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葉芝於1893年創作的一首詩歌,是葉芝獻給女友毛特·岡妮熱烈而真摯的愛情詩篇。詩歌語言簡明,但情感豐富真切。詩人採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文章通過深入剖析詩作中詩人所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諸如假構想象、對比反襯、意象強調、象徵升華,再現了詩人對女友忠貞不渝的愛戀之情。揭示了現實中的愛情和理想中的愛情之間不可彌合的距離。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1865年6月13日出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會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87年開始專門從事詩歌創作。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南部羅克布魯納逝世。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當你老了》:《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葉芝於1893年創作的一首詩歌,是葉芝獻給女友毛特·岡妮熱烈而真摯的愛情詩篇。

中文名:當你老了體裁:詩歌
外文名:Whenyouareold作者:威廉·巴特勒·葉芝
其它譯名:當你年老時國籍:愛爾蘭

作者資料

威廉·巴特勒·葉芝威廉·巴特勒·葉芝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

1865年6月13日出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會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87年開始專門從事詩歌創作。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南部羅克布魯納逝世

葉芝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曙光》便屬於這種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葉芝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葉芝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1934年,他和拉迪亞德·吉卜林共同獲得古騰堡詩歌獎。

原文

Whenyouareold

---WilliamButlerYeats

Whenyouareoldandgreyandfullofsleep,

Andnoddingbythefire,takedownthisbook,

Andslowlyread,anddreamofthesoftlook

Youreyeshadonce,andoftheirshadowsdeep;

Howmanylovedyourmomentsofgladgrace,

Andlovedyourbeautywithlovefalseortrue,

Butonem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

Andlovedthesorrowsofyourchangingface;

Andbendingdownbesidetheglowingbars,

Murmur,alittlesadly,howLovefled

Andpaceduponthemountainsoverhead

Andhidhisfaceamidacrowdofstars.

韻文翻譯

雙鬢斑白,睡意綿綿,

倦坐爐旁,取此詩卷。

細品詳讀,夢回柔光,

昔時雙眸,深邃美象。

嘆羨汝之倩影,甚多,

真真假假,來去客過。

唯一人,愛汝之聖體,

雖經風霜,吾愛不易。

火光熠熠,汝屈爐旁,

低聲沉吟,愛已夭亡。

即時即景,卻上心頭,

愛亦遠躲,不知可否?

譯文1

當你年老

傅浩譯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彎下身子,在熾紅的壁爐邊,

憂傷地低訴,愛神如何逃走,

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閒遊,

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

譯文2

當你老了

袁可嘉譯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悽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譯文3

LOVER譯

當年華已逝,你兩鬢斑白,沉沉欲睡,

坐在爐邊慢慢打盹,請取下我的這本詩集,

請緩緩讀起,如夢一般,你會重溫你那脈脈眼波,她們是曾經那么的深情和柔美。

多少人曾愛過你容光煥發的楚楚魅力

愛你的傾城容顏,或是真心,或是做戲,

但只有一個人!他愛的是你聖潔虔誠的心!

當你洗盡鉛華,傷逝紅顏的老去,他也依然深愛著你!

爐里的火焰溫暖明亮,你輕輕低下頭去,

帶著淡淡的悽然,為了枯萎熄滅的愛情,喃喃低語,

此時他正在千山萬壑之間獨自遊蕩,

在那滿天凝視你的繁星後面隱起了臉龐

創作背景及賞析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歲的葉芝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她時年二十二歲,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不久前在她的父親去世後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茅德·岡不僅美貌非凡,苗條動人,而且,她在感受到愛爾蘭人民受到英裔欺壓的悲慘狀況之後,開始同情愛爾蘭人民,毅然放棄了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來,並且成為領導人之一。這在葉芝的心目中對於茅德·岡平添了一輪特殊的光暈。葉芝對於茅德·岡一見鍾情,而且一往情深,葉芝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茅德·岡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葉芝深深的愛戀著她,但又因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貴形象而感到無望,年輕的葉芝覺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儘管戀情煎熬著他,但他尚未都她進行表白,一則是因為羞怯,一則是因為覺得她不可能嫁給一個窮學生為妻。茅德·岡一直對葉芝若即若離,1891年7月,葉芝誤解了她在給自己的一封信的信息,以為她對自己做了愛情的暗示,立即興沖沖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岡求婚。她拒絕了,說她不能和他結婚,但希望和葉芝保持友誼。此後茅德·岡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她在1903年嫁給了愛爾蘭軍官麥克布萊德少校,這場婚姻後來頗有波折,甚至出現了災,可她十分的固執,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時,依然拒絕了葉芝的追求。儘管如此,葉芝對於她的愛慕終身不渝,因此,難以排解的痛苦充滿了葉芝一生的很長一段時間。

葉芝一直等待著,即使他的意中人早已經是別人的妻子,直到52歲,才結婚。那是在已經死去丈夫的毛特-岡再次拒絕了葉芝的求婚後,在葉芝向毛特-岡的女兒伊莎貝拉求婚被拒絕之後,葉芝終於停止了這種無望的念頭。但事實上,葉芝還是無法忘記毛特-岡。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還給毛特•岡寫信,約她出來喝茶,但還是被拒絕。而且,毛特-岡還堅決拒絕參加他的葬禮

葉芝對於茅德·岡愛情無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葉芝寫下很多針對於茅德·岡的詩歌來,在數十年的時光里,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有時是激情的愛戀,有時是絕望的怨恨,更多的時候是愛和恨之間複雜的張力。

詩人寫這首詩時,他所愛戀的對象正值青春年少,有著靚麗的容顏和迷人的風韻。人們常說,“哪個少女不善懷春,哪個少男不善鍾情”。古往今來,愛情似乎總是與青春、美貌聯繫在一起。當人們沐浴在愛情的光輝中,腦海里只有當下,總是潛藏著一種拒絕時間、拒絕變化、將瞬間化為永恆的欲望。而詩人偏要穿越悠遠的時光隧道,想到紅顏少女的垂暮之年,想像她白髮蒼蒼、身軀佝僂的樣子。

對一位正享受青春之果的少女宣講她的暮年,這太殘酷了,就像對一個剛出世的兒童說他一定要死一樣,但這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詩人這樣寫並非只是要向她說出這個“真理”,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向她表達自己的愛。詩人仿佛是一個孤獨者,遠遠地、卻又執著地注視著,愛戀著那位被人們眾星捧月的姑娘,向她獻出自己獨特的卻真正彌足珍貴的愛情,因為別人或真情、或假意的愛,只是愛她的容顏,獨有詩人愛著她高貴的靈魂。紅顏易老,青春難留,而少女高貴的靈魂、內在的美質卻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永駐,就像酒,藏之愈久,味之彌醇,因而人的愛情也得以超越時光,超越外在的美麗。

這首愛情詩是獨特的,其獨特來自詩人獨特而真摯的情感,沒有這種情感,刻意去別出心裁,只會讓人覺得做作。因而,本詩與其說是詩人在想像中講述少女的暮年,不如說是詩人在向少女、向滔滔流逝的歲月剖白自己天地可鑑的真情。從這個意義上講,打動我們的正是詩中流溢出的那股哀傷無望、卻又矢志無悔的真摯情感

西方情詩

愛情是鮮花,令人愛賞;愛情是美酒,使人陶醉;愛情是希望,令人奮發;愛情是動力,使人前進。古往今來,在文學寶庫中,留下了無數不朽的愛情詩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