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的孩子》

《黃石的孩子》

《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它的背景是1930年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以年輕的英國記者喬治·霍格的角度切入,講述他幫助一名澳麗大利亞護士麗帶領60名孤兒從戰火紛爭的區域逃離出來,沿著絲綢之路向後方的安全地帶轉移的故事。周潤發在片中扮演一名中國游擊隊長,在片中屬於男二號的戲份。
《黃石的孩子》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的背景是1930年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他們為了最終到達安全的蒙古沙漠,走過將近1000英里的險途,穿越了六盤山。在這過程中,他開始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勇氣。
當喬治環遊世界抵達上海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他從牛津大學畢業不久,目標是成為一個作家。他年輕,魯莽,渴望體驗一下年輕冒險家的經歷,就像現在在阿富汗或者伊拉克的一些人一樣。他急於知道自己從何開始,於是努力成為了一名年輕的記者,雖然他還並不了解戰爭真正的恐怖。
米切爾建議去黃石(現湖北省黃石市)
當喬治成為讓人恐懼的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時,才真正明白戰爭的涵義。他見到男人女人、孩子被殘忍的屠殺。因為他照的照片被日本人發現了,於是被帶到附近的公園里,日本人要用武士刀解決他。在緊要關頭,一支共產黨游擊隊救了他。他們由“Jack陳”(周潤髮飾)——一個受美國教育的共產黨支持者帶領。陳和喬治成為了朋友,喬治受了傷,陳必須為這個高大的不會說一句中文的英國人找一個躲藏的地方。澳大利亞自由主義護士米切爾建議去黃石。
60個男孩生活孤兒院
黃石是傳教士之家,戰爭中的孤兒們躲藏在崎嶇而美麗的山脈。最後一名傳教士死於斑疹傷寒。當喬治到達的時候,60個身心受損的被拋棄的男孩正在孤兒院里瘋狂地跑動,可怕的經歷讓他們成為沒有法律意識和頑劣的人。喬治看了一眼立刻決定離開這個地方,重返前方“真正的戰爭”,可是米切爾突然離開了,留下他一個人處理。喬治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資源想法餵飽和保護這些暴力的男孩子,以博取他們的信任。一個已經成為零售商的本土女貴族Madame Wang(楊紫瓊飾)成了他的救命草。
帶孩子們穿越絲綢之路
當米切爾和陳回來後,喬治不僅贏得了男孩們的信任,還有他們的熱愛。但是戰爭拚命地追趕著他們。日本人一天天地接近了,蔣介石的愛國主義者們想要招募這些男孩子,讓他們加入軍隊。喬治認為他們只有一次逃生的機會——前往著名的絲綢之路,穿過一萬英尺的高山,通往甘肅山丹的沙漠綠洲。
喬治、米切爾、陳三人和60個男孩帶著手推車和騾子啟程了。除了要對付路途上大自然的兇險,比如暴風雪沙塵暴,他們還勉強躲過了與一隊日本人面對面的慘劇。現在三個成年人的關係已經轉變成一個三角關係。兩個男人開始發生碰撞,米切爾的悲哀的秘密也就要揭曉了。
終於,他們在犧牲一個人的情況下,成功抵達山丹。喬治、米切爾和男孩子們計畫建造新的家園和一所新的學校。但是喬治在旅途中受的一點小傷導致了破傷風,儘管大家為他瘋狂地尋找血清,最終他還是死了。但是他留給孩子們無限的鼓舞,給與他們創造新生活的願望和信心。今天的山丹,人們仍清清楚楚地記得喬治,一個從來沒有想過會和黃石的男孩們在一起的年輕的英國人。
喬治死於1945年7月22日。時年30歲。距離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當地為了紀念喬治,特意建立了一座紀念館。在今天的山丹,還有喬治·霍格的墓碑,碑文是一首詩:

何克與艾黎墓何克與艾黎墓

彩色絢麗的生命啊
輝而又溫暖,
為了它,人們一直奮發向前
他已逝世了,
從此不再奮戰,在戰鬥中,
逝者的生命,
卻更輝煌燦爛。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羅傑·斯波蒂伍德 Roger Spottiswoode

