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年

1388年

1388年,戊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以諸將臣對於往古善惡成敗之事,少所通曉,特命儒臣編集申鳴、鉏麑、樊噲、金日磾、張飛、鍾會、尉遲敬德、薛仁貴、劉癖、王彥章等所為善惡為一編,釋以直辭,以便官為武職的日親講說,使知勸戒。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二十五日編成,頒賜武士。

歷史紀事

(圖)沐英沐英

沐英征討思倫發

洪武二十一年(1388)正月初六日,麓川思倫發入寇,結寨於摩沙勒寨,沐英遣指揮寧正擊敗,斬殺五百餘人。三月,思倫發欲報復摩沙勒之役,率眾號三十萬、象百餘頭寇定邊,其他酋領皆回響盡力。沐英聞報,即選精騎三萬,自率兵一萬晝夜兼行,用十五天的時間,於三十日抵思倫發營。先遣馮誠選輕騎萬人與戰,思倫發以萬人驅象迎戰;指揮張因以五十人射象,殺其酋長,大呼而入,斬首數百級,諸軍皆乘勝前進。沐英又令軍中列火銃、神、機矢為三行列陣中,若象來,前行發,不退,次行發,又不退,三行發。次日,思倫發果驅象隊,背欄楯竹簾,鉤釺櫨鐮,左右雜標。沐英分軍為三,馮誠前,寧正左,湯昭右,嚴為軍令;“聞炮齊戰,捷一級,一隊賞;退一卒,一隊僇。”遂矢、銃齊發,前行之矢發,銃炮動山谷,象皆挺透決驟,沐英軍怛呼而鏖戰,象皆反走。思倫發驍將昔剌亦率眾殊死戰,左軍少卻,沐英登高望見,取佩刀,命左右斬帥首來。恰在此時,見右軍一人握刀馳下,士卒大恐,奮呼突陣。大軍隨機進擊,無不以一當百,思倫發軍大敗,遂走搗其寨,斬殺三萬餘人,俘獲萬餘人,生獲象三十七頭,余皆射死。思倫發逃遁,諸蠻震懾。捷報至京,朱元璋告諭沐英:“移師逼景東,屯田固壘,以待大軍,勿輕受其降。”

軍士護身敕的頒賜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六月,朱元璋命頒賜軍士護身敕。朱元璋念軍士勤苦,為將領的不知愛恤,多致怨咨,便述始終之際、艱難之故,以及撫綏愛養之道,通上下之志,達彼此之情,直說其辭,為護身敕,頒示軍士,永為遵守,於是,軍士莫不感悅。

《武臣保身敕》的頒賜

廣西都指揮耿良,以科斂激變良民;江西都指揮戴宗,以收捕山賊,貪求賄賂,致使山賊縱逸。皆因之坐罪。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一月,命述武臣受命守御之方,崇名爵,享富貴,福及子孫之道,為《保身敕》,頒賜諸武臣,使其朝夕觀覽,知所鑑戒。

雜譚逸事

大天界寺的重建

(圖)大天界寺大天界寺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始建大龍翔集慶寺於龍河。洪武元年(1368)春,即於其寺開善世院,以僧慧曇領教事,改賜額為大天界寺,朱元璋為之書“天下第一禪林”,榜於門外,洪武四年改為天界善世禪寺,洪武五年又改為善世法門。十四年革善世院,洪武十五年設僧錄司於寺內。二十一年二月毀於火,朱元璋命徙於京城南定林寺故址重建,仍舊額“天界善世禪寺”。

