巨人和巨龍遊行 | 法國巨人和巨龍遊行 | 比斯萃薩巴比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多聲部民歌 | 埃爾切神秘劇 | 喬治亞復調演唱 | 塞梅斯基文化空間與口頭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劇 | 亞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歡節 | 基努文化空間 | 托缽僧舞蹈儀式 | 波羅的海歌舞慶典 | 帕特姆流行節日 | 伏佳拉 |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 | 歐隆克 | 卡魯斯儀式舞蹈 |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 |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巴亥瑞康卡烏圓圈森巴舞 |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 |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庫庫魯舞蹈戲劇 | 瑞賓瑙-艾基舞劇 |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 奧魯羅狂歡節 |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 | 扎巴拉人口頭遺產與文化 | 安第斯卡拉瓦亞宇宙信仰 | 瓦雅皮人口頭和圖畫表達 | 巴蘭基亞狂歡節 | 奧連特兄弟會法國鼓樂 | 土著亡靈節 | 摩爾鎮馬隆人傳統 | 奈及利亞艾法預言體系 | 維布扎治療舞蹈儀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 | 邁基石化妝舞會 | 烏干達樹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樂 | 亞饒-戴高文化空間 | 古勒-沃姆庫魯祭祀和舞 | 吉馬·埃爾弗納廣場文化 | 熱萊德口頭遺產 | 塔格巴納橫吹喇叭音樂及 | 尼亞加索拉索索·巴拉文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頭傳統 | 黑拉里亞史詩 | 扎菲曼尼里木雕工藝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禮 | 巴勒斯坦希卡耶說書 | 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 | 佩特拉和維地拉姆貝都人 | 伊拉克木卡姆 | 薩那歌曲 | 阿爾及利亞古拉拉地區阿 | 蘭瑙湖瑪冉瑙人達冉根史 | 德拉邁茨鼓樂面具舞 | 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 銅鑼文化空間 | 《羅摩衍那》 | 印度尼西亞配劍 | 馬克-揚戲劇 | 歌舞伎 |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 博遜地區文化空間 | 伊夫高族群哈德哈德聖歌 | 能樂 | 鳩提耶耽梵劇 | 高棉皇家舞劇 | 板索里史詩說唱 | 吠陀聖歌傳統 | 哇揚皮影偶戲 | 淨琉璃文樂木偶戲 | 吉爾吉斯史詩彈唱阿肯藝術 | 馬頭琴傳統音樂 |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 邁達赫藝術 | 萬那杜沙畫 | 雅樂 | 沙士木卡姆音樂 | 游吟歌師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