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紋豹蛛

T紋豹蛛

雌蛛體長6.7mm,雄蛛體長4-6mm,地理分布於陝西、河北、北京、遼寧、吉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T紋豹蛛
拉丁學名:PardosaT-insignita(Boes.etStr.)
綱:蛛形綱
T紋豹蛛T紋豹蛛

目:蛛形目
科:狼蛛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葉蟬、小地老虎、小造橋蟲、棉鈴蟲、粘蟲
寄主危害作物:小麥、棉花、玉米、高梁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6.7mm,雄蛛體長4-6mm,淡黃褐色。背甲中央有黃褐色近“T”字形紋;頸溝、放射溝及頭部黑褐色;8眼,4-2-2排列,前眼列的寬度比第2列眼短,第2眼列大於第3眼列,眼區黑色;胸甲淡黃色,正中線不見。步足黃褐色,列刺有深褐色環紋,第4對步足最長:雄蛛第1對步足脛節無直立剛毛,後跗節有宜立剛毛。腹部背面淡黃色,有心臟斑。卵囊灰白色,圓形,略扁。

生物學特性

為地面遊獵型蜘蛛,主要生活於旱地,如麥、棉、玉米、高梁、穀子等作物田,捕食蚜蟲、葉蟬、紅蜘蛛及粘蟲、小地老虎等夜蛾類卵和幼蟲、麥葉蜂幼蟲。幼蛛孵化後,群集雌蛛腹部背面,由雌蛛撫養一段時間後,才分散覓食。土壤有機質多,疏鬆的田發生量多。

地理分布

陝西、河北、北京、遼寧、吉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

相關文獻

[1]王福蓮,張帆,謝廣林,.三突花蛛和T紋豹蛛對豇豆莢螟幼蟲的捕食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6,(2).
[2]舒迎花,劉志輝,張古忍.擬環紋豹蛛對白背飛虱的嗅覺反應[J].蛛形學報,2005,(2).
[3]喻國輝,陳文華,陳建.不同冬季氣候條件下的麥田蜘蛛群落結構和優勢種繁殖情況[J].蛛形學報,2005,(1).
[4]趙偉春,程家安,張文俊.套用單克隆抗體評價擬環紋豹蛛對褐飛虱的控制作用[J].生態學報,2005,(1).
[5]王智.稻田蜘蛛的保護與利用[J].現代化農業,2003,(1).
[6]古德祥,張文慶,張古忍.閩粵瓊稻田蜘蛛的優勢度分析[J].蛛形學報,2002,(1).
[7]劉向東,張孝羲.稻田蜘蛛的混合種群對褐飛虱的捕食功能作用[J].中國生物防治,2002,(1).
[8]趙偉春,程家安,陳正賢.褐飛虱抗原檢測最佳ELISA條件的建立[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6).
[9]秦厚國,葉正襄,丁建,黃水金,羅任華.兩種蜘蛛對斜紋夜蛾的捕食作用及模擬模型的研究[J].棉花學報,2002,(2).
[10]李劍泉,趙志模,侯建筠.稻田蜘蛛研究進展[J].蛛形學報,2001,(2).
[11]陳玉俊,張古忍,陳東,古德祥.海南稻田蜘蛛群落的結構和動態[J].蛛形學報,2000,(1).
[12]李劍泉,趙志模,侯建筠.植保領域的蜘蛛研究進展[J].植物醫生,2000,(6).
[13]張古忍,張文慶,古德祥.稻田主要節肢類捕食者群落的結構和動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5,(2).
[14]張文慶,張古忍,古德祥.稻飛虱及其節肢類捕食者的生態位關係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5,(2).
[15]張文慶,古德祥,蒲蟄龍.三化螟種群系統的最優管理決策[J].昆蟲學報,1995,(3).
[16]董應才,汪世澤,竺錫武.棉田蜘蛛群落結構及優勢種分析[J].蛛形學報,1994,(2).
[17]張永強.農田狼蛛亞群落結構的研究[J].動物學報,1993,(2).
[18]張文慶,古德祥,湯鑒球.自然條件下擬環紋豹蛛對三化螟成蟲捕食作用的評價[J].昆蟲天敵,1991,(1).
[19]董應才,汪世澤.丁紋豹蛛在棉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J].中國棉花,1991,(1).
[20]郭文鶯,羅曼弟,李敬紅.3種豹蛛染色體的觀察[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3).
[21]李代芹,陳建,趙敬釗.確定棉蚜捕食性蜘蛛種類的血清學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生態學雜誌,1989,(6).
[22]張永強.農田蜘蛛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研究[J].生態學報,1989,(2).
[23]趙敬釗,袁愛榮,余克慶.溫度對擬環紋豹蛛發育和繁殖力的影響[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1).
[24]陸自強,陳麗芳.揚州地區小菜蛾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6,(2).
[25]夏槃,紀淑仁,朱傳典,於春林.吉林地區大豆田蜘蛛考察[J].吉林農業科學,1980,(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