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是教育部所屬的全國惟一的高等教育指導性、綜合性期刊,是教育部及各業務司與高等學校溝通的重要紐帶和橋樑,其前身是創刊於1965年、復刊於1982年的《高教戰線》,1986年正式更名為《中國高等教育》,陳雲同志題寫了刊名。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是教育部所屬的全國惟一的高等教育指導性、綜合性期刊,是教育部及各業務司與高等學校溝通的重要紐帶和橋樑,其前身是創於1965年、復刊於1982年的《高教戰線》,1986年正式更名為《中國高等教育》,陳雲同志題寫了刊名。 

《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

概況

《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時俱進,在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央和教育部有關方針政策及工作部署的同時,力求深度報導各地、各高校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反映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成為全口徑了解各個時期高教工作方針政策、理性探索及新思維、新經驗的重要視窗。

自覺提高全面素質

當現在的大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世界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早晨。面對瞬息萬變、充滿挑戰的新世紀,大學生們應及早做好思想準備,不能把邁出校門作為學習的終止,而是新的、更廣泛的學習的起點,要自覺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對有志於從事新聞工作的大學生,要像江澤民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打好”五個功底”。

成才先成人,提高全面素質,首先還是要重視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樹立為社會為事業獻身的責任感。既要胸懷遠大理想,眼觀大局,研究大事,又不能好高騖遠,要勤于思考,勤於實踐,扎紮實實從具體工作做起,打牢事業的根基,才能在新世紀做“大事”。

龔克談高教改革

龔克校長在《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第6期)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適應時代要求認清改革方向》文章,專門談了大學改革。他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要實現三個轉變,即:由“知識為本”轉向“素質為本”,由“學科為本”轉向以“人才為本”,由“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

在文章中,龔克校長認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不斷發展起來的,與工業化時代對於人才的需求相適應的,又為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現代教育可以說是現代工業社會的某種“映射”。它不僅“映射”了工業化的優點及其對於過去時代的進步,而且也“映射”了工業化的缺點和它的時代局限性。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學科”或“專業”體系,這個體系可以說是工業分工體系的“教育版”。

這個體系是適應工業化發展和分工的細化(伴隨著科學研究和人類認識的深化)而不斷發展成型的,其“成型”也是與產業(行業)的成型相對應的。20世紀末,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正在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時代。有人稱之為後工業化時代。黨中央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實際國情,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的任務。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模式、內容、方法、評價的改革,關鍵在於主動地適應這些“不同”即新特點。比如:信息技術不僅產生了電子信息和通信產業,而且滲透到整個工業之中;新興的學科大量湧現,特別是大量“交叉型”的學科,比如生物信息學、環境信息學等,使得原有的學科界限變得模糊了,甚至專業門類(如農與工、工與商、工與文等)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了;而且,這個時代,更加關注“持續”發展、更加關注“人的發展”。

龔克校長指出:要適應這樣的發展,高等教育應該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大學,必須適應時代的新要求,更新觀念,深化改革,由“學科為本”轉向以“人才為本”。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不應按照學科發展的需求去育人,而是按照育人的需求去調整學科,對育人的關注應高於對學科的關注。我國社會正處於重大的轉型期,大學必須按照這些要求來調整專業結構,培養能推動和適應社會和產業轉型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要根據人才成長規律來設定各類教學環節、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安排各類教學內容,為學生留出充分的個性發展空間,比如,在專業選擇上,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在學習方法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在考核評價上,為學生髮展自身優勢提供更多的寬容性。

二是由“知識為本”轉向“素質為本”。目前,“知識為本”突出地表現在課程內容和考核上,“知識”教學幾乎占據了所有的時間,考核因而就成為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考核。真正做出成績的各類人才,往往不是在學校成績排名最前的學生,影響他們今後不斷學習新知識、作出新業績並適應社會變化的,是他們的基本知識、學習能力、勤奮與毅力、團結協作精神等等,特別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講素質,要以德為先,“德”為“才”之帥。與之相關的重要因素是學風,“實事求是”的學風是做任何事情不能缺少的,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能力是素質中的重要因素,特別要強調的是實踐能力,因為實踐出真知,創新歸根結底是靠實踐。此外,學習能力、交流能力都很重要。這些不能由“知識”體系來包括,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建立“素質教育”新體系。

三是從“以教為本”轉變為“以學為本”。這是教育模式的轉變。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是以教為主的。可是,學生長遠的發展,不能靠教而要靠學。大學生是成年人,大學階段是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應是他們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的階段。

現在影響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其原因很多,但與學生長期置於被動地位不無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之“教”的意義在於輔導學生更好的去“學”,即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有些教改效果往往不理想,恐怕也與學生這個主體作用未發揮有關。所以,必須實行從“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的轉變。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電視戲曲》
《中國西洋棋》
《中國朝鮮族教育》
《中國圖書館學會工作通訊》
《中國朝鮮語文》
《中國健身術》
《中國標準服務網網刊》
《中國體育雜誌》
《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百老匯》
《中國圖書在版編目快報》
《中國傳媒科技》
《中國集郵》
《中國連環畫》
《中國鐵路文學》
《中國電子出版》
《中國考試》
《中國電大教育》
《中國教工》
《中國出版》
《中國電影市場》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中國報刊月報》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中國教育網路》
《中國教育前沿》
《中國教師》
《中國體育教練員》
《中國記者》
《中國環境管理》
《中國數學教育》
《中國書法》
《中國廣播影視》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中國攝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
《中國廣播》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中國典籍與文化》
《中國培訓》
《中國版畫》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翻譯》
《中國民族教育》
《中北大學學報》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
《中國漫畫》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俄語教學》
《中國出版年鑑》
《中國成人教育》
《中國博物館》
《中國標準化》
《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圖書評論》
《中國電視》
《中國圖片》
《中國體育年鑑》
《中國體育科技》
《中國體育》
《中國特殊教育》
《中國收藏》
《中國標準導報》
《中國電化教育》
《中國少年兒童》
《中國輕工教育》
《中國檔案》
《中國農業教育》
《中國名城》
《中國美術教育》
《中國科技教育》
《中國科技獎勵》
《中國科技翻譯》
《中國科技產業》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
《中國教育學刊》
《中國大學教學》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報業》
《中國發明與專利》
《中國釣魚》
《中國外語》
《中國傳媒報告》
《中國攝影家》
《中國少年文摘》
《中國排球》
《中國高教研究》
《中國鋼筆書法》
《中國圖書館學報》
《中國電力教育》
《中國編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