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燕妮》

《給燕妮》是馬克思寫給妻子燕妮的一首情詩。他們高尚愛情給我們帶來的是對愛情的嚮往和心靈的振顫。

原詩

《給燕妮》
作者:馬克思 
 (一)
燕妮,你笑吧!你會驚奇
為什麼在我所有的詩章里
只有一個標題:《給燕妮》!
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
對我是鼓舞的泉源,
對我是天才的慰藉,
對我是閃爍在靈魂深處的思想光輝。
這一切一切呀,都隱藏在你的名字里!
燕妮,你的名字——每一個字母——都顯得神奇!
它發出的每一個音響是多么美妙動聽,
它奏出的每一章樂曲都縈繞在我耳際,
仿佛是神話故事中善良美好的精靈,
仿佛是春夜裡明月熠熠閃耀的銀輝,
仿佛是金色的琴弦彈出的微妙聲音。
 (二)
儘管書頁數不盡,我也能讓你的名字把千千萬萬
 卷書籍甜滿,
讓你的名字在裡面燃起思想的火焰,
讓戰鬥意志和事業的噴泉一同迸濺,
讓現實生活永恆的持久的真理揭曉,
讓整個詩的世界在人類歷史上出現,
那時願舊世紀悲鳴,願新時代歡欣。
讓宇宙啊,億萬斯年永遠光芒不息!
燕妮的名字,哪怕刻在沙粒般的骰子裡,
我也能夠把它念出!
溫柔的風送來了燕妮的名字,
好象給我捎來了幸福的訊息,
我將永遠謳歌它——讓人們知悉,
愛情的化身啊,便是這名字燕妮!
 (三)
言語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表達碌碌無為?
難道是為了傳播荒誕無稽?
它是否述說出高貴的感情?
而我的愛情啊,是個魁偉的巨人,
 它能倒海翻江,它能把高山夷乎!
啊,言語!你這精神寶庫的偷兒!
可以把一切都縮小和貶低,
唯獨只愛盡情地歌頌讚美,
人們不願公開張揚的秘密。
燕妮!要是我能控制迅雷的轟鳴,
要是我能掌握語言的精靈,
我便要在整個世界的高空,
用耀眼的閃電編織成文字,
向你表達我的忠心的愛情,
讓全世界長久地把你牢記!

創作背景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貴族的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忠誠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在柏林,由於心靈激盪的感情和“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於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麼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於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沉重。於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願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創作談

馬克思在談到自己與妻子的相處時說,“暫時的別離是有益的,因為經常的接觸會顯得單調,從而使事物間的差別消失。甚至寶塔在近處也顯得不那么高,而日常生活瑣事若接觸密了就會過度地脹大。我的愛情就是如此,只要燕妮遠離我身邊,就會顯出它的本來面目,象巨人一樣的面目。在這愛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 

點評

只有無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愛的含義。

西方情詩

愛情是鮮花,令人愛賞;愛情是美酒,使人陶醉;愛情是希望,令人奮發;愛情是動力,使人前進。古往今來,在文學寶庫中,留下了無數不朽的愛情詩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