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簡稱“華廣”,英文縮寫CHBC)成立於1991年11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經原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以“中國”冠名,按“公司”形式運作的全國性廣播電台。經過多年的經營,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傳播手段的媒體集團。為海內外中國人竭誠提供高品位信息服務,弘揚中華文化,凝聚同胞情感是公司信守如一的宗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CHINA HUAYI BROADCASTING COPORATION, 英文縮寫CHBC,簡稱“華

廣”)成立於1991年11月1日,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家經原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以“中國”冠名,以“公司”出現的全國性廣播電台。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FM(調頻):107.1MHz
MW(中波):873KHz
SW(短波):4830KHz 6185KHz
華廣電波主要覆蓋中國大陸大部地區、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地區。北美洲、大洋洲和歐洲部分地區可以使用短波收聽到華廣節目。
此外,全球可以通過登入華廣網站[url]www.chbcnews.com[/url]或[url]www.chbc.cn[/url],進行24小時不間斷網上適時線上收聽。

十九世紀的華廣

1991年11月1日,一個全新的廣播呼號——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榕城上空問世。她以中國廣播改革探索者和民間媒體的面目出現,以“公司”的形式進行運作,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廖漢生、倪志福、榮毅仁、盧嘉錫、楊靜仁、葉飛、程思遠、屈武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華廣開播題詞作賀,陳立夫、關山月、黎雄才、程十髮、白雪石、傅二石、沈柔堅、陳大羽、肖勞、沈鵬、尹瘦石、李鐸、王遐舉、劉開渠、柳倩、郭仲選、朱關田、潘主蘭、陳奮武等海內外數十位書畫名家名人為她揮毫潑墨。台灣《聯合報》、《中國時報》、《民生報》、“中廣”、香港《大公報》以及日本等東南亞新聞傳媒報導了華廣開播的訊息,稱“大陸在福建設立一個全大陸功率最大的立體聲調頻台,自十一月起,東南亞國家及台灣地區,都可能收到該台節目。”台灣廣播公司副總經理馬維楓先生在和華廣董事長鬍宏、總經理王志強會面時,稱讚華廣節目好,牌子大,認為“冠名中國兩個字了不得,這在台灣就是大哥大。”1991年11月10日,華廣派出兩名記者奔赴廣東採訪首屆世界女足錦標賽。開播僅10天,首次參加世界級大賽新聞大戰的華廣記者,出手不凡,36天時間製作了72檔節目,發回了30多萬字的稿件,第一時間系統全面地報導了“首屆世界女足錦標賽”。聽眾反響熱烈,收到來信2000多封。1992年3月,華廣首次派出記者參加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採訪。此後,華廣每年都以系列專題形式重點報導這一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10多年來,先後有20多位華廣特派記者走進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其中,1994年的全國“兩會”,華廣記者採訪了24位省部級領導幹部,播出系列專題《中共政要話改革》。1992年7月1日至8月15日,華廣派出4位特約記者,首次走出國門,赴西班牙巴塞羅納,採訪第25屆奧運會。同時,舉辦“奧運金牌萬元競猜”活動。奧運會前後,分別有包括台灣、香港在內的海內外7家報刊相繼刊登了華廣這次加入奧運新聞大戰的訊息,香港中通社發了新聞通稿。在45天的奧運宣傳中,收到聽眾來信近萬封。其中,台灣及海外來信一百多封。之後,數百名聽眾在福州西湖大酒店參加了抽獎儀式,這是華廣成立後第一個最大型的有獎競猜活動。作為中國廣播改革的先行者,華廣率先對編播人員實行騁用制。開播之前,全國各地有近 2000人寄來應聘書。開播頭一年,仍有一批批思想新銳的廣播界青年才俊和斐聲海峽兩岸的節目主持人加盟。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華廣團隊”,有思想,有抱負,滿腔熱血,渾身衝勁,身居陋室,胸懷大志,一心想闖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遠離北京,卻以中央級大台的標準要求自己,製作的節目既大氣,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開播不久,一炮打響,引起廣播界的高度關注。1992年9月23日至25日,中國廣播電視學