編劇 Writer

Jane Hawksley ....writer
James MacManus ....writer

演員 Actor

周潤發周潤發

周潤發 Yun-Fat Chow ....陳漢生 Chen Hansheng
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喬治·霍格 George Hogg
拉妲·米契爾 Radha Mitchell ....Lee Pearson楊紫瓊
Michelle Yeoh ....Mrs. Wang
Guang Li ....Shi-Kai
Matt Walker ....Fisher
Anastasia Kolpakova ....Duschka
Ping Su ....Eddie Wei
Imai Hideaki ....Japanese Officer
Sciichiro Hashimoto ....urbane Japanese Officer
Shinichi Takashima ....Hostile Kempetai Officer
Xing Mang ....Young Communist
Ruixiang Zhu ....Japanese Officer II
Yuelong Fang ....Rou Ding
Li Ji ....Bycicle Rider
Shimin Sun ....Yu Lin
Xucheng Shi ....Kao Tung
Naihan Yang ....Ching
Weijuan Wu ....Young Mother
Zhi Zang ....Lao Si
Liu Hui ....Fallen Soldier
Shunzen Zhao ....Colonel Ma
Qing Xuan Alan Li ....Wei Ping
Shu Li ....Magistrate
Shane Briant ....Roger Appsley
大衛·文翰 David Wenham
Hong Bin Zhang ....SSS Officer

製作人 Produced by

Lillian Birnbaum ....executive producer
Arthur Cohn ....producer
二勇 Yong Er ....line producer
Martin Hagemann ....co-producer
Alan D. Lee ....produc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Peter Loehr ....co-producer
Wieland Schulz-Keil ....producer
Jonathan Shteinman ....co-producer
Taylor Thomson ....executive producer
Nina Yang ....produc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Steve D. Yang ....produc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大衛·希施費爾德 David Hirschfeld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趙小丁 Xiaoding Zhao

剪輯 Film Editing

Geoffrey Lamb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史蒂芬·瓊斯-伊凡 Steven Jones-Evans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Xin Ming HuangPeta Lawson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Dapeng LiSara MathersDaryl PorterDuo Xu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Kym BarrettWenyan Gao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Jan HübelRolf Muetze

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Montague Fend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Gerry Gavigan ....assistant director
Luc Gaviga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Crystal Gong Chu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廖益民 Lemon Liu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劉靜儀 Sylvia Liu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imone Stock ....second unit director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中國 China 2008年4月3日
德國 Germany 2008年2月8日......(European Film Market)
荷蘭 Netherlands 2008年5月1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8年5月14日
美國 USA 2008年5月23日......(limited)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北京其欣然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
Ming Productions [中國]
Zero West Filmproduktion [德國]
Bluewater Pictures [澳大利亞]
Rouge Entertainment Group

發行公司

Blue Sky Media [美國]
Dendy Films [澳大利亞]
索尼經典 [美國]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2008) (France) (theatrical)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S.A. [希臘] (2008) (Greece) (theatrical)

其他公司

Bank of Ireland [愛爾蘭] production financing provided by

幕後花絮

幕後製作

製作班底陣容強大

製作班底陣容強大《黃石的孩子》有著超強的幕後製作班底:五大國際電影製片人阿瑟·科恩、威廉·舒茨科爾、羅異、喬納森·斯旦門、馬丁·哈葛門聯手打造;其

《黃石的孩子》《黃石的孩子》
中阿瑟·科恩7度獲得奧斯卡獎,是唯一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外籍製片人,曾製作過《放牛班的春天》、《中央車站》等片;羅異曾成功運作《洗澡》、《愛情麻辣燙》等影片;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曾執導007系列《明日帝國》和影片《第六日》。
男主角喬治·霍格由在《碟中諜3》《賽末點》中有優異表現的好萊塢小生喬納森·萊斯·梅耶斯擔任。女主演拉達·米契爾曾主演伍迪·埃倫的《雙生美蓮達》,並曾和約翰尼·德普合演《尋找夢幻島》。
喬納森接替弗雷澤
在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好萊塢演員布蘭登·弗雷澤率先披露了他將主演《黃石的孩子》的訊息,然而一年之後影片開機時,男主角卻變成了主演過《賽末點》的喬納森·萊斯·梅耶斯。更換男主角的原因在於錯過了弗雷澤的檔期,為了等周潤發的時間,劇組推遲開機,弗雷澤要去拍《木乃伊3》,導演相中了更為年輕的喬納森,“實際上,喬納森的年齡和氣質以及身材更接近霍格,想想看,誰能相信在那個年代會有一個像弗雷澤這么胖的戰地記者?”
周潤發聯手楊紫瓊
五年以前,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在確定拍攝《黃石的孩子》的那一刻,就分別給周潤發和楊紫瓊打電話請他們加盟,兩個人在聽完導演的講述後欣然應允。在影片中,周潤發扮演一位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中國軍官,導演為了這個角色幾度修改劇本,甚至推遲了開機時間;楊紫瓊扮演的則是一位女商人,她表示雖然自己的角色不多,但是感謝十年前在《明日帝國》中導演的提拔,這次來還他一個人情。導演則得意地表示,“全世界有誰沒看過《臥虎藏龍》?這就是我邀請他們參加這部影片的原因。”
巡遊世界80天 後期製作跨四大洲

