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年

1316年

1316年,丙辰年(龍年);元延祐三年;越南大慶三年;日本正和五年丙辰年(龍年)。

大事年表

(圖)元仁宗元仁宗

公元1316年,約翰二十二世被選為教宗。

公元131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承認瑞士獨立。

公元1316年,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出生於1231年)。

公元1316年,周王不肯赴雲南,至延安即西行到北邊金山。仁宗立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是年河決汴梁。冀寧、晉寧、河南地震。

公元1316年,元仁宗背約立己子為儲。武仁授受,雙方曾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承。元武宗之後由仁宗繼位,仁宗之後應把皇位讓與武宗之子和世球。

公元1316年,冬十二月,碩德八剌被立為太子,時年十三歲。武宗之於和世辣於延祐二年十一月被封為周王,黜鎮雲南。

公元1316年,(延佑三年)8月18日,元廷發高麗,女真,漢軍1500人,於賓州,遼河,慶雲,趙州(肇州)屯田。

公元1316年,元廷置肇州等處女真千戶所,設達魯花赤1員,千戶1員,副千戶1員,吏目1員,司吏4人。

公元1316年,海山帝之子起兵關中,事敗,奔金山。

公元1316年,刻《壽春堂記》,趙孟頫書。

公元1316年元代封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

人物出生

(圖)羅伯特二世 (蘇格蘭)羅伯特二世 (蘇格蘭)

1.羅伯特二世

羅伯特二世(1316年3月2日-1390年4月19日),是14世紀後期蘇格蘭王國的君主,也是統治蘇格蘭(和之後英格蘭)長達三百多年的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一代君王。

2.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Karl IV,1316年5月14日-1378年11月29日)盧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1346年-1378年在位)和德意志國王(1347年-1378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5年加冕)。他統治時期是中世紀捷克最強盛的時期。查理四世是波希米亞國王盧森堡的約翰的長子,母親是約翰的前任、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妹埃利什卡。1323年,年僅七歲的查理與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妹妹布朗歇結婚。後來他又

(圖)元武宗元武宗

結婚兩次。

3.約翰一世

約翰一世(遺腹子)(John I of France,1316年11月15日-1316年11月19日)名義上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自出生至死亡)。約翰為卡佩王朝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母親是匈牙利公主克萊芒。實際上根本沒有過一位約翰一世國王的統治,因為嬰兒在出生數日後即夭折,但約翰一世仍被視為合法的法國國王。嬰兒的屍體被安葬於聖但尼修道院。基於薩利克法典,法國貴族們否決了約翰同父異母的姐姐讓娜的繼承權,而讓約翰的叔叔腓力五世繼承了王位。一直有傳言說腓力五世謀殺了嬰兒國王約翰一世,或是用一死嬰將其掉包。1358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出現了一個自稱為約翰一世的冒名為王者。

人物逝世

(圖)路易十世 (法蘭西)路易十世 (法蘭西)

1.陳天祥

陳天祥(1230-1316)字吉甫,洛陽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商議中書省事。

2.郭守敬

科學家郭守敬(1231-1316)。守敬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為了紀念他,邢台市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命名為“郭守敬大街”。

3.斯特凡·德拉古廷

斯特凡·德拉古廷(塞爾維亞語:Стефан Драгутин,? - 1316年3月12日塞爾維亞新帕扎爾),斯特凡·烏羅什一世之子,塞爾維亞國王(1276年-1282年)和斯雷姆國王(1282年-1316年)。

4.路易十世

路易十世(Louis X le Hutin,1289年10月4日-1316年6月5日)法國卡佩王朝國王(1314年—1316年在位),納瓦拉國王(1305年起)。他是腓力四世(美男子)的長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法語稱讓娜)。生於巴黎。路易於1305年繼承其母的納瓦拉王位。1315年父王死後他又成為法國國王,自此納瓦拉與法蘭西兩王冠合而為一。他的統治很短,不過他仍進行著歷代卡佩國王們擴大王權的事業。1315年,路易十世發布了“關於農民贖金”的敕令。當路易十世去世時,他的兒子讓尚在母親腹中。出生之後證明為男孩,他就被貴族們接受為國王約翰一世。但讓後來夭折了,於是王位由路易十世的弟弟菲利普繼承,即腓力五世

5.完者都

完者都,又作完者拔都,(Öljeitü,1280年-1316年12月),蒙古人,合贊之弟,伊兒汗國的第八任君主。完者都的母親是聶斯妥里教徒,他本人早年以尼古拉斯之名接受洗禮,後來改信伊斯蘭教

文物遺址

(圖)帝師膽巴碑帝師膽巴碑

1.游定夫祠

游定夫祠位於南平市區城東28公里的南山鎮鳳池村。該祠建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由游定夫九世孫游以仁建。明清時四次重修。現祠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遺存,主體部分基本完好。1988年游氏後裔集資維修,並在祠內設游定夫紀念館

2.帝師膽巴碑

趙孟頫楷書帝師膽巴碑卷,縱33.6厘米×橫166厘米 紙本。書於延佑三年(1316年)。卷後有清姚元之、楊硯、李鴻裔、潘祖蔭、王懿榮等人跋。鈐有清許乃普等人收藏。《東圖玄覽》《清河秘篋表》《南陽名畫表》《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藏故宮博物院。此碑是趙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寫的,時年六十三歲,為趙氏晚年碑書的代表作。

3.譙樓

碭山縣舊城東門外有宴喜台,相傳即梁孝王所築平台,宋元祐三年(1316年)縣尹杜郁在台上築譙樓,用以瞭望。譙樓亦稱鼓樓,戰時登樓以觀敵陣,平時於樓上擊鼓報更。其時,宴喜台上,危樓高聳,飛閣凌雲,每至夜間,更鼓聲聲,曠野傳韻城內城外,清晰可聞。因名其景為:“層台鼓韻。” 古人有詩云:百尺樓台宴喜臨,漫敲更鼓漫鳴琴。惺惺午夜渾無寐,卻信當年待旦心。另有一說是,碭東有定國寺院,常駐黃河營官,築有高台,建有高亭,以觀察黃河水位高低漲落情況;寺廟中僧侶念經擊鼓,用齋撞鐘,鐘鼓聲音遠揚,傳數數里。誦唱經韻,悅耳動聽,悠達遐邇,故稱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