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thegreat

信息

中文名阿爾弗雷德大帝
外文名alfrēd,Alfred
別名阿佛列大帝
國籍英國
出生地Wanating村莊
出生日期849年
逝世日期899年10月26日
職業英格蘭國王
主要成就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入侵
代表作品《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簡介

AlfredtheGreat即阿爾弗雷德大帝。
AlfredtheGreat(古英語:Ælfrēd,Ælfrǣd)中文譯名:艾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等,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韋塞克斯(Wessex)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Æ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譯作阿佛列、艾爾弗雷德等,是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他也是英國歷史上真正第一位稱呼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的君主。由於其英勇的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民族的入侵,被後世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同時也是英格蘭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Great)名號的君主。
他的生活細節被10世紀的威爾斯學者和主教亞瑟記錄下來。他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鼓勵教育,翻譯大批古典名著,並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完善他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軍隊結構。他被一些天主教徒視為聖徒,但從未得到官方認可。英國聖公會尊稱他為天主教英雄,並在他的忌日10月26日設立節日紀念他。他通常被描繪在英國教堂的彩色玻璃上。

童年

阿爾弗雷德出生在伯克郡一個叫Wanating的村莊,也就是現在位於牛津郡的萬蒂奇。他是韋塞克斯王國埃塞爾沃夫國王(Æthelwulf,KingofWessex)與第一任妻子奧斯博嘉(Osburga)所生的幼子。868年,阿爾弗雷德娶了ÆthelredMucil的女兒Ealhswith為妻。
在阿爾弗雷德5歲那年,他被送往羅馬,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羅馬教皇利奧四世為他進行了堅振禮的儀式,並授予他羅馬執政官的資格。維多利亞時代的學者們認為此舉在於承認了阿爾弗雷德作為韋塞克斯王國繼承人的身份。然而,由於阿爾弗雷德尚有三位兄長在世,所以是否真的能夠繼承王位還是一個未知數。公元854年-855年,阿爾弗雷德又在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的宮廷里呆了一年,然後返回羅馬,並於856年陪同他在羅馬朝聖的父親埃塞爾沃夫一起返回了英格蘭。
同年,埃塞爾沃夫的次子埃塞爾巴德預謀篡位,韋塞克斯籠罩在內戰的陰影之中,最終國內的貴族都不支持戰爭,並在貴族都參與的會議中達成以下協定:由埃塞爾沃夫統治東部,主要包括新占領的土地;由埃塞爾巴德統治西部,也就是原來韋塞克斯王國的領土。埃塞爾沃夫國王於858年去世,韋塞克斯再度成為統一王國,並由阿爾弗雷德的三位兄長依次繼承。
傳說阿爾弗雷德一生都有健康問題的困擾,年輕時甚至到愛爾蘭去尋求治療。溫切斯特和萬蒂奇的阿爾弗雷德雕像把他描繪成一個強壯的武士形象,但事實可能並非這樣,儘管如此,沒有人懷疑過阿爾弗雷德所擁有的勇氣和智慧。
亞瑟主教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母親和孩子們坐在一起,給他們讀一本撒克遜詩集。那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這本書上的文字能夠發光,非常奢華。孩子們十分喜歡它,母親說:“你們四個王子誰先學會閱讀,我就把這本書送給他。”阿爾弗雷德當天就找到一位老師,開始刻苦學習,很快就贏得了那本書並終生以此為榮。

