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五百士》

《田橫五百士》

徐悲鴻作《田橫五百士》,長349厘米,寬197厘米,布面油畫,1928~1930年作此畫。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著重刻劃了不屈的激情,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田橫五百士》取材於《史記》。《史記•田儋列傳》原文這樣記載:"……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歷史背景

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後,四方豪傑紛紛回響,田橫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隊之一。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不顧齊國的滅亡,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現名田橫島,在山東)。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

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漢高祖的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可見徐悲鴻作此畫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蔣碧微曾回憶:“1928年開始,悲鴻除了去中大教課外,全力創作取材於《史記》田橫故事的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徐悲鴻的女兒徐靜斐也回憶:“父作此畫時,正是日寇入侵,蔣介石妥協不抵抗,許多人媚敵求榮之時,父親意在通過田橫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

徐悲鴻在創作這副傑作時,任務相當艱苦,畫面上的每個人物都有模特兒,他先畫了精確的素描稿,然後畫到畫布上。作品1928年開始創作,1930年完成。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著重刻劃了不屈的激情。田橫面容肅穆地拱手向島上的壯士們告別,在那雙炯炯的眼睛裡沒有悽惋、悲傷,而是閃著凝重、堅毅、自信的光芒。壯士中有人沉默,有人憂傷,也有人表示憤怒和反對他離去,那個瘸了腿的人正在急急向前,好像要阻止田橫去雒陽,整鞍待發的馬站在一旁,不安地扭動著頭頸,濃重的白雲沉鬱地低垂著。整個畫面呈現了強烈的悲劇氣氛,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

作品賞析

《田橫五百士》局部《田橫五百士》局部

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民眾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淒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占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淨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作者介紹

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父親徐達章是個貧苦的畫家。徐悲鴻年少時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第二年赴巴黎留學,後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 1927年回國後,先後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徐悲鴻是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群馬圖》、《田橫五百士》等。

徐悲鴻作品及相關知識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生於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