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巔峰紀實攝影作品誕生記

69巔峰紀實攝影作品誕生記

《69巔峰紀實攝影作品誕生記》是2008年4月1日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雨、夏勛南。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我們正處在一個讀圖時代。這是一本教人如何讀圖的書,它讓你讀懂攝影史上那些彪炳千古的影像。

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令人生厭的說教,而是使人於輕鬆愉快的欣賞中了解攝影的歷程;沒有枯燥無味的灌輸,而是使人於不知不覺中敏銳自己的眼力;沒有離圖萬里的闡釋,而是使人的潛移默化中把握成功的奧秘。

——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原《中國攝影》雜誌主編 袁毅平

後影既可以記錄“世界”,也可以創造“世界”,這“世界”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世界”。

本書為你講述這隱藏著的“世界”的故事,幫助你更透徹地了解呈現於你眼前的那記錄和創造的“世界”。

——攝影理論家、編審任一權

回顧100多年的攝影歷史,有些影像雖然已經久遠,但給後人的啟迪是無窮的,甚至一部分今天看來依然處在時尚前沿。作為攝影人,時常回顧這些經典影像非常有益。《影像傳奇》將歷史上的精彩瞬間一個個呈現在我們眼前;同時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描繪出豐富多彩的攝影歷史畫卷。觀賞這些作品,閱讀這些故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歷史、認識攝影,還能使攝影者的審美水平和創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人像攝影》雜誌社社長 冀運表

拍攝照片時,心中有,眼中才會有,解讀照片同樣如此。《影像傳奇》所講述的照片背後的故事,生動、翔實、信息量較大,能幫助你對這些經典作品“一目了然”,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靈感和快樂。

——攝影理論家、教授 丁遵新。

黛安娜•阿巴斯說:“一幅攝影作品是關於一個秘密的另一個秘密”。本書為你揭示了影像背後的“另一個秘密”。

——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李樹峰

閱讀本書,不難看出攝影先驅找尋攝影本體和藝術特性的曲折歷史,對我們如何張揚攝影獨特美學個性頗有啟迪;閱讀本書,不難看出攝影與社會生活的不解之緣,將使我們對如何發揚攝影紀實功能,推動社會前進增添信息;閱讀本書,不難看出科技發展對攝影演進的巨大的影響,對於我們如何採用高新技術促進攝影語言變革、促進攝影美學觀念進步樹立勇氣;閱讀本書,還不難發現攝影家探索個人風格的足跡,對於我們如何協調藝術家主觀意識和時代認同,提供有益參照。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楊恩璞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69幅不可不知的紀實攝影名作,它們猶如一座座高峰,構成了紀實攝影的壯麗篇章。你或許看過它們,然而其創作理念、拍攝經過及相關的軼聞趣事,卻往往不為人們所知。 黛安娜·阿巴斯說得好:“一幅攝影作品是關於—個秘密的另一個秘密”。本書將向你講述那“另一個秘密”,以及隱藏在照片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夏雨,湖北省鹹寧學院中文系畢業,畢光攝影藝術學院攝影經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自2000年在香港《中國旅遊》發表攝影專題《闖王長眠地九宮山》以來,先後發表《“另類”的對比》、《由單一走向多義》、《斑斕秋色入境來——溫談秋季景色的拍攝》、《有意味的組合》、《遊走數碼影像間》等攝影理論與評論文章100餘篇,並在《中國攝影報》、《人像攝影》等報刊開辦《中國早期照相業拾零》、《聆聽大師》、《經典回眸》、《過去的影像》、《攝影三十六計》等專欄。此外,世紀線上——中國攝影中心網“夏雨工作室”辟有《攝影名家長廊》。

主要著作:《攝影史話》(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回望大師——世界紀實攝影十傑》(中國工人出版社,2005年)、《回望大師——世界藝術攝影十傑》(中國工人出版社,2005年)。

圖書目錄

 1825牽馬人

1826窗外景色

1838寺院街

1840月球

1850掃煙囪的孩子

1852河馬與長頸鹿

1853公共浴室

1855四角神殿

1855女神朱諾吹走她的水汽

1856水面上的雙桅船

1857神廟石柱內部

1858鳥瞰巴黎

1862與威爾斯王子一起到東方旅行

1868格拉斯哥的舊宅院

1871-1872 西洋鏡

1873切里峽谷的古代廢墟

1875黃石

1875小登大雅的建築

1876街頭郎中

1877奔馬

1883摔跤者

1890埃爾德里奇街的老住戶和她睡的鋪板

1892你這髒小子!

1896唐人街

1900慕弗塔爾斷

1900算術、測量和步測

1900信教的少數民族女教師

1909母與子

1911礦井下的童工

1911日食

1911阿卡西爾大道

1912汽車大獎賽

1914穿禮拜日禮服的青年民

1912驚跑的群鹿

1927中國·雲南

1928建築組照

1928特旺特佩克婦女

1929庫斯科高級法庭里的人群

1929男人,男孩和船

1932蘇斯夜總會的亮相

1933-1946 沙塵暴中的角樓

1935街頭盲樂師

1935在家的英國人

1936費洛伊德·巴洛家的輿洗室

1936季節工母親

1936沙塵暴

1936生活在棚屋內的人

1937奧地利

1938變遷中的紐約

1938彝族喪事

1938祖父和孫女

1939蘇埃德夫人和奈特·蘇埃德小組

1940康尼島的浴者

1945鏡子砸了

1949他們看見了什麼

1950特讓尼市場

1954槍

1955遊行

1957新墨西哥

1959變性人

1962角鬥士

1963紐約

1967母與子

1969草地上

1978福克蘭路

1981派拉達山的金礦

1983蒂尼

1987魚圈,新愛爾蘭島

1989一日游

書摘插圖

1826窗外景色:

1826年,法國中部小鎮沙隆。

這一天,陽光燦爛。約瑟夫·尼塞福爾·尼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走到二樓視窗前,架起了相機。這台相機暗箱上裝有凸凹鏡片,是巴黎著名光學家謝瓦利耶特地為他磨製的。調好焦距後,他在墨盒子的成像面上,放上一塊塗了瀝青的錫片,然後,開啟了快門。

太陽快下山時,尼普斯取這這塊錫片,把它浸在熏衣草汁里。這種草汁,能使錫片上感過光的地方白色瀝青硬化,不能溶解,沒有感光的地方,瀝青溶解後露出錫片。他看到,那塊16.5厘米×20厘米的錫片。

尼普斯異常興奮,10多年了,總算“把影像和色彩固定住”。他也許沒有想到,這是人類第一次以攝影手段,將眼前的自然景象保存下來,而在此前,這還中遙不可及的夢想。

《窗外景色》展示了攝影成像的可能性,被視為“反映自然真貌的首次成果》。尼普斯用它鏤刻出石印版並印製了兩幅作品,這使他不僅成為最先用化學方法把暗箱中的影像加工成戶外性圖像的人,還成為攝影製版術的發明者。

欣喜中的尼普斯寫了一篇論文,連同照片一起送往英國皇家學會登記註冊。但是,由於他不願按照規定公布加工細節,這一成果被束之高閣。

歷史流逝了125個年頭。1952年2月,研究藝術史的德國專家H·傑恩斯海姆,偶然發現了這幅照片原作和論文手稿,他立即找到柯達公司,請求對它進行複製。人們看到,這塊錫片被鑲嵌在一個鍍金的玻璃框內,薄薄的瀝青油層幾乎憶無法辨認,整幅畫面就像一面白錫鏡子一般。照片背面,用英、法兩國文字寫著:

尼普斯先生從大自然中永久固定影像成功的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