湯和就第中都

湯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人,與朱元璋同鄉里。少有奇志,郭子興起兵,湯和率二十餘人投奔其麾下,以功授千戶。後從元璋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軍總管。從擊陳埜先,中流矢,而拔矢奮擊,終於大敗陳埜先。再攻取常州,以樞密院同僉鎮守其地。奉命圍平江,戰於閶門,飛炮傷左臂,召還應天,傷愈復往,攻克平江,論功賜金帛。初建御史台,以湯和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不久,拜征南將軍,討平方國珍,取慶元,浙東平定。又率軍伐陳友定,進拔延平,執友定送京師。大軍北伐之際,於明州造舟,運糧輸直沽。再從徐達西征。逾太行,取山西諸州縣,轉戰陝西,趨涇州,圍慶陽,復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在定西大敗擴廓帖木兒,遂定寧夏,逐北至察罕惱兒,擒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萬餘。徇東勝大同宣府皆有功。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中山侯。四年伐蜀,入重慶受降。又先後從徐達北征,鎮守北平,主持建設中都,赴延安備邊。洪武十一年進封信國公。洪武十四年出塞征乃兒不花。洪武十八年奉命率軍赴貴州征剿少數民族的反抗。次年正月還京,即向朱元璋乞求告老還鄉。朱元璋很是高興,但由於江南沿海倭寇騷擾不止,便命湯和前往築城,湯和俯首聽命,待完成這一任務後,於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二日,攜妻子及家人僕從,啟程回故鄉鳳陽。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初七日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周德興還鄉

周德興(?—1392),濠州人,與元璋同里,且少小相親近。從定滁州、和陽,渡江累戰皆有功,遷左翼大元帥。從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安豐,征廬州,進指揮使。從討贛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進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璟征討廣西,攻永州,克全州,平定廣西,戰功居多。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江夏侯。洪武四年討伐四川受賞。後多次奉命出征。洪武十三年理福建軍務。不久召還。次年,自請出征五溪。洪武十八年又以副將軍從楚王楨討思州。其在楚年久,所用皆楚卒,威震其城,定武昌等十五衛,歲練軍士四萬四千八百人;決荊州岳山壩溉田,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深受楚人愛戴。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九日賜還鄉。不久,又令赴福建築海防,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處,置巡司四十五,防海之策始備。事畢歸第,復令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初十日,以其子驥亂宮,坐以帷薄不修伏誅

徙民就寬鄉墾荒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十二日,戶部郎中劉九皋奏陳:古時狹鄉之民遷於寬鄉,使地不失利,民有恆業。今河北諸處,自戰爭之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山西之民,自建國以來,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閒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朱元璋見到此疏,即諭戶部侍郎楊靖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州、潞州無田地的百姓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處廣閒之地。令其自便置屯耕種,免賦役三年,仍每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衛所軍士屯田的開展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時,即命諸將在龍江等處屯田,申明將士屯田之令,康茂才成績著卓,因以申諭將士。洪武四年(1371)徐達徙山後民屯於北平。洪武七年,王簡、王誠、李伯升奉命分別往彰德、濟寧、真定經理屯務,又命將鄧愈等分屯陝西、河南、北平。還命天下衛所軍士屯種,規定: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人授田五十畝,給牛種,教樹植,免租賦。洪武十九年,命沐英自永寧至大理,六十里設一堡,留軍屯田。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初六日,朱元璋敕五軍都督府臣;“養兵而不病農,莫若屯田。今海宇寧謐,邊境無虞。若但使兵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兼務,國用以舒。古之良將若趙充國輩皆以此策勛當時,垂名後世。其藩鎮諸將務在程督,使之盡力於耕作,以足軍儲。”於是,衛所軍士屯田,全面開展。十月初七日,又命五軍都督府更定屯田法:凡衛所系衝要之地及王府護衛軍士,以十分之五屯田,余衛所以十分之四屯田。洪武二十五年二月,明確規定:天下衛所軍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田,十之三守城。屯田軍士的比率,初步形成。而屯田的租賦,洪武年間,一般畝收租一斗。至建文四年(1402)才定每軍田一分(五十畝),正糧十二石,餘糧十二石。經過若干年的變化,至宜德末年規定;屯軍食用的十二石正糧,不必盤量,只征餘糧六石,於附近軍衛、有司官倉交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