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

大理弓魚俗稱細鱗魚,分布於雲南洱海流域、牛欄江流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大理弓魚 大理弓魚

體細長,稍側扁,頭小且短,吻短,與眼徑等長。口端位,口裂微傾斜。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細窄,唇後溝在下頜前會合處中斷,下頜邊緣沒有角質化。眼大;須2對,頜須比吻須稍長。體覆細鱗,排列不整齊,形狀不規則;腹部自鰓峽到腹鰭基部裸露無鱗,或僅有少數埋入皮內的鱗片痕跡。側線微彎,側線鱗為96-108個,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鱗;背鰭具一硬刺,其後緣具細小的鋸齒。體背部淺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帶淡黃;生殖期雌體肛門處特別膨大,帶淡紅色,臀鰭長且肥厚;雄體吻部出現發達的珠星。

生長習性

大理弓魚 大理弓魚

安門大理裂腹魚與其它裂腹魚類不同,是一種適應於靜水環境中生活的種類,在湖中敞水區域的上中層活 動。攝取動物性食料,以浮遊動物為主,尤以枝角類為最多,其次是橈足類和昆蟲以及少量昆蟲幼蟲、蟲卵,偶爾也見食綠藻和絲狀藻類。生殖季節在4-5月間,親魚結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溝,或群集出溶洞周圍,在流水環境中產卵,卵粒沉於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魚較雄魚為大。在生殖期間,雌魚很少攝食或停止攝食,而消耗儲存於體內豐富的脂肪體。

分布

大理裂腹魚為我國特有種,分布於雲南洱海流域、牛欄江流域。

弓魚 弓魚

大理裂腹魚為雲南大理洱海特產的一種經濟魚類,歷史上占洱海漁獲物的30%左右,體型雖不大(大者可達體長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產量很大 。肉厚多脂,營養豐富,肉味腴美;其魚卵與裂腹魚亞科的許多種類不同,卵無毒,味美,可供食用,故民眾喜食之,向稱為雲南名產。除供應當地鮮食外,經加工醃製,行銷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銷。其肉供藥用,鮮食具有滋補、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婦女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魚的產卵及活動場所多在湖邊淺灘、入湖溪流及湖灣中的魚溝、魚洞中。自20世紀70年代後,洱海水位下降,數十條魚溝、魚洞全部乾涸,加之引入了外來物種大量吞食其魚卵,再加上酷漁濫捕,造成資源破壞極其嚴重,目前已瀕臨滅絕。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魚綱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動物

概述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共有魚類7目17類。
鱸形目黃唇魚 | 松江鱸魚
海龍魚目克氏海馬魚
鯉形目胭脂魚 | 新疆大頭魚 | 唐魚 | 大頭鯉 | 金錢䰾 | 大理裂腹魚
鰻鱺目花鰻鱺
鮭形目川陝哲羅鮭 | 秦嶺細鱗鮭
鱘形目中華鱘 | 達氏鱘 | 匙吻鱘科 | 白鱘
文昌魚目文昌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