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圖》

《墨梅圖》

《墨梅圖》作於民族矛盾較深的元代,它是畫家本人堅貞、清高的象徵,以喻君子之風的可貴。王冕實際上也是在借物抒情。

簡介

王冕《墨梅圖》王冕《墨梅圖》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出生在浙江諸暨一戶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好學如痴。《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聽老師講課,天黑了,想起牛,結果牛不見了,回家被父親責打一頓。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會稽一位叫韓性的讀書人,韓性收王冕為徒,教他讀書作畫。王冕青年時代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參加科舉屢試不中,於是他焚毀文章,永絕仕途,浪跡江湖。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後渡長江,跨淮河,經徐州、濟南到達大都,長途跋涉,使他的視野和胸襟大大開擴,使他對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的認識更加深刻、清楚。由於王冕的詩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名聲鵲起,在大都期間,士大夫都爭走館下,向他求詩索畫,一時縑素山積,而他經常援筆揮灑,傾刻而就。據記載,他不願意為達官貴人服務,曾畫一幅梅花懸掛在牆壁上,並題詩云:“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他經常譏諷元朝統治者,險些入獄。後來,他被迫隱姓埋名在家鄉九里山蟄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在居室周圍種植了上千株梅樹,數百棵桃樹和杏樹,自題為“梅花屋”。

畫墨梅,始於北宋華光法師。據說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從梅影中得到啟示,創造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方法畫梅花。華光法師之後,南宋另一位畫梅高手楊補之創造出兩種畫梅方法: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謂圈花法;另一種是用墨塗於絹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王冕繼承了傳統畫梅的方法,又有所創造。在圈花方法上,楊補之一筆三頓挫,而王冕改為一筆兩頓挫,即所謂“鉤圈略異楊家法”。他畫出的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顏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用胭脂畫沒骨梅花是王冕的獨創,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繪枝幹方法上,王冕注重質感的表現,用筆流暢頓挫適宜,瀟灑遒勁。他在畫新枝時,一筆拉幾尺長,引枝斷而復連,停而不滯,一氣呵成,梢頭露出筆的尖鋒,顯得靈氣飛動,生機勃勃;畫老乾時,筆鋒頓挫,能將老乾的蒼勁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朝何瑗王作詩稱讚說:“山農筆力勁如鐵,中有窈窕姿傾城。清標信有煙霞骨,補之而後存典型。”

文人畫注重抒發個人情感、追求筆墨趣味、崇尚水墨寫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畫梅花,只畫“野梅”,不繪“官梅”。山野梅花枝幹挺拔勁直,不似官梅經人工造作,枝幹盤曲媚俗。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經歷分不開。“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王冕的《墨梅圖》傳世不只一幅。課本選用的這幅《墨梅圖》畫的是橫出一枝梅花,枝幹挺秀,穿插有致;枝幹與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層次清晰;花用淡墨點染,花瓣和花蕊用濃墨勾點,顯得格外清新秀麗。畫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詩畫相配,表露出畫家淡泊名利,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冕的墨梅畫風

王冕的另一幅《墨梅圖》王冕的另一幅《墨梅圖》

元代水墨寫意畫得到發展,尤其是“四君子”畫。時的知識分子備受壓抑,再加上趙孟書法入畫理論的影響,在繪畫上藉筆墨自鳴高雅的畫家層出不窮,而墨竹、墨梅、墨蘭及墨菊則正是集清品之精靈。而文人畫卻正是抒發個人情感的方式:追求筆墨趣味,崇尚水墨寫意,王冕就是其中之一。

王冕畫梅花,只畫“野梅”,不繪“官梅”。山野梅花枝幹挺拔勁直,不似官梅經人工造作,枝幹盤曲媚俗。“畫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王冕在他的作品中寄寓了不與統治者妥協的情感,即所謂“冰花個個團如玉,羌笛吹他不下來”,道出了他的創作動機,即他畫梅花也像其他文人畫家一樣,是借物詠懷,抒發胸中逸氣。王冕所作梅花,繼承了宋仲仁和尚和楊無咎的傳統,但又有所創造。在圈花方法上,楊無咎一筆三頓挫,而王冕將其改為一筆兩頓挫,即“鉤圈略異楊家法”。

