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飛瀑

龍門飛瀑

龍門飛瀑是峨眉山一勝景。龍門峽“兩山相對,如合水從中出,紺碧無底”。兩岸岩石卓立,“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千餘尺,有兩瀑布各出一岩頂,從相對七、八百尺高處傾下,岩根有盤石承之,激為飛雨濺沫,發出震耳欲聾般轟鳴,這就是著名的龍門飛瀑。除此之外,峽中還有數道瀑布倒瀉入澗中,蔚為壯觀。就在距水面兩丈的絕壁上,有一圓洞,即龍洞。洞前溪流中還有一狀如小舟的巨石,被稱為“普賢神船”。船邊山岩上有明人“藏舟於壑”的題刻。因此處風景極佳,故范成大在其遊記中稱:“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廬山三峽。前日過之,真奇觀也。及至龍門,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峽泉之勝當以龍門為第一。”

概況

龍門飛瀑龍門飛瀑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萬重。遙尋瀑布水,忽聽松林鐘。石洞樵生路,雲開雁過峰。傳聞由侶,於此伏虬龍。”清人趙熙《龍門峽道中》寫出龍門洞的幽奇景色。

龍門洞,集峽谷風光、地學旅遊、摩崖藝術為一體,與清音閣素稱峨眉山“水勝雙絕”。位於峨眉河中游,後山公路登山的人口處,距報國西北2.5公里。兩山對峙,宛如一門,門壁上一大洞,傳說曾有神龍居中,故名龍門洞,或龍門峽。因流溪清澈,色如碧玉,這一段峨河,又名玉溪、玉峽、種玉溪。南宋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紀》一文中盛讚龍門風光:“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廬山、三峽,前日過之,真奇絕。及至龍門,則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峽泉之勝,當以龍門為第一。”明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記》,對當年龍門洞的幽峭景色記述頗詳,文中寫道:“循溪委曲而進,見澗流自兩石門中噴出,是為龍門峽瀑布,修縮不一。南大石岌?,劃然中開,兩峰 皆絕壁,高數十仞。……又數丈,望半岩一圜龕,則龍門洞,去水三尺許,土人編竹跨溪上,手接蟹度之。遊人立洞口,萬壑千岩,競來邀盼。入尺許,另透天光一片。洞深廣二十尺有餘,氣象軒朗,穹蓋百千,鍾乳癭垂。”可惜1958年,峨(眉)高(廟)公路開始興建,在此地鑿岩築路,致使兩條瀑布於兩山對流的“二龍戲水”,以及“洞口拋珠”、“龍門觀魚”等景觀遭到破壞。經過培修,現今留存的景觀還能看出龍門洞某些特有的風貌。

洪水季節,龍門峽谷對山的絕壁上,一道瀑布飛瀉而下,如飛絮垂帶,噴珠落練,轟轟隆隆,瀟瀟灑灑。另有數道細流,從河岸岩腳噴射而出,彎曲紆行,猶如幾條游龍奔涌峽谷,習稱“九龍吐水”或“九龍游水”。

龍門峽內,一道鐵索橋橫空,怪石鱗峋沉底。峽中有一數十米長紫灰兩色相間的岩層,形如船舶,順臥溪面。相傳普賢上峨眉山時,乘此“仙舟”,滿載經卷,後藏舟於壑,停泊此地,因名“普賢船”,又名“菩薩船”,俗稱“石船子”。夏秋兩季,水位高漲,石船好象乘風破浪,浮游於水上。沿河的岩壁、岩石上,多留有水痕浪跡、蟲孔魚影,據地質學家考察,早在2億多年以前,龍門洞是一片海灣之地,人們不難想像此地在史前時期的壯美景色。

龍門洞的岩壁上,刻有南宋嘉州太守孫富春書題的雙鉤“龍門”二字,筆力雄健。舊有志書上多誤傳為蘇東坡的題刻。洞壁上還有詞翰題對。岩口常淹沒於水下,僅在枯水季節時可見“龍門”石刻出露水面。

報國寺果玲和尚曾有《侍麗丈游龍洞》詩云:

若問龍門景,詩人七度來。

瀑布飛項背,奇石熟風栽。

乘筏探幽洞,撫藜望削崖。

臨流不忍去,相與重徘徊。

中國名瀑

中外名瀑內容廣泛有趣,文、史、地知識豐富,敘述簡明扼要,讀來引人入勝。讀後能增長豐富的文、史、地知識,開闊視野,陶冶心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