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赤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旅遊興市、竹業強市”戰略目標,理清發展思路,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確保了我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2009年,據初步測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96063萬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736萬元,比上年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50858萬元,比上年增長21.0%;第三產業增加值93469萬元,比上年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5%:50.9%:31.6%,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1356元,比上年增長14.2%。
二、農業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200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9730萬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農業產值49884萬元,比上年下降0.8%;林業產值16946萬元,比上年增長17%;牧業產值19639萬元,比上年增長21.1%;漁業產值1684萬元,比上年增長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77萬元,比上年增長2.5%。
(一)糧食生產獲得豐收。2009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37102公頃,比上年增長5.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9243公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夏收糧食種植面積10562公頃,比上年增長14.6%,秋收糧食種植面積18681公頃,比上年增長1%;油料種植面積269公頃,比上年增長3.6%;糖料種植面積175公頃,比上年下降0.8%;菸葉種植面積244公頃,比上年增長1%;藥材種植面積607公頃,比上年增長17.9%;蔬菜、瓜類種植面積3454公頃,比上年增長1.7%;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3110公頃,比上年增長6.3%。糧食作物總產量147300噸,比上年下降6%;油料作物產量471噸,比上年下降3.1%(主要農作物分品種產量見附屬檔案一)。
附屬檔案一:
主要農作物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2009年 比上年±%
糧食 147300 -6.0
其中:夏糧 26027 11.1
秋糧 121273 -9.0
其中:稻穀 71034 -18.5
玉米 18220 6.8
小麥 3220 0.8
紅薯 27937 11.9
馬鈴薯 19966 12.1
豆類 5948 3.3
高梁 142 314.0
其他穀物 833 5.9
油料 471 -3.1
其中:花生 378 -2.8
油菜籽 93 -4.3
糖料 972 -1.1
菸葉 238 2.2
藥材 1917 13.9
蔬菜 108725 5.0
(二)2009年,我市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237公頃(其中:竹林面積2100公頃);有林地造林面積596公頃;更新造林31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37049公頃;四旁(零星)植樹90802百株。2009年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171公頃,比上年下降16.7%;實有茶園面積113公頃,比上年增長57.6%;果園面積2374公頃,比上年增長1.5%。2009年,木材採伐215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4%;竹材採伐208萬根,比上年增長20.5%。油洞籽產量6噸,與上年持平;棕片產量187噸,比上年下降13.4%;竹筍片產量1733噸,比上年增長44.9%;核桃產量16.5噸,比上年下降16.2%;板栗產量121噸,比上年下降30.3%;花椒產量6噸,比上年下降27%;茶葉產量179噸,比上年下降9.2%;水果產量7034噸,比上年增長5.3%。
(三)畜牧業生產全面發展。2009年,我市肉類產量11711噸,比上年增長13.7%;禽蛋產量2422噸,比上年增長7.6%;生豬存欄132832頭,比上年增長2.5%;生豬出欄140598頭,比上年增長12.9%(主要畜產品和牲畜存出欄見附屬檔案二)。
附屬檔案二:
主要畜產品和牧畜存出欄數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2009年 比上年±%
肉類總產量 11711 13.7
其中:豬 肉 10626 13.8
牛 肉 65 12.0
羊 肉 42 98.6
家禽肉 762 35.6
免肉 212 59.2
蜂蜜產量 48 182.0
禽蛋產量 2422 7.6
年末存欄數 ​ ​ ​
其中:牛 2934 8.3
其它大牲畜 497 -26.5
132832 2.5
3299 83.1
家禽 326611 36.7
75438 1.8
當年出欄數 ​ ​ ​
其中:牛 543 12.0
140598 12.9
2768 98.6
家禽 423421 35.6
132294 59.2
(四)漁業生產穩定發展。2009年,全市內陸水域養殖面積553公頃,比上年增長3.6%,其中:池塘養殖191公頃,比上年增長9.6%;湖泊養殖5公頃;河溝養殖200公頃,比上年下降3.3%;水庫養殖131公頃,比上年下降5.5%;其它養殖26公頃,比上年增長80.5%。稻田養殖面積1922公頃,比上年增長10.9%。水產品總產量1270噸,比上年增長4.8%,其中:內陸水域捕撈211噸,比上年增43.5%;內陸水域養殖1059噸,比上年下降0.6%。
(五)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761噸,比上年增長1.15%;農村用電量1780萬千瓦小時,與上年持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922公頃,比上年增長6.57%。
(六)農業機械化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2.1萬千瓦,機械耕地4.5萬畝,機械灌溉3.8萬畝。
(七)竹業發展勢頭強勁。到2009年末,全市竹林面積達123萬畝,其中:楠竹林49萬畝,雜竹林74萬畝,森林覆蓋率76.2%。規模以上竹加工工業企業5家,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1182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2905萬元。
(八)鄉鎮企業穩定發展。2009年,全市共有鄉鎮企業9622家,比上年下降0.2%;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763424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實現營業收入806436萬元,比上年增長16%;實現利潤總額25524萬元,比上年增長12.2%;上交稅金9668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年末鄉鎮企業從業人員67425人,比上年增長6%。
三、工業
工業化進程步伐加快,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3577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01441萬元,比上年增長29.5%,其中:市屬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61586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6214萬元,比上年增長52.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11764萬元,比上年增長43.3%;資產合計1073818萬元,比上年增長3.2%;負債合計679292萬元,比上年增長2.4%;利潤總額虧損17552萬元,比上年下降701.5%。以化工、竹加工、食品加工、電力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基本形成(規模工業分行業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完成情況見附屬檔案三,規模工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完成情況見附屬檔案四)。
附屬檔案三:
規模工業分行業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完成情況
行業名稱 計量單位 現價工業
總產值
現價工業
增加值
比上年±%
合 計 萬元 373577 101441 29.5
煤炭開採和洗選業 萬元 38604 12187 46.5
農副食品加工業 萬元 22647 5018.5 115.5
飲料製造業 萬元 550 355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萬元 87386 18186.5 41.7
造紙及紙製品業 萬元 59034 14602 99.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萬元 138749 41532 16.5