在他的筆下,所畫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王冕還創造了用胭脂畫沒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長乾大枝,講求書法用筆,粗乾頓挫有力,求其蒼勁,細枝用筆輕快,富有嫩枝的彈性。王冕作梅時非常著意於在繁密中留出疏空處,使梅花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空間布白,控制住梅花的總體大勢,不讓畫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無清冷之氣。王冕的“沒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點直接寫梅,趁濕在花瓣尖處點少許濃墨,頓增梅花姿色,是對五代徐熙“落墨花”的發展。清何瑗王曾作詩稱讚王冕的畫:“山農筆力勁如鐵,中有窈窕姿傾城。清標信有煙霞骨,補之而後存典型。”

李漁《墨梅圖》

李漁《墨梅圖》李漁《墨梅圖》

李漁(1611-約1679)被稱為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原籍浙江蘭溪,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能為小說,尤精譜曲,

世稱李十郎。字笠鴻,號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組織以姬妾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北抵燕秦,南行浙閩,在達官貴府演出自編自導的戲曲,與戲曲家吳偉業、尤侗結交。

李漁的這幅《墨梅圖》,為典型的文人畫,用筆潦潦,圖中大片留白,十分簡潔。讀罷《閒情偶記》,再看《墨梅圖》,感嘆古人有“文採風流”四字。

羅聘《墨梅圖》

羅聘《墨梅圖》羅聘《墨梅圖》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字遯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揚州八怪”中最年輕者。24歲時,拜金農為師,學詩習畫,30歲時在揚州畫界嶄露頭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攜畫至京師拜謁名流,所作

8幅《鬼趣圖》最受注意。次年南歸,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農詩作,並作後記。三十八年(1773)路經泰安,與幾位好友相遇,滯留數月,於次年返里。42~46歲間,曾遊歷魯、晉、豫、鄂等地。47歲時,第二次赴京。其間,他曾畫蜈蚣、觀音、杜甫韓愈像,又作過指畫。在外漫遊近10年,後因囊中羞澀而返里。返里後,仍以賣書畫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應地方之請為重寧寺作大幅壁畫,畫中仙佛人物惟妙惟肖,傳為名勝,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羅聘攜幼子允纘三上京師。其書畫不僅達官貴人求購,在京朝鮮人亦以重金收買。其時收入頗豐,但因豪爽揮霍,8年後還需別人資助路費,才得以返回故里。返鄉之後,作《梅花記歲圖》。

羅聘尤喜畫梅,因號“花之寺僧”,法式善說他“生平所得力,全在梅花枝”。與汪士慎的清秀淡雅不同,他筆下的梅是“放膽作大桿,極橫斜之秒”,濃淡交映,疏狂粗放。洪亮吉說“兩峰畫石如屈鐵,兩峰畫梅如植戟”,準確地揭示出其畫梅的風格。

此圖繼承了王冕畫法,畫中老梅粗枝蘩蕊,布滿畫面,頑強的生命力,虬曲的樹幹,用書法筆意的濃墨畫出,轉折布勢又具生拙趣味;花蕊則圈畫點蕊,正側偃仰,千姿百態,清冷出塵,體現了孤傲出全的意韻,使人感受到梅花頑強不息的生命力,這正是羅聘自身的寫照。 

大全金農 《墨梅圖》

《墨梅圖》《墨梅圖》

金農(公元1487--公元1764年),杭州人,被人稱為八怪之首。他五十歲後開始作畫,一生貧困。他喜歡畫花鳥、山水、人物,最擅長畫墨梅。他的畫造型古樸,布局考究,構思具有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書法,自稱"漆書"。

汪士慎《墨梅圖》

汪士慎《墨梅圖》汪士慎《墨梅圖》

汪士慎(公元1685--公元1759年),安徽休寧人。小時候家庭貧寒,在揚州居住以賣畫為生,擅長畫梅。

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當時人稱作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