在位事跡

他把一天的時間分作幾段,每一段時間集中做一件事,為精確地劃分時間,他做了一批大小相同的蠟燭,在固定的地方刻上凹槽,讓它們時刻燃燒。因此,蠟燭燃盡時,他就把一天分成了幾個凹槽來表示,這和我們今天用時鐘計時幾乎一樣精確。但蠟燭剛做出來時,他發現從門窗和牆縫中吹進來的風或擾動的氣流,使燭火閃爍不定,不能均衡地燃燒。為此,國王把蠟燭放進木製或羊角容器中,就這樣,英格蘭第一次做出了燈籠。
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英格蘭在軍事、外交、科學、文學、宗教等方面都有所發展。阿爾弗雷德襟懷寬廣,愛好廣泛,不論商業貿易、天文地理、風土人情,他對什麼都充滿熱情。
繼任之前
英格蘭形勢,865年
在阿爾弗雷德兩位長兄埃塞爾巴德(ÆthelbaldofWessex)和埃塞爾伯特(ÆthelberhtofWessex)的短暫統治中,他並未被提及。他的政治生涯開始於在866年即位的三哥埃塞爾烈德(ÆthelredofWessex)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做為皇位繼承人的他全力輔佐哥哥,阿瑟主教稱他為“王國的二把手”。很多史學家認為這種關係是由阿爾弗雷德的父親或是韋塞克斯賢人會議的整體決定,以防止埃塞爾烈德國王喪生後,王國不至於陷入由於繼承權問題導致的紛爭局面。
868年,阿爾弗雷德協助埃塞爾烈德國王在鄰國麥西亞(Mercia)並肩作戰,他們希望將丹麥人的入侵阻止在這裡,但最終失敗。此後兩年內,丹麥軍隊沒有進一步對韋塞克斯採取軍事行動,阿爾弗雷德是否為此賄賂過丹麥人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時期內,以韋塞克斯為中心的盎格魯撒克遜社會得到了難能可貴的兩年和平時間。但好景不長,870年丹麥國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軍沿著麥西亞和韋塞克斯邊境進入韋塞克斯,先頭部隊於當年12月3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爾菲爾德與韋塞克斯守軍發生衝突。871年1月5日,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率領一支大軍來到雷丁,雙方發生激戰,死傷無數,但韋塞克斯軍隊最終戰敗。
871年1月9日,埃塞爾烈德重新整編了軍隊,在阿什當繼續與丹麥人開戰。他與阿爾弗雷德兵分兩路,一路對應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領的國王軍團,一路對應諸多丹麥伯爵組成的伯爵軍團,戰鬥從白天一直持續到深夜,這一次韋塞克斯取得大勝,巴格塞吉和他的五個伯爵被殺死,丹麥人暫時從戰場上撤離了。這是一場阿爾弗雷德終生引以為榮的輝煌勝利。
但丹麥人捲土重來的勢頭之快遠遠超過埃塞爾烈德的想像。兩星期後,重整隊伍的哈夫丹和韋塞克斯軍隊在貝辛開戰,韋塞克斯軍隊激戰之下失利。871年4月22日,雙方又在梅雷頓交戰,此役丹麥方由“無骨人”伊瓦爾率領,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再次分兩組和丹麥人作戰,雖然英格蘭人作戰英勇,但最終丹麥人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而埃塞爾烈德也在此役中受了槍傷,並最終不治身亡。
整個871年被稱為“阿爾弗雷德戰爭年(Alfred'syearofbattles)”,韋塞克斯人在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的共同領導下與丹麥人發生了九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五次被著於《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其餘四次沒有留下相應的文字記載。
保家衛國
871年8月,阿爾弗雷德成功繼任韋塞克斯國王。儘管他的兄長留下了兩名幼子,但根據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及丹麥人大軍壓境的形勢,使阿爾弗雷德順利繼承王位,同時也背負起了防禦丹麥人的重任。
當阿爾弗雷德忙於葬禮的時候,丹麥人發動了對英格蘭的戰爭並取得勝利,並在很快發動的第二次有阿爾弗雷德參與的位於威爾頓(Wilton)的戰役中再次取勝。在威爾頓戰役之後,阿爾弗雷德徹底喪失了將丹麥人驅逐出英格蘭的希望,只能祈求與他們“和平共處”,沒有人知道這所謂的和平要付出什麼代價。亞瑟主教聲稱,異教徒們答應了退出占領區,並在871年的秋天從雷丁撤退,到麥西亞所屬的倫敦過冬。
儘管主教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都沒有提及,但考古的發現證明,阿爾弗雷德很可能向丹麥人支付了一筆金錢讓其撤退,如同麥西亞人在來年的做法一樣。此後五年里,丹麥人占領了韋塞克斯王國之外的大部分英格蘭土地。但是,在876年之後,丹麥人的新首領古斯倫帶領他們繞過了英軍的防守占領了英格蘭南部多塞特郡的維爾漢姆。儘管阿爾弗雷德封鎖了古斯倫和他的軍隊,但依然無法奪回維爾漢姆。僵持之下,雙方同意和解。和解內容包括了交換人質和對對丹麥人的托爾神(Thor)的靈戒(holyring)發誓停止戰爭。但是,丹麥人馬上又違背了承諾,在殺掉了所有的人質之後,連夜轉移到了德文郡的埃克塞特。在那裡,阿爾弗雷德再次對丹麥人進行了封鎖,由於給養船隻被暴風雨摧毀,丹麥人不得不投降。他們從麥西亞撤退,但在878年的1月,他們又再一次突襲了位於切本哈姆(Chippenham)的城堡,而過完聖誕的阿爾弗雷德正在此地逗留。丹麥人殺了大部分的人,阿爾弗雷德帶著一小隊人馬經過樹林和沼澤逃難。在復活節以後,他在薩默賽特郡的沼澤近NorthPetherton的小島阿塞爾內(Athelney)上建立了堡壘並從中與敵軍持續抗爭。通過與薩默賽特郡、威爾特郡、漢普郡的本地軍事力量結盟,阿爾弗雷德能夠從他的堡壘中做出有效的防禦行動。