會主持人研究會專門在福州召開了“華廣節目聽評會”。時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常務副會長何光、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趙水福、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理事長白謙誠、秘書長朱硯等數十位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聽評了《華廣快車》、《華廣文化街》、《華廣服務台》、《華廣歡樂園》4組節目,一致認為華廣節目總體設計起點高,節目質量達到了國家級廣播電台的一流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精品水平。1993年3月底,在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地區”的戰略決策一周年後,為了向海內外華人及時報導祖國改革開放這一最新成果,《華廣經濟網》節目組派出4位記者,從長江源頭開始,沿江而下,到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以記者紀行報導方式,忠實記錄了中國這一最富饒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並在4月1日《華廣經濟網》節目開播的第一天,推出了53集系列專題報導《黃金水道萬里行》。這一報導的圓滿完成,比上海東方廣播電台10月份進行的號稱“中國廣播界首次全景式報導長江流域的《長江萬里行》,早了半年。1993年10月,在中國大陸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態勢下,由《華廣經濟網》節目組策劃,華廣和國家口岸辦、福建口岸辦聯合推出40集的大型系列報導《中國口岸紀行》,派出的5位記者沿著中國國境線進行採訪。東至中國最東端的山東煙臺成山角口岸,西及最西端的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北上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口岸,南到最南端的海南三亞口岸,行程近5萬公里。如果說這是華廣首次和國家部委進行宣傳上的合作,那么,一年後,為紀念《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10周年,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推出的85集系列報導《中國少數民族紀行》,則是華廣和國家部委進行宣傳上合作影響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它是中國廣播界第一次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了海峽兩岸56個少數民族發生的重大變化。國家民委領導專程到華廣參加這一系列報導的新聞發布會,還向華廣贈送了一面題為“增進民族團結、關心祖國統一”的錦旗。這也是華廣歷史上的第一次。1993年11月18日,作為華廣成立兩周年的紀念活動,華廣在廈門市悅華酒店舉行了高規格、大規模的聽眾見面會。廈門市黨政軍領導及400多位聽友和華廣主持人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聯歡,這是華廣首次在異地舉辦主持人與聽眾的聯歡晚會。此前,在華廣開播和周年慶晚會上,彭麗媛、毛阿敏、董文華、閻維文、蔡國慶、黃宏、牛群、馮鞏、馬季、趙炎、李維康、馬蘭、程前、宋丹丹等群星薈萃,但聽友們覺得還是廈門這一次的聯歡會,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至今仍津津樂道。1993年底,《華廣服務台》節目主持人林海春,作為華廣第一位出國訪問學者,到瑞典進行為期3個月的訪問和講學。