作為一部多國投資的獨立製作的影片,《黃石的孩子》的後期製作輾轉於世界各地,從墨爾本香港,從北京紐約,從柏林都柏林,製片人袁梅開玩笑說,“等導演‘環球世界80天’之後,影片也就製作完畢。”
《黃石的孩子》的“獨立性”不僅體現於它的多國投資和製作的靈活,從前期拍攝到後期的剪輯,橫跨四個大洲的經歷更可以稱得上是“史上罕見”。製片人袁梅向記者介紹,影片的前期拍攝分別在中國和澳大利亞完成。4月初,在經過了一個月整理和沉澱之後,導演羅傑飛往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進行剪輯、特效製作等後期製作。為了便於工作,喬納森、周潤發和女主角拉達·米切爾的配音工作在他們就近工作的愛爾蘭都柏林、香港以及墨爾本完成,而全部中國孩子以及中國演員的配音則是在北京進行錄製。這個月底,導演又將返回澳洲,為影片進行最後的音樂製作和混音。

花絮

在冰天雪地的山區洗澡令發哥叫苦連天,因熱水供應間斷,發哥不時衝到半途便要洗冷水,惟有邊洗邊跳舞熱身,是名副其實的凍到跳舞。

《黃石的孩子》《黃石的孩子》

在《黃石的孩子》片場,傑瑞·蓋維根是導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總管”。他在劇組的職務是Firstassistant director,直譯成中文是第一副導演,但是這個“第一副導演”的權力卻比國內的同行大得多的多。這個職務相當於“總理大臣”,從現場到後勤一手抓,而這傑瑞,已經在這個行當上幹了一輩子,從上世紀70年代的《星球大戰》、《超人》,到80年代的《象人》、《魔法時刻》,再到本世紀初的《古墓麗影》、《特洛伊》,堪稱天下“第一副導演”。
《黃石的孩子》的主創由中方和外方的工作人員共同組成,除了製片人、導演、第一副導演和美術來自國外,其他重要位置的主創人員,比如與張藝謀多次合作的攝影趙小丁、美術黃新明等都是中國人。執行製片人告訴記者,跟外方合作,最頭疼的就是工會制度,每個劇組都會選出一個工會代表,只要超過既定的工作時間,他就會向製片人索要懲罰性的勞務賠償,但由於這部戲中方主創“人多勢眾”,那個不招人待見的“好萊塢行規”被破壞了。
蘭州當地的氣溫已在-10℃左右,劇組工作人員在棉衣加身的情況下也還不斷跺腳。這樣的天氣可害苦了300名武警戰士。當日充當“國軍”的武警戰士的主要戲分是坐卡車及跑步進入火車站,然後上車。但是由於武警戰士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這個鏡頭從上午10時開始一直拍到晚上6時導演才滿意。其間衣衫單薄的戰士在冰天雪地里凍得瑟瑟發抖,抱著步槍直跺腳,最後全部戰士唱起了歌,以驅寒意。

穿幫鏡頭

何克去世了,大家難過得在包裹何克遺體的白布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個鏡頭石凱在簽字,石凱右邊若鼎的名字已經簽好了。但是下一個鏡頭,卻是若鼎正在寫自己的名字,而石凱剛剛簽好的字不見了,很明顯,這兩個鏡頭在時間順序上顛倒了。
何克和小青把麗的被子和物品拿到了他們給麗準備的新房間裡,他們離開麗的舊房間時,床上的枕頭是這樣放的。當麗給孩子們看完病,走到自己的舊房間時,床上的枕頭比原來靠里放了很多。
何克在鏟地,準備將種子種下。這時,裝種子的袋子是這樣的形狀。但玉林認為何克是在浪費種子,所以用石子打何克,何克的草帽被打掉落地時,裝種子的袋子形狀變了。

