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海馬魚

克氏海馬魚

也叫黃金海馬。屬於大型的海馬。顏色很多種,包括黃色、橘色、褐色,甚至黑色。為了讓這種海馬的顏色保持好,水族箱的布景最好與它身體的顏色接近。很難飼養,在缸里繁殖的個體會比較好養一些。單品種飼養比較好,250升的水族箱,提供大海馬能夠用尾巴纏繞的枝狀物體。海馬的進食比較慢,如果與其他魚混養,海馬一般不會搶到食物。反應很慢,很容易被其他魚侵襲。可以與海龍一起混養,但海龍比海馬搶食快,這就需要飼養者投餵足夠量的食物。食物包括各種蝦及小的甲殼類動物。也能接受成年海蝦,但不建議飼餵。

基本信息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
門:脊索動物門CHORDO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魚綱PISCES
目:海龍魚目SYNGNATHIFORMES
科:海龍魚科Syngnathidae
屬:海馬
種:克氏海馬魚
別名:大海馬、葛氏海馬、琉球海馬、海馬
英名:kellogg’sseahorse
拉丁學名:Hippocampuskelloggi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

形態特徵

克氏海馬魚是一種小型魚類,它的外貌十分奇特,與一般魚類大不相同,頭部的形狀酷似馬頭,尖端生有5個短小的棘,頸部轉了一個彎,使頭與軀幹形成直角,身體的表面也沒有大多數魚類具有的鱗片,呈側扁形,外面被環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狀的骨板所包裹,還有很多平行的體環,在軀幹部有11環,在尾部有39—40環,看上去又仿佛是披著鎧甲的戰馬,所以被稱為“海馬魚”。它的體形是海馬魚類中較大的,體長為305—325毫米。全體均呈淡黃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線狀斑點。吻部細長,呈管狀。眼睛較小,位於頭部的兩側,位置較高,兩個眼睛靠得較近,兩眼之間的間隔小於眼睛的直徑。鼻孔很小,每側竟有兩個,相距也甚為接近,緊位於眼的前方。口較小,位於頭的前端,口內沒有牙齒鰓孔較小,位置在近於頭側的背方,呈裂縫狀。鰓蓋凸出,但沒有放射狀的紋。軀幹部呈七棱形,腹部很凸出。尾部呈四棱形,細長而能捲曲。肛門位於軀幹第11環的腹側下方。從頭部的頂端到尾尖,有一條明顯的櫛狀脊椎。頭部及腹側的棱棘較為發達,軀體上的各棱棘較為短而銳利,呈瘤狀突起。背鰭長而發達,鰭條18—19個,位於軀幹部最後2個體環及尾部最前2個體環的背方。臀鰭較為短小,鰭條4個。胸鰭短而寬,略呈扇形。沒有腹鰭及尾鰭。各個鰭均沒有棘,鰭條也均不分枝。

分布和習性

克氏海馬魚在我國分布於北起浙江省披山,南至海南省三亞海、南海海域,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菲律賓海域。

生活在近海海藻叢或珊瑚礁叢非常繁茂的地帶。游泳時,它的頭部向上,垂直地立在水中,依靠背鰭和胸鰭的扇動,直升直降,緩緩而行。有時它還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彈跳狀前進。棲止時,常以尾端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上、珊瑚枝上或海中的飄浮物上歇息,使敵害誤認為它是海藻等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免遭侵襲。克氏海馬魚以毛蝦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覓食的時候,眼睛緊緊盯住獵捕的對象,然後用吸管狀的吻突然出擊,很快將獵物連水一起吸進口中,吞到胃裡。

繁殖方式

大多數魚類都是雄性和雌性異體,兩性在形態上的差別一般不顯著,只有個別魚類的雄性和雌性有顯著的差別,例如泥鰍雄性的胸鰭呈三角形,雌性的胸鰭則略呈圓形鯉魚青魚等鯉科魚類的雄性在繁殖期會出現由表皮細胞角化而成的錐狀突起;刺魚鬥魚等的雄性在繁殖期顏色變得異常鮮艷等。最為奇特的是生活於深海中的角,其雄性要比雌性小得多,體形大小相差十分懸殊,雄性僅有85—88毫米,雌性則為1030毫米。雄性以口吸附在雌性的身上,從雌性攝取營養液,營寄生的生活,這是適應深海中餌料和光線的不足所形成的。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魚類發育和受精也有很多方式,其中有四個主要的類型。第一種是雄性和雌性分別將精子卵子排到水中,在體外受精和發育,見於絕大多數魚類。第二種是卵子在體外受精後再被雄性或雌性吞進口中或胃中等身體內部去發育,見於非洲鯽魚等。第三種是卵未產出前就在雌性的生殖道受精,然後再將受精的卵產出體外,完成發育過程,見於虎鯊、霍等。第四種是卵子的受精和發育都在雌性的體內,有的受精卵在發育中所需的營養是依靠胎體自身的卵黃,屬於卵胎生,見於柳條魚、虹等;有的受精卵在發育中所需的營養不僅依靠胎體自身的卵黃,還依靠母體來供給,屬於胎生,見於星鯊灰刺等。

