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sf

三國演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述《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

三國演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

《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

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說簡介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羅貫中的生卒年大約在1310年至1385年之間。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封建時代人民擁明君、反暴君的共同願望。

《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定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三國演義》的結構以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鬥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三國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種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複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緻、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遊說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一一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國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於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詳,而對於敗方曹軍只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細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三國演義》往往將人物置於激烈的矛盾衝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乾的自作聰明而上當。

在描寫人物時,《三國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餘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有些人認為,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是親劉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51年,以後的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場了。

《三國演義》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曾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鑑,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

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

另外,書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也被傳為千古佳話。

煮酒論英雄自《三國演義》傳了出國外後,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十次,如橫山光輝的作品“橫山光輝三國志”,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遊戲和電玩遊戲,比較著名的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但“實”的部分連五成也沒有。演義里移花接木者甚多。並且最精彩的部分俱是虛構。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皆為虛構,以突出人物特徵。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逃歸鄉里。
·陳宮捉放曹:陳宮在191年 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三路地方軍,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為當時他們分別依附於袁術和張邈之下。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公孫瓚當時正要對付烏桓。
·關羽溫酒斬華雄:實是華雄死於孫堅亂軍之中 。
·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而劉備只為小吏,雖有參戰,但沒有大功績。
·連環計:正史尚未記戴貂蟬之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設計,王允只是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
·孫堅之死:不是在攻城時死去,是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關羽與女色:關羽曾求曹操賜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慾。
·劉皇叔劉備:加強表達劉備是“捍衛漢室”和曹操是“國賊”的假象,“皇叔”之稱不能證明。
·徐州誅車冑:劉備所為。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投降,非有“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後來曹操送此馬給關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