影片視點

《黃石的孩子》是耗巨資拍攝的2007年度史詩大片,其描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也表現了生死邊緣對人性的考驗。
《黃石的孩子》之中蘊含著積極的思想價值,能從中領悟到博大的愛、勇氣和成長的意義,還有個人英雄氣質和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民族力量。
據介紹,《黃石的孩子》有七大看點。中國背景下的世界題材影片,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好萊塢式的博愛英雄主義巨片;體現跨國救助情懷的情感大戲;唯美視覺盛宴,高尚愛情故事;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勵志影片;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獻給歷史的經典影片;由中國發起的聯合歐洲、澳洲共同製作的二戰拯救題材的宏篇詩史。
《黃石的孩子》導演羅傑在新聞發布會上是這樣評論這部影片的:這是發生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是一個挑戰了我們傳統的英雄道德標準以及假想的世界。在故事的開始同樣是高潮的時候,電影展開了壯麗的敘述。我們從上海開始,然後回到了南京。隨著日本人的占領,偉大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潰。在黃石生活兩年。在最後一幕,電影帶領我們穿越歷史久遠的絲綢之路,穿過偏僻的山脈和沙漠。電影的中心是孩子們和三段互相纏繞的故事:喬治·霍格和中國,喬治·霍格和孩子,喬治·霍格和米切爾。這也是關於年輕英國男人成長的故事。在陌生國度的戰爭中,他了解到他是誰。影片許多情節發生在孤兒院,這是一個由廢棄房屋組成的院子。這裡是一個充滿美麗和強烈回憶的地方。這次征程帶著我們穿越絲綢之路上崎嶇不平甚至是幾乎不可能通過的山脈,來到了廣闊的戈壁沙漠的邊緣。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堅韌的,令人恐懼的,然而又是熱情奔放而充滿神秘的世界。這將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因它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文化,但同樣也講述了我們應該分享的基本的人道主義。
羅傑說,8年前他就看中了這部作品。8年後,他終於如願以償。
《黃石的孩子》中不僅僅有我們熟悉的周潤發、楊紫瓊,還有像金球獎獲得者喬納森這樣的好萊塢影星,再加上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這樣的組合必定相當吸引眼球。我國的敦煌莫高窟鳴沙山雅丹地等著名景點,都將通過《黃石的孩子》以獨特的視角進入全球觀眾的視野。

電影原型

何克僅存的單人照何克僅存的單人照

好萊塢商業巨製《黃石的孩子》的導演羅傑·斯波蒂斯伍德、男主角周潤發、女主角拉達·米切爾、主題曲演唱者李冰冰,以及羽泉周筆暢阿杜光良楊坤王嘯坤胡靈王力可等眾多歌手將在本月31日會集到湖北黃石,舉辦一場大型慈善公益活動,為該片4月3日在全國的正式公映拉開序幕。除了明星,影片講述的那些已經長大的“黃石的孩子”們也在努力探尋之下,將受邀回到黃石參加公益活動。《黃石的孩子》主線是熱血記者喬治·霍格(《賽末點》主演喬納森飾演)在抗戰時期,帶著孤兒院裡60多位孤兒一起,展開從湖北黃石到甘肅山丹的逃亡之旅。周潤發和楊紫瓊都是“在路上”幫助他的中國人。隨著影片即將開啟大幕,喬治·霍格(曾譯名何克)這個人物也越來越引起關注。片方從一開始就宣稱,這個人物和他的事跡都是真實的,事實上,和廣為人知的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一樣,喬治·霍格也是一個不應該被我們忘記的人物。或許,他之所以被淡忘,有大半是因為他30歲時就不幸染病離開人世。
霍格曾採訪過朱德、聶榮臻
喬治·霍格1915年出生於英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牛津大學畢業後隨姑姑前往日本,在日本他發現平民百姓對政府的宣傳深信不疑,認為日本軍隊是在幫助中國。不久後,他來到中國,親眼看到戰亂中悲慘的景象,感到十分震驚,決定留在中國。他以美國記者的身份先後到延安、晉西北、晉東南進行採訪,其間,朱德聶榮臻都曾接見他,曾寫作《我看到了新中國》一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路易·艾黎發起了一個從事安排難民、生產軍需和民用品、籌集資金轉送延安等活動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支援中國的抗戰。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向缺少人手的艾黎推薦了霍格。霍格再也沒有離開中國,工合還在各地創辦“培黎學校”,為協會的企業培養技術人才。1942年,工合在陝西雙石鋪創辦一所培黎工藝學校,霍格擔任培黎校長。1944年學校遷移,霍格帶著很多孩子經過漫漫征途,最後到達了甘肅山丹。1945年夏,霍格在打籃球時腳趾受傷,染上了破傷風,7月22日,年僅30歲的霍格停止了呼吸。臨終前他寫下“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他的事跡由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路易·艾黎寫在《希望之果,喬治·艾爾文·何克的故事》,另譯名《從牛津到山丹——喬治·何克的故事》一書中,艾黎1987年在北京去世,遺言是與霍格葬在一起。
何克在華足跡

