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年

1019年

1019年,己未年(羊年);契丹開泰八年;北宋天禧三年;大理明啟十年;越南順天十年;日本寬仁三年。

1019年,遼開泰8年,宋天禧3年,以下是本年發生的大事。

大事記

《資治通鑑》

(圖)1019年1019年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坐落在喀什市內體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11世紀中期的維吾爾族詩人、學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於1019年,卒於1080年左右。1070年前後,他用古回鶻文寫成了一部長達13000餘行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這部長詩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地理、數學和醫學等,是一部大型歷史文獻,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受到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視。陵墓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正門寬4.2米,高8米,正門兩側各有一座高達8.7米的圓柱形塔樓,陵墓由墓葬群、門樓和主墓室組成。主墓室外方內圓,上覆穹窿頂,頂正中有一個小塔樓。陵布局獨特、宏偉、裝修古樸、肅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出生

司馬光

司馬光在山西省夏縣西北,有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落,這就是司馬光的故鄉。在宋代,夏縣不屬河東即現在的山西省,而屬陝西管轄。所以當時司馬光和其他人,都稱司馬光為陝西陝州(今夏縣)人。司馬光的籍貫是山西夏縣,但他卻不是誕生在夏縣。而是生在光州(今河南光由縣)。這是因為他的父親司馬池,在考中進士之後,便在光州等地作官。司馬光在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出生於光州,所以單名“光”;後來,司馬光又稱“司馬君實”,那是因為他一生忠誠老實,不作口是心非的事;又叫“涑水先生”,他的家鄉有一條小河叫涑川;不過,他自己則喜歡叫“迂叟”,意思 是他老實忠誠到近乎“迂”的地步。

司馬光十五歲就被錄取為官。不過這是根據北宋規定,由於司馬池是四品官,所以可以錄用自己的兒子。這種“恩蔭”即賜官,當然只能是一些待遇,而不是真的可以從此青雲直上。司馬光不想靠父親的官位來庇護和賜與,他有自己的抱負。為此,他在二十歲時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榮獲進士甲科。這是很不容易而又是十分光彩的事。考中進士,才可以真正做官。司馬光先後被任命在華州(今陝西華縣)、江蘇蘇州等地;作判官之類的小官吏。還曾在杭州、虢州(今河南靈寶)等地閒住。慶曆元年(1041年),司馬池病逝,司馬光將父親安葬在夏縣家鄉?自己也在那裡服喪。直到四年之後,他才喪滿在河南重新任職。從宋代到近代,有一種看法,認為司馬光後來反對王安石變法,是由於王安石是南方人,了解南方的社會情況:司馬光是北方人,只了解北方的社會情況,所以兩人產生了意見分歧.這種看法是表面的、片面的.司馬光雖出身於北方,但他的青少年時代,多在南方生活或做事,並且多次到過東南沿海各地。

逝世

曾鞏

(圖)1019年1019年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讚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製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
宋敏求

(圖)1019年1019年

宋敏求(1019年-1079年),字次道,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北宋史學家。家世顯宦,其父宋綬“繼世掌史”。藏書三萬卷,性慷慨,劉恕遠道向他借書,敏求還款待酒飯。歐陽修稱其“文學該贍,多識故事”,詩讚“藏書萬卷覆強記,故事累朝能口傳。”敏求住春明坊,士大夫為借書方便,多居於此。寶元二年(1039年)賜進士,歷任館閣校勘,後因忤王安石變法外遷,知毫州(今安徽亳縣)。為三司判官時,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時,是依據宋敏求“家藏唐詩百徐編”,“擇其精者”而成。治平(1064~1067年)中,召仁宗實錄檢討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太常寺、龍圖閣直學士,主修史書等職。私撰唐武宗至唐哀帝六朝實錄一百四十八卷,編集《唐大詔令集》一百三十卷,預修《新唐書》,另著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二十卷。另撰《河南志》二十卷、《東京記》三卷等,均佚。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1260976.htm 15K 2008-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