其間,與瑞典國家廣播電視台、馬爾默廣播中心的同行,一起考察了歐洲國家媒體運作情況,並客座主持節目,向瑞典觀眾和聽眾推薦了華廣的節目內容,受到廣泛好評。在林海春仍在瑞典講學的同時,《華廣文化街》節目組長黃螓作為華廣第一個到香港考察的記者,受到了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總監戴繼文先生的熱情接待。戴先生詳細介紹了香港廣播的歷史和現狀,談了香港電台的節目設定、電台運作、人員構成、經費來源和開支等情況,並帶黃螓參觀了電台,雙方還就交換節目達成了共識。宏揚中華文化,是“華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華廣文化街》節目於 1994年初開始推出的文化系列報導《文化名人故地行》(120集)、《中國名街名巷》(80集)、《中國名山》(60集)、《中國名俗大觀》(80集)、《雪域文化之旅》和《走向青藏高原》(60集),歷時5年,洋洋300集,是華廣節目跨越時間最長、集數最多、文化味最濃的一個系列。1994年春節,台灣“中廣”女主持人沈琬來到華廣,並和華廣主持人共同主持一檔春節特別節目。她主持完節目很有感觸地說:“我到大陸與其它電台接觸很不方便,到華廣主持節目感到很輕鬆、很愉快。”這是島內廣播界同行首次做客華廣。之後,“中廣”又有吳瑞文謝德莎先後到華廣參與主持節目。 1994年9月,華廣副總經理王怡隨福建新聞採訪團赴台採訪,成為華廣赴台採訪的“第一人”。在台北,“中廣”著名節目主持人沈琬,熱情邀請王怡到“中廣”共同主持節目,向“中廣”聽眾介紹華廣的朋友。聽說華廣正在製作《中國少數民族紀行》系列報導,“中廣”男主持人吳瑞文利用中秋節休息時間,幫助蒐集高山族同胞生活習俗的音響資料,台灣工商時報的陳吾先生提供採訪線索,協助王怡在日月潭採訪到了邵族村長的實況錄音。1994年10月,華廣第二任總經理王志強赴日本廣島採訪第十二屆亞運會,這是華廣記者首次出國採訪。在亞運村,因為有“中國”這兩個金字招牌,主辦方把華廣作為中央級電台看待,記者的一切待遇都與幾家中央級媒體一樣,能夠進入所有的比賽場所,從而發回了大量來自現場的獨家報導。在繁重的採訪之餘,王志強總經理還利用“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這一特殊身份,與美聯社、共同社、朝日新聞、《中國時報》、澳門電視有限公司等媒體同仁,進行了廣泛接觸與交流,商談媒體橫向合作。1995年1月1日,《華廣午間潮》、《華廣歡樂園》作為華廣第一批開通熱線直播的節目,吸引了大批聽眾參與。台灣桃園、金門、馬祖的聽眾打進直播間的熱線電話,對華廣作為祖國大陸第一家對海外直播的廣播電台表示祝賀。春節期間,新竹、金門、馬祖的聽眾打電話到直播間,向生活在祖國大陸的親人拜年。由蔣舟主持的《華廣歡樂園》直播節目,創下了一檔節目收到聽友來信300多封的記錄。1995年1月18日,在廣州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廣播文藝獎評選中,1993年12月3日播出的《華廣歡樂園》節目為華廣贏得了第一個中國廣播政府獎一等獎。1995年6月2日,華廣與《團結報》、上海市政協藝術團聯合於中科院上海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台“兩岸情”——歡度端陽文藝晚會。《華廣歡樂園》節目主持人朱建榕、錄音室工程師李光旭,在海峽之聲廣播電台駐上海記者站站長張玉龍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兩條長途電話線路,成功地通過華廣晚間(20:10——21:40)直播綜藝節目《華廣歡樂園》,直播了晚會現場演出。這是華廣開播以來,首次進行異地遠距離現場直播,在海峽兩岸引起熱烈反響。《文匯報》、《新民晚報》、《聯合時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東方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東方電視台等對華廣首次異地遠距離直播作了充分報導。1995年6月30日,台灣桃園廣播電台致函華廣,通報了該台工程技術人員測試華廣調頻廣播收聽效果的技術資料和華廣廣播在島內的覆蓋區域,反映了華廣調頻廣播在台灣島內的良好收聽效果。這是第一封島內廣播媒體的反饋信件。1995年9月,是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華廣快車》節目策劃推出了《重返抗日戰地》系列報導,《華廣音樂特區》節目推出30集的系列文藝專題,播出各類稿件100多篇,採訪了有名望、有影響的愛國將領、老英雄、老戰士60多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海峽之聲廣播電台、華藝出版社聯合推出《憶烽火歲月、話祖國統一》廣播徵文,並結集出版。