解放後聶家四兄弟和艾黎的合影解放後聶家四兄弟和艾黎的合影

(1)1938-1939年以記者身份赴上海南京武漢、北京及山西河北等省對中日交戰地區進行採訪,對日軍在華暴行向英美媒體作了大量報導和揭露。
(2)1938年曾去延安及華北各解放區採訪,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抗日游擊隊的鬥爭方針和精神鼓舞,同情中國抗日必勝。
(3)1940-1941年參加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工作,赴湖北、陝西等省協助組建工業生產合作社,生產軍需民用品,支援抗日。
(4)1942-1945年參加路易·艾黎領導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培黎工藝學校教學工作,先後赴陝西鳳縣雙石鋪、成都及甘肅山丹等地的培黎工藝學校工作。
(5)喬治·何克在華三次病危:1939年在河北安國縣患傷寒病一月,1941年在陝西漢中患炭疽病一月,1945年患破傷風病於7月22日上午9時卒於山丹培黎學校,時年30歲。
“黃石”本該是“雙石”
《黃石的孩子》拍攝時曾用名《苦海逃生》(或為《苦海救孤》),後改現名。《苦海逃生》曾經是英國人根據喬治·霍格的傳奇經歷創作的電影劇本的名字。影片依據的並非艾黎的著作,而是一部名為《黃石的孩子》的小說,小說作者詹姆斯·邁克梅納斯現任英國新聞集團國際公司董事,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工作時得知了喬治·霍格的事跡,經過多年蒐集整理,將喬治·霍格的故事寫成小說。另外,由電影劇本改寫的同名小說也已由影片內地出品方其欣然公司推出。由真實到小說,霍格的經歷免不了發生一定的“變形”。在 2月份的一次研討會上,當年被霍格收為養子的聶廣淳老人就指出,當年霍格並未從湖北的黃石出發,而是從陝西的雙石鋪出發,最後到達山丹的,時間也不確切。這個“失誤”使得宣稱取自“真實歷史”的該片真實性頗受質疑,幸虧有專家表示,雖然霍格並非從黃石出發,但從當年的路線來看,確曾經過湖北黃石,而且外國編劇對中國的地名不察也情有可原,再說小說或電影畢竟都是虛構藝術,這一失誤或許讓歷史學家或當事人不滿,但對觀眾欣賞電影倒並無大礙。畢竟,這部好萊塢團隊製作的電影,再怎么關注中國的傷痛,也仍然是一部包含英雄主義、人道主義以及苦難、愛情、救贖和犧牲等元素的好萊塢主流大片的商業片型,說白了,人家的最終目的:還是票房!

影片票房

北美票房$589,126
澳大利亞$295,020
中國$1,627,665
法國,阿爾及利亞,摩納哥,摩洛哥,突尼西亞$378,783
香港$196,886
馬來西亞$174,015
新加坡$63,859
台灣$246,166
泰國$1,053
全球票房$3,572,573

原著小說

基本信息

作者

《黃石的孩子》書影《黃石的孩子》書影

詹姆斯·邁克梅納斯(James MacManus)
詹姆斯·邁克馬努斯(JAMES MACMANUS)現任英國新聞集團國際公司董事,多年從事記者工作,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工作時得知了喬治·霍格的事跡,經過多年蒐集整理,將喬治·霍格的真實故事編寫成書。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版次:2008年1月
定價

