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網路》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承辦的國家級權威科技期刊,2004年12月正式創刊。目前已成為中國較具影響力、權威性的專業期刊,成為與中國教育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媒體。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教育網路》《中國教育網路》

2004年12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正式出版發行。經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承辦的國家級權威科技期刊《中國教育網路》正式出版發行。

立足教育網路,服務於教育信息化,《中國教育網路》關注和解讀國家信息化發展政策,全面報導中國教育網路建設現狀及成就,研究探討教育網路建設的經驗與問題。

介紹國際上先進的網路技術、理念,及時報導相關政策及重大事件,廣泛反映圍繞教育信息化的各種重大套用及重大事件,為領導、專家、師生及技術人員提供借鑑。

依託高校及社會各界的優秀專家,《中國教育網路》突出權威性、政策性、前瞻性,為專家及業界人士提供一個權威的交流與溝通平台。《中國教育網路》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權威性的專業期刊,已成為與中國教育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媒體。

組織機構

編委會主任:李志民
編委會副主任:吳建平
編委會委員:(按筆劃排序) 
馬嚴 王興偉王陸
王珠珠 雷維禮張凌
張蓓 張德運李衛
李未 李芝棠李星
李曉明 楊健安汪為農
汪文勇 陳禹周全勝
金海 婁晶祝智庭
趙宏 奚建清袁成琛
康寧 黃榮懷龔儉
《中國教育網路》總編輯:吳建平

專欄作家

專欄作家專欄作家

金海
工學博士,教授、博導
汪文勇
CERNET專家委員會委員
張凌
張凌,男,漢族,1962年2月出生,1982年7月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提前一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龔儉
龔儉,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大規模網路的入侵檢測與網路行為學,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管理。
李星
李星,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網路與人機語音通信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互聘教授。
吳建平
吳建平,1953年10月生,獲計算機碩士、博士學位,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欄目

政策與焦點

研究與發展

建設與管理

資源與套用

讀者服務

目標

始終保持教育信息化領域第一品牌的市場地位
成為與中國教育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媒體

刊物定位

《中國教育網路》《中國教育網路》

1、中國教育網路領域的綜合雜誌
全面反映教育網路研究、建設、管理及套用、文化、產業化的成就及重大事件。

2、受人尊敬的專業權威雜誌
依託政府、教育界、IT產業界專家,專注於教育網路領域,製作高水準的內容。

3、創新IT媒體服務
以創新、深入的視角報導教育信息化的進展和變化。

4、影響高端人士,成為教育信息化宣傳隊
服務於教育網路的研究、建設與使用者,通過對高端人群的影響,確立自己作為教育信息化權威視窗地位。

雜誌優勢

1、強有力的政府指導
在教育部及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及時準確地傳達、貫徹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針政策法規等,保證中國教育網路健康發展,推動教育網路建設與套用。

2、權威的專家隊伍
依託CERNET及教育信息化領域最權威的專家組成的編輯委員會,《中國教育網路》將為讀者提供高水準的內容,為工作提供高起點的業務及技術指導。

3、影響未來的用戶群
《中國教育網路》用戶群以教育領域從事網際網路建設及套用的領導、專家、教師、科研人員為主,在該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4、遍布全國的渠道
依託各地方教委及CERNET,《中國教育網路》將建設遍布全國的記者站,伴隨教育網路的建設及拓展,中國教育網路在為讀者服務的同時,也將不斷壯大自己的渠道網路。

重大活動

《中國教育網路》《中國教育網路》

1、2010年《中國教育網路》雜誌重大活動
2010年8月:COST論壇全稱為校園網管理與安全論壇,由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應急回響組(CCERT)和中國教育網路雜誌發起。此次“迎新”系列視頻講座歷時兩個月,為技術人員提供了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台,也為學校即將的迎新工作帶來一些可資借鑑的實踐指南。

2010年9月:由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網路中心主辦,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中國計算機學會網際網路專業委員會協辦,《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的“2010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和套用論壇”9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辦,總結了中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建設與套用,交流了下一代網際網路及其重大套用的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為推動我國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寶貴意見。
2010年11月:11月底到12月初,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的“2010教育雲服務暨優質數字資源整合大會”在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相繼舉行。會議總結了我國教育雲的建設與套用,交流了教育雲的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探討了雲計算在高校的實際用途、其所遇挑戰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為推動我國教育雲服務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寶貴意見。來自全國的700多名專家學者、相關科研領域的專業人士、教育廳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領導、各省市教育城域網相關負責人,以及各學校信息辦、網路中心、圖書館等代表參加了會議。

2、2009年《中國教育網路》雜誌重大活動
2009年5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9教育網路與信息安全大會暨校園網安全主動防禦機制研討會“。此次大會以“主動防禦”為主題,大會將重點突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的校園網路運行監控體系、軟硬體安全產品選型、流量控制、客戶端安全防護的部署和實施。

