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畫》

《中國版畫》

《中國版畫》是目前中國唯一的一本版畫刊物,由中國版畫家協會版畫藝委會、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安徽美術出版社三家聯合主辦。為一年兩期、叢刊。本刊面向版畫工作者、藝術院校師生及廣大美術愛好者,旨在及時反映我國版畫的創作狀況;研討中國版畫家所關注的問題,提高中國版畫的學術品位;介紹國際最新版畫動向、作品,開啟比較、借鑑、學習的視窗。

基本信息

發展

《中國版畫》分為三個階段:《中國版畫》的前身是《版畫世界》1983年創刊,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主編是李平凡。這一時期的《版畫世界》成為一個瞭望世界版畫的視窗,大量介紹日本和歐美地區的版畫,促進中外、特別是中日版畫的交流。這個時期中國版畫的創作表現為它的印製越來越精良,越來越符合國際版畫的規範,《版畫世界》對外國版畫的介紹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個貢獻,推動業餘版畫群體的發展。《版畫世界》大量地發表一些業餘群體的版畫作品,包括少兒版畫,而且以《版畫世界》的名義設立獎項,給他們發獎。齊鳳閣認為,80年代應該說是中國版畫的第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30-40年代,第二個高峰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三個高峰期是80年代。這個時期版畫群體風起雲湧、展覽不斷,這和《版畫世界》的推動有關。
第二階段從1993年開始,《版畫世界》改名為《中國版畫》,仍然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主編是劉玉山。我在發刊的時候寫道:《版畫世界》改名為《中國版畫》,改刊後將突出宣傳中國版畫家的創作,要成為一個專業性更強、層次更高、更具有中國民族性的刊物。辦刊宗旨有所調整,不是以介紹外國版畫為主,而是介紹中國版畫家的優秀成果。《中國版畫》在北京辦了7年(1993—19999),對中國版畫創作的提升起了積極的作用。至90年代,版畫的高峰期開始回落,一些版畫群體停止了活動,以專業版畫家為主體開始反思,注重個性的追求,這個時候《中國版畫》的辦刊宗旨適時進行了調整。
2000年至今,《中國版畫》再一次改版,由北京移至深圳,開本由原來的12開改為國際標準的16開,主辦單位主要是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這一階段他們在欄目和辦刊宗旨上進行了調整,定位在學術性、高品位,主要面向院校、面向中青年。因為這個時候的版畫格局發生了變化,學院版畫走向前沿,體現一種先鋒的品質和趨前的狀態,中國版畫面向學院也是一種適時的調整。為了深化對版畫史論的研究和現狀的思考,提供學術爭鳴的園地,他們開闢了版畫論壇欄目。這一時期的《中國版畫》是新世紀全國唯一的一本版畫刊物了,它成為新世紀版畫創作成果的主要載體、版畫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成為版畫界理論爭鳴和思想碰撞的一個主要平台。
《中國版畫》需要在記錄歷史和理論探索方面主動地承擔起責任,這是新世紀《中國版畫》的學術自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針對不同階段版畫出現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在刊物上組織問題的討論。比如說當時針對版畫技藝精良後出現的工藝化、技術化傾向,開展了關於版畫技術崇拜的討論;針對一個時期版畫缺少文化關懷的問題,開展關於版畫當代性的討論,呼喚版畫的文化品格;還有針對長期存在的固守版畫邊界的問題,開展了關於版畫邊界和延伸的討論等等。在討論中不僅有版畫家的參與,還邀請了一些著名的理論家撰寫文章。這些有針對性的討論對版畫創作起到了引領性的作用,也使版畫的爭鳴趨於專業化和學術化。第二,通過《中國版畫》這一平台策劃舉辦了一些學術性的展覽、論壇和研討會,在刊物上發表論壇的理論和成果,對中國版畫藝術的轉型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幾年以編輯部的名義舉辦過兩次“中國當代青年版畫家提名展”,第一次在北京,第二次在深圳;另外還主辦了“中國當代學院版畫展和學院版畫家論壇”,2006年舉辦一次,今年12月份舉辦第二次。學院版畫到21世紀已經具有了相對鮮明的品質,作為一種獨立的現象進行研究成為可能。
另外,《中國版畫》還注重版畫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成果推廣。每一期都有關於版畫教育和教學的文章,組織過對版畫研究生教育現狀的調查,發表了調查報告和研究性論文;對於版畫的本科教育,每一期都選一個院校,對畢業創作、畢業教學進行分析、總結。作為版畫刊物,《中國版畫》主要還是以發表版畫作品為主,近些年所有重要的版畫展覽都在《中國版畫》這本刊物上得以記錄和儲存,包括兩年一屆的全國版畫展,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版畫展,每年一屆的全國教學年會展,還有中國舉辦的幾次國際版畫展等,都在《中國版畫》上進行了推介。
版畫是一個小的畫種,同時我們是業餘辦刊,不是專業的編輯,所以《中國版畫》雜誌現在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希望各位理論家關心版畫、支持《中國版畫》雜誌。