25.00元
主要內容
小說講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末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來自英國的記者喬治·霍格趕上了日寇在南京地區進行的殘忍大屠殺。為了告訴世界戰爭的真相,他深入戰場進行報導,不幸被日軍俘虜,後被新四軍傑克·陳解救。在逃離治病之時,他偶遇日寇屠殺過後倖存下來的60多名性格各異的孤兒。語言不通的喬治肩負起關懷照顧這些孩子的責任,戰爭更加逼近的時候,為了避免這些孩子再次受到殘害,喬治和傑克等人義無反顧的帶領這60多名中國孤兒沿著中國的古絲綢之路跋涉千餘公里,歷盡艱險,越過雪山來到沙漠的邊緣逃避戰火。
這部小說堪稱中國的《辛德勒的名單》,是近期歷史題材熱潮中極為有力的一波,相信喚醒國人強烈的歷史反思和民族情結,可以說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最好的紀念之作。

片名來源

由中國發起,聯合德國、澳大利亞共同製作的好萊塢英雄主義國際巨片《黃石的孩子》,4月1日在湖北黃石隆重舉行全球首映式,4月3日起,該片在全球公映。
為什麼叫《黃石的孩子》?
該影片為何取名《黃石的孩子》?這是包括黃石在內的廣大讀者關注的焦點問題。
對此,其欣然影視機構負責人中方聯合製片人袁梅女士解釋,《黃石的孩子》原著就叫《黃石的孩子》,是根據喬納森扮演的英國攝影記者喬治·霍格留下的一本日記體小說改編,是真實的故事。在甘肅山丹,至今還矗立著一塊喬治·霍格的石碑,以紀念他在上世紀30年代千里救孤的偉績。據了解,該書的原作者還活著,現生活在英國。
為什麼原作者將該著命名為《黃石的孩子》?袁梅女士解釋,因為被喬治·霍格營救的這60多個孩子大多是黃石一家孤兒院的孤兒。由喬納森扮演的英國攝影記者在南京大屠殺中被周潤發扮演的新四軍救下後,又在周潤發的幫助下,逃到黃石,無意與一群無依無靠的孤兒相遇,並與這群孤兒在黃石生活了兩年。

相關新聞

黃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陶慧芬在浙江橫店影視城,正式向參加國際巨片《黃石的孩子》大型新聞發布會的亞洲50余家媒體宣布,我市與其欣然影視機構公司將於07年11月份聯合舉辦《黃石的孩子》全球首映禮暨救助孤兒慈善之夜公益活動。屆時,世界兒童日環球大使、英國皇室成員、約克郡女公爵莎拉·弗格森女士也將親臨黃石。
昨日,寒風細雨中的浙江橫店影視城,因為2007年度氣勢磅礴的國際巨片《黃石的孩子》大型新聞發布會的舉行而驟然升溫。陶慧芬在新聞發布會的致辭中說,70年前,60名亂世逃生的孤兒沿江而上,在長江邊的小城黃石落腳,從此演繹出許多愛的故事。70年後,我們一起追尋這段歷史,再次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愛,才能超越一切……可以想像,隨著影片的上映,黃石將成為世界深情關注的城市。
《黃石的孩子》“今年11月,我們希望能再次在美麗的黃石相見,一起深情地擁抱《黃石的孩子》,並共同分享《黃石的孩子》全球首映成功的喜悅。”陶慧芬向在座的媒體朋友和嘉賓們說,我們期待,對孩子的慈善之愛,會再次在黃石點燃,傳遍全球。
電影《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發起,聯合歐洲、澳洲共同製作的二戰拯救題材。影片由《007明日帝國》的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喬納森·邁爾斯、拉達·米切爾、周潤發、楊紫瓊等國內外電影巨星參加演出。影片將於今年2月完成在中國內地的拍攝任務,隨後將轉戰澳大利亞外景地,預計將於今年11月在全球上映,2008年2月衝擊奧斯卡獎。

