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蘭圖》

《墨蘭圖》

此《墨蘭圖》是鄭思肖作於元大德丙午年,即1306年,當時趙宋已滅亡了近30年,此時的鄭思肖也已經是古稀之人。畫中有作者的自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畫幅上還有鈴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古今。”畫中的蘭花花葉蕭疏,畫蘭而不畫土,作者作畫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國土被異族踐踏,蘭花不願生長在異族的土上。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其好友周密曾云:“趙孟堅墨蘭最得其好,其葉如鐵花,莖亦佳,……前人無此作也。”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等書著錄。

基本信息

背景介紹

論鄭思肖的才華,他首先是一位詩人,繪畫只是他的詩外之事。據說鄭思肖坐臥必向南,以表示不忘室,“所南”之號由此而來,“思肖”即取其“趙”的聲符,意為“思趙”,他的墨蘭也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

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鄭思肖在詩中則更加鮮明地表達了懷念故土、反抗元朝之情:“千語萬語只一語,還我大宋舊疆土。”文藝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借花木傲霜耐寒幽雅清香的自然特性,作為遣興寄情的依託,用以比擬人品的氣質。畫家們也不例外,他們常將植物中的清品梅、蘭、竹、菊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情,以物載道,藝術化地抒發內心的感情。這一點,我們不但可以從鄭思肖的詩中能體會出來,從他的畫中更能體會出來。

鄭思肖沒有直接的師承關係,而是受到南宋後期盛行的水墨畫風的影響。繪畫題材也僅限於水墨蘭竹,信手數筆,與題詩相得益彰,含意深刻。所以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承傳了鄭思肖的這種畫藝,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

賞析

蘭生深谷,不畏風雨,清雅幽香,質樸無華,被中國文人喻為孤傲、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與梅、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蘭花體態較小,單獨作為畫幅主體在繪畫史上出現較晚。鄭思肖的《墨蘭圖》卷,是畫蘭史上影響最大、最早的作品。詩人屈原對蘭花極為讚美,詩曰:“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故畫蘭亦稱寫“離騷”。

《墨蘭圖》卷是鄭思肖留下的唯一傳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墨蘭圖》卷畫面幾片蘭葉,兩朵蘭花,構圖簡潔、舒展,蘭花飽滿,蘭葉互不交叉,用筆沉穩流暢,挺拔剛勁,婉轉富有變化,表現了蘭葉挺拔、富有韌性、剛柔相兼之質。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墨蘭圖》卷有題詩一首:“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作者借蘭花的自敘,表達自己超凡脫俗、清高自傲的襟懷。這種以詩配畫的表現手法,緣物抒情,深化了題意,也是鄭思肖常用的手法。畫的左下角有一隸書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表示他的畫不輕易送人,尤其是對前來索畫的元朝官員,更是“頭可斷,蘭不可得也”。至於平民百姓,也許自願奉送。他曾在一幅菊花圖上題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北風指元朝統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愛國情懷。

鄭恩肖將滿腔悲憤化作了一股力量轉入他的繪畫裡,在創作時款款寫出,筆端不露絲毫霸悍之氣,從而盡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風範。《墨蘭圖》卷是無聲的詩,平淡中蘊含著無限的情思,飄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內蘊。鄭思肖在元代畫壇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元代大畫家倪雲林在《清閟閣集》卷八《題鄭所南蘭》中評說:“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淒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鄭思肖的墨蘭在中國繪畫史上散發出千古不滅的馨香。

畫家小傳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號所南,又字憶翁,號三外野人,連江(今福建)人。南宋亡後,忠於大宋的意志不改,仇恨異族統治,無奈之下便隱居蘇州的一座寺廟中,並終生不娶。他的原名已無據可查,思肖是他隱居後所改,思肖即思念趙宋(因為趙姓是宋的國姓,繁體“趙”字是由“走”和“肖”構成的)。號所南,是指他的心向著南逃的宋代皇帝,連平時都“所居蕭然,坐必南向,遇歲時伏臘,輒野哭,南向拜而返”,平日坐臥都不向北,鄭思肖還把居室題額題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鬱積於鄭思肖心中的都是亡國之痛,辱君之仇,所以宋亡之後他畫蘭花均無土和根,因土地已淪喪於異族,無從紮根。意為“土為蕃人奪”。鄭思肖一生悲苦淒涼。他22歲失父,36歲喪母,有一個妹妹,出家為尼,下落不明。鄭思肖把僅有的一點家產捐給寺院,並接濟窮困的四鄰鄉親。78歲時“疾亟”,屬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