沿革

《中國版畫》的前身
“版畫期刊一覽”補余在第六期的《舊書信息報》上,刊登了一篇羅定金先生的《版畫期刊一覽》一文。文章對我國近現代的版畫期刊作了較全面的介紹,但經本人仔細對照,覺得其中還有一些疏漏之處,特作兩點補充。
其一:中國最早的近代版畫期刊,應該是1934年初廣州《市民日報》上的“木刻周刊”,由李樺先生主編,而期數不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現代版畫研究會出版的會刊《現代版畫》,則創刊於1934年12月,是用原板上機印出來的,發行500冊。第二集出版於1935年2月,此時已改為手印的定期刊物,每半月出版一期,每期手印50冊(後來有幾期發行到100冊),直至1936年5月,共出版18期。由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出版的《木刻界》,創刊於1936年4月,每期發行500冊,於同年7月被封,僅出版4期。
以上的內容是著名藝術家李樺先生在回憶文章中談到的。因為在當時,他不但是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美術教師,而且還是“現代版畫研究會”的發起人,當時的情形都是他親身經歷,對於其中一些數據,還與《木刻界》第四期中的“現代版畫會大事記”進行了印證,因此其材料的真實性是可靠的。
其二:在羅先生《版畫期刊一覽》一文中,沒有提到解放初期出版的《版畫》期刊。因筆者恰巧收藏有《版畫》雜誌23期。現將有關情況作以介紹。《版畫》是一份雙月刊,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主編:李樺、力群、野夫、賴少其、揚可揚。它創刊於1956年10月,“創刊號”初版一印6000冊、二印2000冊,直至1960年的第24期開始,改為季刊。從該社1980年出版《版畫藝術》來分析,《版畫》期刊很可能是在文革中停刊的,文革結束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恢復版畫期刊時卻另起了爐灶,改名為《版畫藝術》。
文革前的《版畫》,以介紹我國當前優秀版畫作品和古代的、民間的、國外的優秀版畫作品為主,還開設有作品評論、創作經驗、版畫史料、版畫動態、編後記等欄目。由於刊物緊扣著時代脈搏,又圖文並茂,形式活潑,所以深受民眾喜愛,發行量也從每期的6000冊開始,竟上升到了11000冊之多。另外在《版畫》中,還不時地推出了重磅型的《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特輯》、《第二屆全國版畫展特輯》、《建軍30周年軍史版畫特輯》;在1957年的第七期、第八期中,還留下了“反右”鬥爭的歷史記錄;這些都具有史料性,值得我們珍藏.最新一期《中國版畫》雜誌是35期,已於2010年8月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電視戲曲》
《中國西洋棋》
《中國朝鮮族教育》
《中國圖書館學會工作通訊》
《中國朝鮮語文》
《中國健身術》
《中國標準服務網網刊》
《中國體育雜誌》
《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百老匯》
《中國圖書在版編目快報》
《中國傳媒科技》
《中國集郵》
《中國連環畫》
《中國鐵路文學》
《中國電子出版》
《中國考試》
《中國電大教育》
《中國教工》
《中國出版》
《中國電影市場》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中國報刊月報》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前沿》
《中國教師》
《中國體育教練員》
《中國記者》
《中國環境管理》
《中國數學教育》
《中國書法》
《中國廣播影視》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中國攝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
《中國廣播》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中國典籍與文化》
《中國培訓》
《中國版畫》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翻譯》
《中國民族教育》
《中北大學學報》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
《中國漫畫》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俄語教學》
《中國出版年鑑》
《中國成人教育》
《中國博物館》
《中國標準化》
《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圖書評論》
《中國電視》
《中國圖片》
《中國體育年鑑》
《中國體育科技》
《中國體育》
《中國特殊教育》
《中國收藏》
《中國標準導報》
《中國電化教育》
《中國少年兒童》
《中國輕工教育》
《中國檔案》
《中國農業教育》
《中國名城》
《中國美術教育》
《中國科技教育》
《中國科技獎勵》
《中國科技翻譯》
《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
《中國教育學刊》
《中國大學教學》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報業》
《中國發明與專利》
《中國釣魚》
《中國外語》
《中國傳媒報告》
《中國攝影家》
《中國少年文摘》
《中國排球》
《中國高教研究》
《中國鋼筆書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
《中國電力教育》
《中國編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