克氏海馬魚的繁殖方式也與其他魚類不同,是由雄性代替雌性來進行養育後代的工作的,十分特殊而有趣。原來,在雄性的腹部下面、尾的前面,有一個由兩層皮褶連線而形成的一個口袋,叫做育兒囊受精卵即在育兒囊內發育,孵化出小海馬魚。育兒囊的前方有一個孔,是雌性放卵入囊和小海馬出、進囊的通道。繁殖時,雌性將產出的數百枚成熟的卵統統送入到雄性的育兒囊內,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育兒囊的內壁密布著微血管,並與胚胎血管網相連,可以為胚胎的發育提供部分營養。剛出生的小海馬魚體長尚不足5毫米,出生後直到發育完全的很長一段時間,依然要靠父親的保護,每當它遇到敵害時,就會驚慌失措地鑽進育兒囊里躲藏。這種獨一無二的生育方式,是所有魚類中為照顧自己的後代而採取的最為安全的措施,既保證了後代的平安生長發育,又能加速雌性的再次產卵。此外,有人還認為雄性海馬魚的育兒囊內分泌有供給小海馬魚營養的“乳汁”,但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證據。

養殖技術

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水溫:海馬的適溫範圍,一般在12一32℃之間,最適水溫為28.℃左右。幾種海馬對水溫的適應情況如表2-8。

鹽度:海馬為廣鹽性魚類,在10一3‰的鹽度範圍內均能生活。初生苗對鹽度適應能力差,一般要求鹽度在15‰以上。在長時間低鹽環境中,親海馬不能正常繁殖,鹽度在10‰以上方可。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溶解氧:海馬的活動力雖然較弱,但對水中氧氣的需要量卻很大,一般要求溶氧在3m1/L以上,若溶氧低於2.5m1/L時,海馬陷於缺氧狀態,其表現一般是食慾減弱,浮頭、呼吸加快而發聲,以至亂撞,最後沉底死亡。育兒期的親海馬和幼海馬對氧氣的需要量更高。

光照:海馬對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線太弱,不利於海馬的活動和攝食,長時間光線太弱,海馬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但也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光線太強,藻類大量繁殖,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海馬有趨光性,尤其幼苗較易趨光集群,應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海馬適宜的光照範圍在3000—6000lx。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為宜。pH值:海馬適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間。

攝食習性
海馬是靠鰓蓋和吻的伸張活動吞食食物,餌料的大小以不超過吻徑為度。對餌料的種類和鮮度有一定選擇性。海馬的覓食視距僅為1m左右,所以餌料要投在經常群集處。自然海區海馬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主要有撓足類蔓足類的藤壺幼體、蝦類的幼體及成體、螢蝦糠蝦鉤蝦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攝食糠蝦和櫻蝦效果最好,其次為足類和端足類。淡水枝角類等也可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質。

海馬的攝食量與水溫、水質密切相關。在適溫範圍內,水溫高,則攝食量大,消化快。水質不良時,攝食量減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條件下,海馬的日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0%海馬一次攝食量很大,同時耐飢性也很強,從初生苗到成魚耐飢時間可達4—132天。

藥用價值

海馬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化學活性蛋白質含量高達70%以上。每100g海馬水解胺基酸總量達59.65~65.82g,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平均為64.15g。富含17種胺基酸,有7種為人體必需胺基酸,占總胺基酸含量30%左右。海馬有13種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65.18%—76.22%,其中DHA含量占較大比例。DHA是前列腺及精子的主要物質基礎,這為該藥材補腎壯陽作用提供依據。海馬的總磷脂達3.28~7.82mg/g以上,為其補益作用提供物質基礎。海馬有23種多宏量及微量元素,宏量元素中Ca、P、K、Na、Mg含量均在100mg/g以上,其中Mn、Zn含量較高,與其補腎壯陽作用相吻合,並富含Fe,也與其滋肝補腎、補血生精作用有關。

傳統中醫學理論認為,海馬具有溫腎壯陽,消腫散結,鎮靜安神等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海馬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中醫套用海馬的乾燥全體,味甘鹹,性溫,歸肝腎二經。既善補腎壯陽益精,治腎陽虛衰之陽痿精少、宮冷不孕、尿頻、腰膝酸軟及腎虛作喘,又能活血散結,消腫止痛,治徵瘕積聚、跌打損傷、瘡腫及外出血。用法為研服,每次l—1.5g,內熱多火忌服。

物種現狀

克氏海馬魚的藥用價值和裝飾價值使其成為人類的獵捕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海馬需求量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加。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海馬魚野生資源下降很快,克氏海馬魚也因此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現在世界上大多採取在海馬魚的繁殖期禁止捕撈,其他季節僅允許捕撈成體的做法,以保證海馬魚的繁衍。我國自50年代起,就在廣東福建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飼養繁殖工作,既為國家提供了所需的藥源,又有利於保護野生的克氏海馬魚資源,成為一項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的經濟動物養殖業。

相關詞條

冠海馬 棘海馬 斑海馬 大海馬 日本海馬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魚綱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動物

概述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共有魚類7目17類。
鱸形目黃唇魚 | 松江鱸魚
海龍魚目克氏海馬魚
鯉形目胭脂魚 | 新疆大頭魚 | 唐魚 | 大頭鯉 | 金錢䰾 | 大理裂腹魚
鰻鱺目花鰻鱺
鮭形目川陝哲羅鮭 | 秦嶺細鱗鮭
鱘形目中華鱘 | 達氏鱘 | 匙吻鱘科 | 白鱘
文昌魚目文昌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