10月份,在北京舉辦徵文頒獎和同名書的發行儀式,楊成武等數十位老將軍出席了儀式,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導了這一徵文活動。1995年10月8日至12日,由國家廣電部主辦的第二屆傳音技術質量比賽活動在甘肅蘭州市舉行,華廣工程師李光旭,在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各省市區廣播界36名傳音技術尖子參加的“廣錄杯”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這是華廣技術系統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傳音技術大獎,展示了華廣的技術實力。1995年12月11日,由華廣文藝部編輯方昭主創的戲劇專題節目《知音》,榮獲第二屆中國廣播文藝獎一等獎。這是方昭、也是華廣連續兩屆獲得國家級廣播文藝的最高獎,全國僅有國際台、天津、廣東、遼寧、河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廣播公司
南、湖南和華廣連續兩年獲一等獎。1995年,《華廣午間潮》節目對福州市計程車司機劉世雄烈士見義勇為的事跡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請烈士的妻子和女兒走進直播間,和聽眾進行直接交流,廣東省一位企業家通過華廣向烈士女兒提供了終身教育費用。節目進行中,時任福建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邊圻、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愛枝、烈士生前的領導、同事及烈士女兒的校長都打來電話,在節目中共同探討學習英雄的話題。《福建日報》、《福州晚報》及省市電視台記者聞訊趕到華廣直播間採訪報導,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1996年4月,《華廣文化街》主持人孫紅英采寫的專題節目《周恩來的故地行》,獲得全國對台廣播優秀作品特等獎,這是華廣在對台評獎中獲得的第一個特等獎。當年,這篇作品又為華廣獲得第一個中國廣播新聞獎的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獎辦主任張君昌高度讚揚這篇作品,認為“內容十分感人,編排手法藝術性強,演播水準很高,音樂與文字的結合近乎完美,是近年來少見的高水準節目。”1997年5月,華廣文藝部編輯方昭被福建省記協評為“福建省雙十佳新聞工作者”,這是華廣編輯首次獲此殊榮。之後,又有王龍慶、范翠萍、鄭永,分別於2000年、2002年、2004年獲此獎項。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華廣首次延長播出時間,推出連續7小時的大直播,全方位報導了全國各地喜迎香港回歸的盛況和香港政權交接、特區政府成立的重大歷史事件。1998年3月,台灣海基會回函大陸海協會,表示願意恢復兩會間的接觸和交流。華廣採訪全國“兩會”的特派記者張美庭捕捉到這一信息後,獨家採訪了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並率先予以播發,受到有關方面領導的稱讚,認為華廣記者新聞敏感性強。1998年夏季,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長江、嫩江、松花江,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華廣新聞部及時組織人力,迅速做出反應,通過外派記者和各地特約記者發回了近百篇現場錄音報導,多位記者在堤壩上、決口處面對洶湧洪水,與直播間進行連線報導。這是華廣記者首次在最緊張、最危險的現場進行電話連線報導。上級機關主要領導和許多聽眾紛紛給予好評。 1999年4月,《華廣快車》節目組組長何海濱采寫的訊息《台灣處置核廢物的出路在於同祖國大陸合作》,獲得全國對台廣播優秀作品特等獎。當年,這一作品又為華廣首次獲得中國廣播訊息類政府獎一等獎。

二十世紀的華廣