2009年6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9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和套用論壇“。此次大會以“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和套用”為主題,吸引了來自網際網路業界的專家和學者,以及來自高校的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參與,會議就如何向IPv6遷移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李志民主任為大會做了致辭。CERNET專家委員會主任、CERNET國家網路中心主任吳建平教授做了《下一代網際網路與自主創新》的報告。中國電信集團科技委主任韋樂平就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的考慮做了報告。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主任、CERNET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蓓做了關於《數字生活與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報告。

2009年9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9’教育網路管理與套用大會暨數字校園創新套用研討會”。本次大會以“數字校園創新套用”為主題,探討如何深入和深化數字校園的套用,推動高等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相關學科產學研的結合,促進網上科研協作支撐的環境建設,推進高校遠程教育等話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信息化處處長曾艷、重慶市教委常務副主任牟延林、重慶大學副校長楊丹為本次大會做了致辭。曾艷處長表示,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績。CIO論壇是本屆大會的亮點之一,與會專家認為,高校的CIO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協調能力,同時,他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技術,是一個複合型的人才。

《中國教育網路》《中國教育網路》

2009年11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9(第四屆)教育信息存儲暨數據管理與虛擬化套用研討會”。本次大會將圍繞“數據管理與虛擬化套用”主題,探討教育領域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存儲新技術發展和趨勢、新技術環境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與發展等話題。大會將通過專家報告、案例介紹、經驗交流、自由討論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中國教育領域信息存儲可持續發展之路。

3、2008年《中國教育網路》雜誌重大活動
2008年4月,《中國教育網路》承辦“2008教育網路管理與套用大會暨新一代數字校園建設經驗交流會”。此次大會以“如何構建新一代數位化校園”為主題,來自全國部分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信息辦、網路信息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部門的500多名信息化建設一線參與人員出席了大會。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CERNET管委會副主任李志民博士、北京大學計算中心副主任種連榮教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潘克明副會長到會並致辭。此外IBM與EMC代表參會企業為大會致辭。

2008年9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8教育網路與信息安全大會暨校園網安全聯動機制研討會”此次大會以“協作共享 安全共贏”為主題,大會將重點突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安全聯動機制以及校園網安全聯動環境的規劃、部署和實施。會議通過專家報告、高峰論壇、自由提問等形式,從安全管理到技術手段,由點及面,幫助教育用戶建立多重保護的校園網路,達到降低教育網路運行的安全壓力和風險管理,減少網路內部和外部套用層的入侵和攻擊,提高網路整體運維效率。

2008年12月,《中國教育網路》雜誌承辦“2008教育信息存儲與套用大會”。此次大會圍繞“高效構建數字資源和數據中心”為主題,從校園數據中心設計、存儲虛擬化、綠色環保、數據保護、備份與歸檔、設備管理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大會通過專家報告、案例介紹、經驗交流、自由討論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了2009年中國高校數據中心可持續發展之路。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電視戲曲》
《中國西洋棋》
《中國朝鮮族教育》
《中國圖書館學會工作通訊》
《中國朝鮮語文》
《中國健身術》
《中國標準服務網網刊》
《中國體育雜誌》
《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百老匯》
《中國圖書在版編目快報》
《中國傳媒科技》
《中國集郵》
《中國連環畫》
《中國鐵路文學》
《中國電子出版》
《中國考試》
《中國電大教育》
《中國教工》
《中國出版》
《中國電影市場》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中國報刊月報》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前沿》
《中國教師》
《中國體育教練員》
《中國記者》
《中國環境管理》
《中國數學教育》
《中國書法》
《中國廣播影視》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中國攝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
《中國廣播》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中國典籍與文化》
《中國培訓》
《中國版畫》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翻譯》
《中國民族教育》
《中北大學學報》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
《中國漫畫》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俄語教學》
《中國出版年鑑》
《中國成人教育》
《中國博物館》
《中國標準化》
《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圖書評論》
《中國電視》
《中國圖片》
《中國體育年鑑》
《中國體育科技》
《中國體育》
《中國特殊教育》
《中國收藏》
《中國標準導報》
《中國電化教育》
《中國少年兒童》
《中國輕工教育》
《中國檔案》
《中國農業教育》
《中國名城》
《中國美術教育》
《中國科技教育》
《中國科技獎勵》
《中國科技翻譯》
《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
《中國教育學刊》
《中國大學教學》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報業》
《中國發明與專利》
《中國釣魚》
《中國外語》
《中國傳媒報告》
《中國攝影家》
《中國少年文摘》
《中國排球》
《中國高教研究》
《中國鋼筆書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
《中國電力教育》
《中國編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