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之佳作,今收藏於台灣博物館。《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此畫構圖奇特,撲面而來的大山占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此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偉、高壯,造成凝重逼人的氣勢。

書畫作者

中國北宋繪畫作品。作者范寬。生卒年不詳,名中正,字中立,一說本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緩,人呼“范寬”,陝西華原人。范寬風儀峭古,進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往來汴京、洛陽。長期居於終南山、華山中,寫山真貌而不取繁飾,卓然成為一家。范寬擅長表現四季景色、行旅,以雪景最佳。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雪山樓觀圖》、《臨流獨坐圖》等。

創作背景

范寬是北宋初“三家山水”畫家之一,另外兩位為李成、關仝。三人都師承荊浩,屬北方派系。而范寬的畫風更顯雄傑、渾厚,他還獨創一種畫“雪”的景觀,在北宋山水畫中成就較為卓著。范寬有句山水畫名言:“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這句話道出了中國山水畫古代美學規律。

范寬的畫大都是雄壯奇偉的全景山水,以沉雄渾重的筆墨,塑造了峻拔渾厚、雄闊壯美、充滿震撼力的山水境界。米芾曾在《畫史》中說:“山頂好作密林,自此趨枯老;水際作突兀大石,自此趨勁硬。”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評說:“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也。”

傳承有序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帘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御書之寶”的印鑑,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

作品賞析

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絹本,水墨,作者於樹傒間題“臣范寬制”4字,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行旅圖》繪巨峰聳立,下不見底,山澗中一線飛瀑直瀉而下,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叢林茂密,樓閣隱約可見,山路上走來一行毛驢馱隊,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構圖於飽滿中見出空靈,樹木勾勒嚴整,以 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質感。畫面渾厚壯觀,氣勢雄強,為范寬的代表作品。

《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此畫構圖奇特,撲面而來的大山占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此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偉、高壯,造成凝重逼人的氣勢。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叢生,亭台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逶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4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

此畫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山澗中有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詩意在一動一靜中慢慢顯示出來,人們仿佛聽得見馬隊的聲音正從畫中傳來,從眼前走過。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畫中山石下筆勁直,作者先用粗筆重墨側鋒勾勒出山岩峻峭刻削的邊沿,然後反覆地用堅勁沉雄的中鋒雨點皴(俗名芝麻皴)塑出山石岩體的向、背紋和質感量感。在輪廓和內側再加皴筆時,在沿邊處留出少許空白,以表現山形的凹凸,刻畫出了北方山石如鐵打鋼鑄的風骨。山勢錯落有致,頂植密林。墨色濃厚,畫出了秦隴間峰巒渾厚、壯麗浩莽的氣概。

這幅畫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極富美感。重山疊嶂,草木蒙茸,山石堅硬,山勢雄健、豐厚,雖是正面,卻多變化;毛驢行人,動態準確生動。此是對關陝一帶地方景色地深刻描繪。作者著重骨法,用墨比較深重的繪畫風格從這件作品中即可看出。這幅畫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稱讚。現代藝術大師徐悲鴻曾在《故宮所藏繪畫之寶》中高度評價這幅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此畫流傳有緒,確認為范寬的真跡無疑,但900多年來,人們一直以不能在圖上找到宋人的字跡或印鑑為憾。直到1958年秋台北故宮的一位叫李霖燦的研究員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發現“范寬”兩字,這才撥開迷霧。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