2000年,華廣文藝部編輯方昭榮獲“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這是迄今為止華廣編播人員個人獲得的最高榮譽。2000年11月20日,華廣新聞部記者范翠萍作為祖國大陸唯一一位獨家專訪了首次回龍巖老家祭祖的台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副主席吳伯雄,撰寫的新聞《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接受華廣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化解兩岸政治僵局只有堅持“一中”原則》,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是迄今為止華廣記者獲得的中國新聞獎的最高獎。2001年1月4日,華廣首次自己組團入台考察,這也是新世紀第一個入台考察的廣播媒體。在為期10天的考察中,與“中廣”、“飛碟”、全民廣播電台、神農電台等台灣北、中、南部多家廣播電台,進行了廣泛接觸和交流,對島內廣播媒體的現狀有了系統全面的了解。2001年4月16日,華廣進行了建台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節目改革,在經過8個多月的考察、研討、設計、製作,充分吸收海峽兩岸強勢廣播媒體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將原有每天分兩次播音10小時,改為一套創意新穎、內容豐富、24小時全天候播出的廣播節目。新節目在聽眾中引起熱烈反響,他們紛紛來電、來信表示認可,直播間的熱線電話常常爆滿。2001年9月11日,華廣在“9·11事件”發生後一小時內迅速推出《9·11特別報導》,成為當地反應最快、報導最深入最全面的廣播媒體。2001年9月22日,華廣與福州熊貓館共同主辦中國·福州首屆熊貓文化節。2001年10月5日至7日,為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期盼祖國和平統一,華廣在福州市于山堂舉辦“王淵華竹片書法藝術展”及萬人簽名活動。來自海內外的數十位著名人士與會共襄盛舉。2001年11月1日,華廣十周歲生日,特別推出了《十年華廣十年歌——熱烈祝賀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開播十周年特別節目》及CD光碟。全國各地25家廣播電台專門為華廣創作了祝賀節目。當天,華廣網站“[url]WWW.CHBCNEWS.COM[/url]”正式開通,使華廣第一次擁有了兩個傳媒。2002年9月,華廣推出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型異地直播報導《CHBC直播大西南》,後又推出《CHBC三峽不了情》、《CHBC台灣行》。2002年9月27日,華廣新聞部與台灣《投資中國》雜誌聯合推出《雙贏之路——兩岸經貿網上論壇》,來自海峽兩岸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網上論壇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兩岸雙贏之路。這是華廣網站首次與島內媒體合作。2002年10月17日至2003年1月1日,華廣發起了《同在藍天下——關懷智障兒童大型公益活動》,並分別於2002年11月30日和2003年1月1日在中亭街和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廣場舉行了兩次大型室外公益演出。本次活動共為福州培智學校募捐籌集到四萬多元的現金及物品。2002年11月18日,華廣開通網上實時線上廣播。200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華廣新聞部主任王龍慶參加中國大陸第一個直航新聞採訪團前往金門,首次推出了兩岸連線特別直播報導《你好,金門》。2003年3月20日上午11時,在伊拉克戰爭打響後,華廣馬上中斷正常播出節目,推出三個小時直播報導《決戰巴格達》。之後,每天6個時段、直播4小時,36天共直播70個小時,直播報導時間創華廣紀錄。2003年4月16日,華廣再一次節目改版,推出一檔被台灣業餘無線電促進會理事長林伯龍稱為“全球華語電台第一個廣播愛好者節目”的《BCL的天空》,有50多位台港澳及海外的無線電愛好者通過電話連線參與節目。台灣無線電愛好者劉茂川還在節目中開設《無線電愛好者新聞動態》和無線電知識講座。該節目在當年8月舉辦全球收聽大賽暨徵文活動中,美國IBS公司提供了6本精美的2004年《全球廣播年鑑》作為獎品。2003年5月,華廣和《東南快報》、福建電視台新聞頻道聯合發出“抗非典——福建原創音樂MTV”活動,由華廣編播人員施會毅、蔣舟創作的歌曲《共同走過》,成為福建省第一首抗非典公益歌曲,三家媒體合作拍攝《共同走過》MTV,並邀請4位醫護人員共同演唱,電台、電視台連續滾動播出,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聽眾和觀眾紛紛寫信、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對這一活動表示讚賞。