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目

鰻鱺目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鰻鱺目硬骨魚綱。體形細長似蛇,無腹鰭,鱗片退化埋於皮下。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各鰭均無硬棘。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長地為溫、熱帶水域。

基本信息

分類地位:鰻鱺目(mán lí mù)(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種屬分布:包括2亞目19科147屬約600種。中國有1亞目12科47屬110多種。大多數種產於東海、南海,僅極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河流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一般無腹鰭,若有時(化石)腹位。體形細長似蛇。鰓孔狹窄。鰭無硬刺或棘;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各鰭均無硬棘。背鰭及臀鰭均長,一般在後部相連續;胸鰭有或無。體無鱗,鱗片退化埋於皮下,如有時為細小圓鱗。鰾若有時具鰾管。脊椎骨數多,可多達 260個。
繁殖:生殖時遠離海岸,常把卵產在深海中。發育中有變態現象,仔魚帶狀,稱葉狀幼體,無色透明,在漂流接近沿岸過程中逐漸變態,有伸長期、收縮期及稚魚期3個階段。種類不同,其變態形態與時間各不相同。個別種類營寄生生活。體中等大。但康吉鰻也可長過3米,重達 65千克。多數種類為次要經濟魚類。化石種類起於上白堊紀。
生活習性:主要生長地為溫、熱帶水域。例如鰻鱺(Anguilla japonica),亦稱白鱔、青鱔。通常居於淡水中,生殖時洄游到海洋中產卵,產卵後親魚即死去,卵受精後發育成透明的柳葉狀小魚,稱柳葉鰻,經變態發育為成魚狀,進入淡水中生長,成長至性成熟,復回深海產卵,是為“生於海、死於海、育於河”的一例,這類洄游稱為降河性產卵洄游。
經濟價值:鰻鱺肉味鮮美,為名貴的經濟魚類,現已開發為養殖對象。海鰻(Muraenesox cinereus),體無鱗,吻長而尖,上頜長於下頜,口大,牙大而尖銳。性兇猛,屬肉食性魚。分布於我國各海區,為重要海產食用魚類。

鰻鱺目分科

鰻鱺目可分為19科。
鰻鱺亞目 Anguilloidei
鰻鱺科 Anguillidae(淡水鰻)
異鰻科 Heterenchelyidae
蚓鰻科 Moringuidae
海鱔科 Xenocongridae
海鱔科 Muraenidae
康吉鰻科 Myrocongridae
線鰻亞目 Nemichthyoidei
線鰻科 線口鰻科 Nemichthyidae
鋸犁鰻科 Serrivomeridae
短尾線鰻科 Cyemidae
康吉鰻亞目 Congroidei
康吉鰻科 Congridae
海鰻科 Muraenesocidae
絲鰻科 鴨嘴鰻科 Nettastomatidae
鴨嘴鰻科Nessorhamphidae
頸鰻科 Derichthyidae
蛇鰻科 Ophichthidae
大頭鰻科 Macrocephenchelyidae
合鰓鰻亞目 Synaphobranchoidei
合鰓鰻科 連鰓鰻科 Synaphobranchidae
寄生鰻科 Simenchelyidae
前肛鰻科 Dysommidae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