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空空飛彈

AA-2空空飛彈

該飛彈是前蘇聯最早批量生產的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代號K-13,是根據美國“響尾蛇”AIM-9B飛彈研製而成,1961年開始服役,並曾出口30多個國家。這種飛彈在越南戰場上和中東戰爭中都曾廣泛使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該彈是蘇聯在對1959年獲得的美國“響尾蛇”AIM-9B空空飛彈(1958年首次用於空戰)的殘骸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研製並大量裝備戰術空軍殲擊機的第一種紅外型空空飛彈。研製單位是由伊凡·托羅波夫(1961年由安德烈·利亞平)領導的第134試驗設計局,即現在的“三角旗” (Вымпел)機械製造設計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蘇聯軍工設計局體制再次調整時改為現名。

編號命名

該彈第一個型號於1960年投入生產,1961年進入蘇聯前線戰術空軍服役。該飛彈的系統代號和編號分別為К-13(K- 13)和Изд.310(Izd.310),空軍使用代號為Р-3(R-3)。1961年7月9日,攜帶К-13空空飛彈系統的米格-21戰鬥機首次在土希諾空軍機場舉行的航空節飛行表演中露面。隨後,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飛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2“環礁” (Atoll)。

結構性能

AA-2空空飛彈 AA-2空空飛彈

該彈的結構和性能特點與美國的AIM-9B“響尾蛇”空空飛彈相似,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5個艙段組成。第1艙為被動式紅外導引頭艙,內裝反射式光學系統、圓形玻璃片調製盤、硫化鉛目標熱輻射接收器、三自由度陀螺目標位標器等,只能在晝間、晴天和偏離太陽角度大小 20°的條件下工作,位標器最大偏轉角±28°,制導時間21s。第2艙為艙機和能源系統艙,內裝雙控制通道艙機、驅動艙面偏轉和渦輪發電機的燃氣發生器、供給飛彈單相交流電的電磁感應渦輪發電機。第3艙為戰鬥部艙,內裝黑索近、梯恩梯和鋁粉混合炸藥,殼體爆炸形成的破片數量超過1000塊,破片飛散角 10°~16°,有效殺傷半徑9~10m。第4艙為紅外近炸引信艙,內裝敏感目標熱輻射的光電組件、熱敏化學電池和保險執行機構(與觸發引信共用),重量為3kg,只能在距目標距離9m以內、相對速度150~800m/s、交會角0°~30°的條件下工作。觸發引信共有4個由鋼製切刀和繞在切刀上的絕緣導線組成的信觸發器,分別裝在飛彈的4片控制舵面後緣,飛彈命中目標時該導線被切斷,保險執行機構接通引爆電路,電雷管引爆戰鬥部。第5艙為火箭發動機艙,內裝帶八角星形內孔的單根圓柱形藥柱,其端面和外表面有包覆層,重量36kg,燃燒時間超過1.7s,總衝量38kNs。4片穩定彈翼固定在第五艙後部外表面,與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飛彈參數

⒎6km(Р-3С)

7km(Р-13Р)

15km(Р-13М/М1

最小射程 1200m(Р-3С)

1000m(Р-13Р)

300~600m(Р-13М/М1)

最大過載 10~11g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除Р-13Р外的其他К-13型號)

半主動雷達(Р-13Р)

引 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

戰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1.3kg

動力裝置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75kg(Р-3С)

83.5kg(Р-13Р)

90kg(Р-13М/М1)

彈 長 2.837m(Р-3С)

⒊417m(Р-13Р)

⒉876m(Р-13М/М1)

彈 徑 127mm

翼 展 528mm(Р-3С/Р-13Р)

651mm(P-13М/М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