塑膠製品業 萬元 3757 1064 0.2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萬元 4607 1387.5 7.2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製造業 萬元 1161 518 -6.6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萬元 15789 6173 -12.6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萬元 687 117 -11.1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萬元 606 300.5 -9.8
附表四:
規模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2009年 比上年±%
合成氨 326520 -6.8
尿素(折純) 262208 -6.1
原煤 85000 4.3
水力發電量(全社會) 萬千瓦小時 31204 9.8
自來水 萬噸 275.73 6.3
竹家具 88755 -39.1
竹地板 平方米 97229 -71.9
漿板 61528 11.5
機製紙及紙板 48008 2691.2
電石 112444 32.3
復混肥 19364 75.1
甲醛 8690 -22.5
塑膠製品 1957 -1.8
水泥 72786 -23.8
粉煤灰磚 萬塊 4213 39.5
片式電感器 萬隻 2538 -11.0
壓縮天然氣 萬立方米 302 0.2
指接板 694136 42.6
醃臘製品 869 3.0
竹筍系列 2355 9.5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443萬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城鎮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99056萬元,增長9.4%。城鎮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30397萬元,比上年增長10.3%;更新改造投資完成26542萬元,比上年增長42.0%;房地產投資完成24810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他完成17307萬元,比上年下降29.4%。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91808平方米。
五、商業和旅遊業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2361萬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限額以上完成10813萬元,比上年增長24.3%;限額以下完成71548萬元,比上年增長12.9%。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58509萬元,比上年增長16.7%;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23852萬元,比上年增長12.0%。
旅遊業快速發展。2009年,全市旅遊總收入125000萬元, 比上年增長23%;接待遊客13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年末擁有星級賓館5家,旅行社3家。
六、交通、郵電通訊業
交通建設進展順利,運營能力不斷增強,交通條件大大改善。2009年末,全市境內公路里程達1725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87公里;擁有營運客車260輛5497座;擁有營運貨車478輛956噸。貨物運輸量317萬噸,貨物周轉量69565萬噸公里;旅客傳送量1184萬人,旅客周轉量25765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穩定發展。2009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 10319萬元;年末擁有固定電話39000部,其中:住宅電話33900部;擁有行動電話141500部;擁有國際網際網路用戶11007戶。
七、財政和金融
2009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24062萬元,比上年增長14.5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64%;全市地方財政支出70952萬元,比上年增長20.39%。
金融存貸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98084.92萬元,較年初增加52658.48萬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58731.89萬元 ,較年初增加35194.6萬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383894.5萬元,較年初增加48125.12萬元。
九、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均衡發展,素質教育得到加強。2009年末,全市擁有普通中學18所,教職工數973人,在校學生14468人;國小57所,教學點67個,教職工數1486人,在校學生20583人;幼稚園35所,教職工數217人,在園幼兒人數6260人。2009年,全市普通中學招生5183人,畢業4267人;國小招生3319人,畢業405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21%。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漸提高。2009年,全市申請專利17件;有科技活動的單位7家,開展科技項目21個。
文化、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民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2009年,全市舉辦市區演出活動20餘場、送文化下鄉及指導鄉鎮文藝演出30餘場,舉辦攝影書畫展4次。舉辦體育活動、競賽15次,參加人員達2.5萬餘人次。2009年末,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56.9%和75.5%。
衛生事業持續增長。2009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2個,其中:醫院6個,衛生院17個,衛生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站1個;擁有衛生機構床位673張,其中:醫院床位476張,衛生院床位197張;衛生機構人員數852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690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218768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96.4%。
十、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範圍逐年擴大,城鄉貧困人口得到社會更多救助和關注。2009年末,全市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9081人,比上年增加1416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68506人,比上年增加2168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730人,比上年增加370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9058人,比上年增加1507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6320人。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推進。2009年末,全市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5所,擁有床位240張。
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2009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新增就業崗位2990人,解決74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230人。
十一、人口、計畫生育
人口規模有序發展。2009年年末全市總戶數96752戶,總人口301780人,比上年增加1417人,其中:農業人口229347人,非農業人口72433人。
2009年半年常住人口26.07萬人,半年常住平均人口26.07萬人;一年常住人口31.99萬人,一年常住平均人口31.91萬人。
人口與計畫生育主要指標完成較好,做到人口、生態、環境資源協調發展。計畫生育率達96.3%,計生出生率10.8‰,計生死亡率5.42‰,計生自然增長率5.38‰,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優質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十二、人民生活
隨著全市經濟總量的增加,綜合實力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2009年,城鎮化率達39.66%,比上年同期提高0.47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7元,比上年增加622元,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3997元,比上年增加397元,增長11%;在崗職工勞動報酬總額53375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勞動報酬23874元,比上年增長11%。
註:1、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按半年常住平均人口計算。
2、人口數為公安年報數。
3、計生出生率、計生死亡率、計生自然增長率、城鎮化率、常住人口指標系遵義反饋各縣(市、區)數據。
4、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字,正式數據以《赤水市國民經濟統計資料2009年》為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