落魄

一個源自12世紀的著名傳說,阿爾弗雷德戰敗並藏身在薩默賽特郡沼澤中,一個放牛人收留了他。一天,放牛者的妻子把阿爾弗雷德一個人扔在家裡,讓他照看爐上烘烤的餅。他收拾著弓箭,憧憬著有那么一天來教訓可惡的丹麥人,同時為他的臣民被丹麥人到處追逐而擔心,他高貴的心思根本沒放在餅上,結果把餅烤糊了。“天哪!”放牛者的妻子回來後嚷道,狠狠地訓了他一頓,壓根兒沒想到他竟是國王。“眼看烤熟的餅都看不住,真是條笨狗!”
870年是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的低谷期,幾乎所有的英格蘭王國均陷入丹麥人手,只有韋塞克斯依然在堅持抵抗。

晚年

晚年的他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病,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病,他的脾氣變得暴躁,身體常常疼痛,無藥可施。這個勇敢善良的人忍受著疾病,就像忍受一生中遭遇的其他困苦一樣,直到五十三歲,即統治英格蘭三十年後,他去世了。他死於公元901年,具體日期不為人知,死因至今成謎。死後他被暫時埋在溫切斯特(Winchester)的奧爾特敏斯特教堂(OldMinster)。不久遷入專門為他建造的NewMinster。1110年,他與他的後代被嵌入海德大修道院(HydeAbbey)。亨利八世統治期間,1539,HydeAbbey被拆毀但墳墓並未損壞。1539年,他的墳墓被重新發現,因為在土地之上規劃建造監獄,他的棺木與屍骨遭到毀滅性破壞,至今一無所留。

評價

阿爾弗雷德大帝如同亞瑟王一般領導英格蘭人抗擊侵略者,但他遠要比亞瑟王更加偉大,他不僅遏制了維京人的入侵,並且在政治上、文化上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一生為英格蘭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他頒布了《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將歷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彙編,其後來成為英國習慣法的基礎。第二,他獎勵學術,創立貴族子弟學校,組織編纂並親自參與翻譯拉丁文名著,從而為英語和英國本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三,他廢除義務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賜的辦法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後來封建騎士的雛形。當然,阿爾弗雷德大帝最主要和最膾炙人口的還是他抗擊丹麥人的軍功。
其後,阿爾弗雷德的繼承人愛德華一世(899~924)於918年將丹麥人徹底趕出英格蘭。自阿爾弗雷德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維京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他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主之一,被後世尊稱為“英國國父”。
英國著名作家查理·狄更斯曾這樣評價阿爾弗雷德“我回想起這位高貴的國王的時候,不由心生敬意,因為在他一個人身上竟體現了撒克遜人的全部美德。厄運不能使他屈服,富貴不能改其品行,什麼也無法動搖他的意志,勝不驕,敗不餒,熱愛正義、自由、真理和知識,熱心教導他的人民,他為保護美麗的古撒克遜語所作的努力也許超出我們的想像。沒有他,我在寫本書時所用的英語也許只能表達出一半的意思來。在我們制定英格蘭一些最好的法律時,他的精神仍能給我們以靈感。那么讓我們祈禱吧,讓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的心靈,至少當有人仍處在矇昧無知中時,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會盡全力讓他們得到教育;告訴那些統治者,教育人民是他們的職責,而他們卻沒有擔負起這個責任來,自從公元901年以來,他們幾乎沒做出什麼貢獻,比起偉大的艾爾弗雷德國王,他們應該自愧弗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