許多媒體稱這是福建省首次平面、電台、電視台3家強勢媒體的立體合作。之後,由蔣舟作曲、著名歌手湯燦演唱的抗非典公益歌曲《生命彩虹》,由中央電視台拍攝成音樂MTV,先後在5月12日—18日中央電視台8套《影視金曲》欄目,以每天5次的頻率滾動播出;隨後,又在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中央電視台3套、4套及廣東、湖南等10多個省級電視台滾動播出。2003年9月,華廣推出首張公開出版發行的CD專集《感動》,並在福建省的4所高校舉辦“感動----金秋高校助學行”大型公益演唱會,現場觀眾達1萬多人,其中為福建省師範大學患白血病女大學生張曉燕募捐金額達7萬多元。一位不願留下姓名的女士聽了廣播後,來到張曉燕的病房,捐獻了1萬多元人民幣。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廣播公司
由台灣退休公務員程法旺創辦的福海文教基金會捐獻了5000元人民幣。2003年11月,華廣文藝部主持人蔣舟創作的《鷓鴣飛》歌曲獲得由中國音協主辦的首屆中華閩南語歌曲大獎賽十大金曲的第二名。12月,施會毅、蔣舟創作的《綠萱茶歌》,獲首屆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茶歌大賽第一名。2003年,蔣舟創作的歌曲《多少故事能完美》,首次由台灣歌星焦恩俊演唱並收入電視連續劇《狼俠》中。2003年11月,新聞部記者王軼南采寫並主持的節目《同在藍天下》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政府獎二等獎。這是華廣成立以來主持人在播音主持方面獲得的最高獎項。半年後,王軼南采寫的新聞專題節目《一場特殊的對話》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政府獎一等獎。 2004年,蔣舟創作的歌曲《思念你就會忘記自己》,首次由香港歌手黃伊汶和北京歌手黃閱合唱並拍攝MTV。蔣舟創作的另一首歌曲《紅紅的日子》入選中央電視台春節元宵晚會、公安部春節晚會、湖南衛視春節晚會,歌曲演唱者湯燦獲得2004“中國廣播金號獎”、“金榜歌手獎”。 2004年3月,新聞部首次和中國新聞入口網站《中新網》合作設立《華廣特稿》,60多篇獨家報導被中新網、新浪網等20多家入口網站轉載,20多篇特稿被港台及海外新聞網站轉載。 2004年5月,華廣精心策劃了“真情五月天”系列活動,先後舉辦了“假日山水情緣”、“情牽兩岸心”、“不同的電波 一樣的真情”、“青春飛揚之夜”、“台歌激情演唱會”等五場活動,創下了華廣單月舉辦活動最多的紀錄。其中,華廣與福建外貿學院、福建警官學校等6所高校共同舉辦的“青春飛揚之夜”,還創下了單場活動合作單位最多的紀錄。 2004年6月1日,華廣新聞部記者鄭永采寫的《兩岸觀察家》文章——《陳水扁沒誠意兩岸關係難改善》一文,首次被台灣媒體《國際論壇報》頭版頭條大篇幅轉載使用。 2004年10月,華廣選送的歌曲《山河聽我說》,在全國26個賽區4000多首的參賽歌曲中,脫穎而出,以總票數第二名榮獲“中國原創歌曲獎”的最高獎項“十大金曲獎”。 2004年10月,華廣“蔣舟音樂坊”欄目通過網站徵集聽友歌詞超過2000首,在聽友中產生熱烈反響。由蔣舟創作、中國著名歌手劉媛媛演唱的台灣題材作品《船兒啊 快快靠岸》經華廣策劃、包裝後正式向全國媒體推薦。 2004年10月19日,華廣網站與網龍(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創辦原創頻道,開辦網上“音樂線上”,並實現網站域名跳轉

節目播出時間

0:00 華廣音樂廳
5:00 華廣服務熱線
6:30 朝花夕拾
7:00 華廣快車新聞早報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廣播公司

8:00 乘著歌聲的翅膀 三味書屋
9:00 我歌張揚 新歌老字號
10:00 佳松線上
11:00 快樂高手
12:00 娛樂新響法
13:00 趙新流行驛站(周六:我的精神家園)
14:00 友情航班
15:00 國樂風
16:00 在水一方
17:00 快樂生活
18:00 蔣舟音樂坊
18:40 快樂金手指
19:30 小嘴笑談 搖滾街
20:20 華廣服務熱線
22:00 華廣快車新聞晚報
22:40 華廣音樂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