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星鯊

白斑星鯊

白斑星鯊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北部、黃海和渤海、黃海產出較多,為捕撈其他經濟魚類的兼捕對象,主要棲息於近海。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崎。體細而延長。頭平扁,中大,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頗細長,比頭和軀於約長1.2倍,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中長,背視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延長尖突。

基本信息

物種介紹

0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中大,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頗細長,比頭和軀於約長1.2倍,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中長,背視 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延長尖突。眼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瞬褶平橫外露,外側有1深溝,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為近,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寬大,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許多; 間隔中寬,比鼻孔長大1.2~1.3倍;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出水孔半露,後鼻瓣後部無半環狀薄膜。口中大,三角形,下頜兩側斜行,前端圓鈍,口寬比口前吻長為小,小於 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几等於口寬的1/2;下頜稍短,口閉時上頜齒全露,下頜齒只在縫合處 暴露;上唇褶寬扁而長,褶溝幾直線地向前伸延,褶長約等於上頜長的1/2;下唇褶較狹而短,約等於下頜長的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頜各列成1齒帶,齒 橢圓形或斜方形,齒面平扁圓凸,齒頭圓鈍或鈍尖,兩側斜直或微凹。噴水孔小,橫橢圓形,位於眼后角後方,長與距眼的距離或瞳孔徑約相等。鰓孔5個,中大,前3個較寬,大於眼徑,最後2個較狹,位於 胸鰭基底上方。 盾鱗具1棘突,2~3縱嵴。 
0
背鰭2個;第一 背鰭約位於體腔中部上方,起點約與胸鰭里角相對或稍前,基底長稍小於背鰭間隔的1/2,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幾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胎兒)或有一相當距離(幼體)或有一相當大的距離(成體);第二背鰭大於第一背鰭1/2,距腹鰭基底後端比距尾基近(幼體),或相等(成體),上角鈍尖,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尾鰭狹長,約等於全長的1/5(成體),幼小者尾鰭較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圓形微突,中部頗寬而短,中部與後部間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與上葉接連, 端圓鈍,後緣斜直。臀鰭小,起點約與第二背鰭基底後1/3處相對,外角圓鈍,後緣凹人,里角延長尖突,比第二背鰭下角稍後延。 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小,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後緣斜直,外角圓鈍,里角鈍尖稍突;鰭腳平扁延長,後端尖突。胸鰭中大,後緣斜直或稍凹,前緣與里緣圓凸,外角和里角圓鈍,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前1/3(幼體)至後半部下方。 
背面和側面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以上散布著許多不規則白色斑點;腹面白色,各鰭褐色,邊緣較淡。

產地

0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南海東海黃海台灣菲律賓越南等海域水深1-360米處,為捕撈其他經濟魚類的兼捕對象。主要似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2-6幼鯊。 

漁業利用

主要似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內質細嫩,主要供食用,生炒或煙燻皆宜。同時是有關科研和教學部門生物實驗室解剖用的重要海洋前類之一。

繁殖

溫水性水型鯊魚,一般體長1米以內。卵胎生,每胎10餘尾。為我國 黃海和渤海習見種。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北部、黃海和渤海。

經濟價值

肉質細嫩,所以主要供食用,同時是有關科研和教學部門生物實驗室解剖用的重要海洋前類之一。

鯊魚的分類

概述鯊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板鰓亞綱側孔總目
根據1971年拉斯分類系統,向下分為:六鰓鯊目 鼠鯊目 虎鯊目 真鯊目 角鯊目 鋸鯊目 扁鯊目 皺鰓鯊目 8個目
六鰓鯊目扁頭哈那鯊。有6個或7個鰓裂
鼠鯊目鯖鯊。包括大白鯊灰鯖鯊等有名的鯊魚。
虎鯊目牛頭鯊,包含一個單獨的屬,包括角鯊
真鯊目睡鯊。是最複雜的群,包括虎鯊雙髻鯊黑鰭礁鯊
角鯊目星鯊。包括星鯊,花斑鯊模拉里烏鯊
鋸鯊目鋸鯊。該目所有鯊魚都有獨特的鋸形嘴
扁鯊目日本扁鯊。該目的所有鯊魚都具有獨特的扁平身體形狀。
皺鰓鯊目上下頜同形。鼻孔在側腹面。眼無瞬膜,有噴水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