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唐魚體細小,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腹棱。吻短而圓鈍。口小,亞上位。口裂下斜,下頜突出,前端無瘤狀突,上頜無缺刻。無須。眼大,側上位。眼後頭長顯著大於吻長。體被圓鱗,無側線。背鰭短,起點顯著於腹鰭之後。胸鰭末端稍鈍,向後遠不及腹鰭起點。腹鰭短小,末端可達肛門。肛門接近臀鰭起點。臀鰭接近於背鰭相對。尾鰭叉形,末端稍尖。下咽骨弧形,較窄。咽齒纖細,末端略帶鉤狀。鰓耙短而稀疏。鰾2室,後室較前室長。腹膜灰白。
唐魚生活時體色艷麗多彩,為一種著名的觀賞魚類。一般體背棕色,腹部銀白,沿體側中部有1條金黃色或銀藍色縱行條斑,在條斑上下各有數道深棕色線紋。尾柄基部有1紅色圓斑。虹膜金黃。背鰭基部紅色,其他各鰭黃綠,邊緣透明。此魚因最初發現於我國廣州市郊白雲山溪,故英文澤名為白雲山魚。
生長環境
金絲魚多棲息在山區清澈的溪流微流水環境中。性活潑。雖然為生活在南方的群體,但尚能耐寒,當水溫降至5℃時,仍能正常生活。雜食性小型魚類,主要以浮遊動物和腐殖質為食。
分布
金絲魚為我國特有種,分布區窄,近代僅分布於廣東省白雲山、花縣以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
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野外絕滅(EW);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瀕危等級:絕跡(野生)。
由於本種繁殖力不強,種群小,個體數量原屬稀少。近幾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造成產區山林破壞,水土流失,使山澗斷流或改道。唐魚原分布區的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導致在自然界中已經很難發現其蹤跡。
經濟利用
人工飼養個體常見,為受歡迎的觀賞魚,適合生活於弱酸水中,性情溫和,主要活動於水中上層。接受食物很廣,可餵食一般乾糧或紅蟲,可與其他大小相近的魚類混養,容易飼養。雌魚肥碩夏季可移至室外飼養。可容忍低至攝氏5度的水溫。繁殖是以散性卵的方式,人工環境下易繁殖,但應保護魚卵免受親魚吞食。本種在人工養殖下亦繁殖出多種變種。
繁殖與飼養
白雲山金絲魚的繁殖十分容易,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熱帶卵生魚類繁殖的愛好者實驗。在適宜水溫25℃左右、水質硬度6~8,酸鹼度pH7.0左右的小型繁殖缸中先鋪設一層莫絲草或經過熱水高溫消毒過的棕絲,作為魚卵的附著物和保護物。然後,選取有待產特徵的雌魚和健康的雄魚,按雌雄比例1:1或1:2的比例放入繁殖缸。在安靜的環境下,雌雄魚很快會進入“發情”狀態,雄魚會不停地追逐雌魚,直至雌魚將魚卵產在水草叢中,雄魚則會立即使之受精。魚卵呈白色透明,帶粘性,會黏附在水草上,數量為200~300粒之間。待產卵結束即可將種魚撈出,以免它們吞食魚卵。受精卵經過30~36小時左右的時間開始孵化,仔魚在孵化後的36小時內不太會遊動,完全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生活,而後才會攝食極細小的浮游生物,此時可餵飼草履蟲,也可用少許蛋黃調水後投飼,但必須注意一次不可太多,蛋黃極易污染水質,導致水質腐敗。如此,再經過7~10天,仔魚就可直接餵食小型的魚蟲了。
金絲魚性情溫順,不攻擊其它品種的熱帶魚,是混養的好品種。由於它的原產地靠近北溫帶,對水溫適應性較強,耐寒冷,能在其它熱帶魚無法生存的10℃水溫下生活。飼養金絲魚的水族箱,箱底要鋪上經過沖洗的小石子,並種植幾株沉水植物,如輪藻等,保持光線暗淡。水的酸鹼度以偏弱鹼(pH7.0~7.4)為好。水族箱內的水最好用過濾的雨水,不宜直接注人自來水。該魚以攝食浮遊動物(水蚤、劍水蚤、昆蟲幼蟲)為主,也可攝取一般的乾飼料,如麥片、熟蛋白等。它是一種雜食性魚類,對飼料要求不嚴格。
因研究工作需要,廣州部分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進行收集和培養,但未作專門馴化和繁殖研究。作為觀賞魚類,有作專事飼養和繁殖。東南亞一帶飼養較為普遍,香港的熱帶魚場從事繁殖、飼養,外銷世界部分地區。
雌雄鑑別
雌魚的體型比雄魚稍短壯,腹部膨大略帶白色,背鰭的紅色較多。發情時可見雄魚追逐雌魚。
雄魚的體型比雌魚略瘦長,背鰭和腹鰭也較大,且色澤比雌魚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