相關影評

《黃石的孩子》:人性光輝的真實寫照
《黃石的孩子》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在中國的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旅程。講述的是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因被日軍的南京大屠殺震驚,為了讓世界了解戰爭的真相,所以他留在中國,在戰爭中四處奔波,最終肩負起一所戰爭孤兒學校校長的責任。他帶著學校的中國孩子躲避戰爭塗炭,他憑藉雙手之力將它變成了充滿美麗和強烈回憶的地方。最終他帶領孩子們穿越古絲綢之路,最後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 
影片結束後,觀眾給本片的分數是8.5分。80%的觀眾認為影片中所體現的人性光輝和跨越國度的人道關懷很讓人感動,何克和麗的精神很震撼。
60個戰爭孤兒和一個男人成長的故事
《黃石的孩子》講述的最多的是何克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片段,從敵對到朋友,讓何克學會了愛和責任,把中國的孩子說成是自己的孩子。對此,觀眾認為就算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也同樣會被故事中的劇情和人物角色感動,影片中何克思想上的變化和60個孤兒有著緊密的聯繫。觀眾認為故事的情節在設計上很獨特,情感的處理也很有技巧,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動。大部分觀眾評價電影比預想的要好看。
帥氣的喬納森風頭蓋過發哥
看過本片的觀眾一致認為何克的扮演者喬納森很帥,演技也不錯,還有的觀眾為故事的結局憤憤不平,覺得這樣的死去太可惜。而對於周潤發在本片的表現不是特別滿意,人物性格在本片中沒有充分發揮,即使發哥第一次扮演軍人形象也沒有給觀眾留下太多的驚喜。而對於片中一條三角關係的愛情線,觀眾很遺憾劇情刪減得太多。
感動源於細節
對於影片中感人的橋段,大部分觀眾都提到了風箏十字架和簽滿了孩子們名字的白色的裹屍布,特別是當黃土掩埋了這個叫何克的英國男人時,現場會聽到啜泣聲。片尾的字幕和健在的老人對歷史回憶的敘述也讓觀眾的心靈再次被感動。
戰爭苦難不能壓倒人性

之前看過的一些評論幾乎打消了我看《黃石的孩子》的念頭,但最終,我還是走進了電影院,因為評論里提到的那些理由,像外國導演拍不好中國題材,動作片導演駕馭不了文藝片什麼的,仔細想來,不過是些成見罷了,統統經不起推敲,關於末代皇帝溥儀,誰能比貝爾托魯奇刻畫得更深刻,而《諜影重重2》的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不也拍出了震撼人心的《93航班》嗎?
結果是,我的小小冒險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黃石的孩子》要比我看過的絕大部分戰爭片要好,而且幾乎是最令我感動的戰爭電影。的確,影片的主角,救了60個孤兒的英國記者喬治何克有聖徒般的光彩,周潤發扮演的陳杰克,魅力亦不下於任何一個電影中的抗日英雄,但這部影片更吸引我的,是鋪天蓋地的細節中表現的中國人的苦難和堅韌,以至於我好多次把演技精緻的喬納森·瑞斯·邁爾斯扔到了一邊。
國內拍攝的抗戰電影,不是完全集中於戰場上的血腥廝殺,就是情緒過於樂觀,把戰爭當成是一次大型的快樂郊遊。而關於中國人的苦難,為數不多的刻畫亦流於概念化的訴苦型,極少像《黃石的孩子》這樣,以多種方式來生動表現,舉凡片中的中國人,幾乎無一人不苦。南京的中國人很苦,影片開頭何克便拍攝到日軍在南京用機槍掃射平民,孤兒院的孩子也很苦,不同出身背景,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在戰爭中淪為孤兒,而且朝不保夕,每一天都可能被餓死。如果不是何克決定帶他們去山丹,他們多半還會被強迫入伍,當童子兵。
中國軍人也很苦,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敵人不止是日軍,護士麗救助的野戰醫院的傷兵中,很多士兵其實沒有受傷,他們都是被餓昏的,因為那些高級軍官對他們漠不關心,有些傷兵則無望地被自己人扔在路邊,他們眼前只有等死一途,抗戰中民族的中堅力量軍人的苦難尚且如此,一般平民的命運可想而知。而麗被她眼見的苦難擊垮,最後以嗎啡麻醉自己。
毫無疑問,戰爭片如果不能表現戰爭帶來的苦難,打動人心便無從說起,而只有精神強健的民族,才能正視歷史上本民族遭受的苦難,《黃石的孩子》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但《黃石的孩子》還不止於此,影片還有另一面,就是中國人的堅韌,苦難和堅韌正是人性的兩面,越苦就越堅韌,苦難為堅韌增加了強度,使之更加可信。
打不垮的陳杰克當然很堅韌,米店的王老闆很堅韌,主動找何克交流的小青也是一種堅韌,種莊稼能手玉林也是種堅韌,包括過於偏執,幹掉了兩個日本兵的石凱也很堅韌,而這些人不但讓人看到希望,也讓影片中的人性壓倒了戰爭帶來的苦難,令我在震撼和思索之餘也得到了深深的滿足,《黃石的孩子》的價值正在於此。

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

隨著《南京!南京!》電影的公映,人們對那段歷史,越來越了解,那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你還知道其他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嗎?

二戰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