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中甲村

龍巖中甲村

中甲村是由中甲、下隔、鮮邦、十二華等四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5個村民小組180戶、650人。其中:1組(下隔、鮮邦)47戶180多人,2---4組中甲122戶420多人,5組十二華11戶40戶人,現任村主任待定,村委陳巧珍,陳庭榮,支部書記陳金榮,支委、陳贊。中甲村地處曹溪街道東部,距龍巖市區15公里,面積20.8平方公里,位置北緯N25°02′30″東經E117°50′30″,村部中甲海拔550米。中甲村地理位置獨特,地界呈狹長橢圓形,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5公里。中甲村莊占地面積30公頃,中甲溪集雨面積34平方公里,由東往西緩緩穿過村莊至東山村與崎瀨溪會合進入小溪河,中甲地界連線新羅、漳平市區的五個鄉鎮:東邊與漳平縣永福鎮龍車村連線,西邊與新羅區曹溪街道的東山村、五星村連線,東南與新羅區適中鎮顏祠村、竹華村連線,南邊與新羅區曹溪街道辦崎瀨村、馬坑村連線,北邊與新羅區鐵山鎮白岩村、火德坑村連線,東北邊與新羅區岩山鄉寶村相連線。界內相連村莊有:新羅區曹溪街道辦的黃洋村、經洋村、科桃村。歷史相傳,稱中甲周邊的村莊為六甲,中甲村在其中央,故取村名“中甲”。

基本信息

歷史

龍巖市新羅區曹溪街道中甲村在解放前大革命時期屬原漳平縣管轄,大革命後今屬龍巖縣(新羅區)管轄。中甲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29年中共龍巖縣第一次代表會議在此召開。她是革命基點村,“紅旗不倒”之鄉,孕育了我軍高級指揮員:李之民,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四軍軍長,解放軍任陝西軍區司令員:陳桂昌,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七軍軍長,解放後任河南軍區司令員。呂慶元、陳村旺、陳庭璋等烈士英名流芳閩西。中甲是當年紅八團的重要游擊根據地,也是當年中央蘇區革命活動重要據點之一。解放後,中甲村劃為新羅區石粉鄉管轄。1961年後成立中甲人民公社。1966年後併入曹溪人民公社(現曹溪街道辦)。

地理氣候

中甲村地勢東邊高(最高山“晶水盂”山頂海拔1 470米),西邊低(下隔村口海拔540米),地界狹長橢圓形,高山環抱,山體多為林地系山組,東北邊有少數童子岩系山組。山體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有鐵礦、錳礦、鉛鋅礦、鎢礦、鉬礦石灰石等礦產。土地十分肥沃,土層屬腐植酸黃土層,下層為卵石、碎石、岩石層地質耐力好,達20T/㎡,屬6度地震區。

中甲村受亞熱帶氣候控制,年均氣溫19℃,極端天氣最高36℃(1967年7月17日)、最低 -5.6℃(1955年11月12日)無霜期297天(1951-2010年)年降水量1880mm日最大降水量1950mm,年均降水天數120天160天。年均濕度76%,6---7月份濕度最大82%,年蒸發量1600mm,全年主導風向“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南風”平均風速1.8m/s,最大瞬間時風速20m/s。

中甲溪流域面積72k㎡,占小溪河流域217.08km³的32%,河道長18km,平均坡降1.5%,平均年徑流總量0.8億m³。村長以上的水源有牛坑溪、石中溪、骨老峰溪、東寨坑澗、窯斗坑澗。水質除骨老峰溪外其餘都很好(骨老峰溪因受中甲礦山開採,選礦廠尾水污染)。牛坑水質原來最好,後受生豬養殖污染,現經過禁養生豬後,水質已經恢復一類水質(牛坑溪是將來新羅區東山人居板塊的後備水源)。

交通

解放前中甲只有一條:“永福路”經過中甲村莊至龍巖縣城,連結其他的村莊都是羊腸小道。解放後,中甲村是龍巖山區第一個通公路的村莊(1958年)。1978年後S308省道橫線全線貫通,連線中甲村和漳平市永福鎮,今天已經實現全線水泥路面。隨著S308省道改造,全線裁彎取直、降坡改道拓寬,雙向二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今後中甲距龍巖市區15公里,只需10多分鐘可以即可到達;距漳平市永福鎮25公里,20多分鐘可到達。

農業

中甲村有耕地800多畝,除種植水稻(大冬稻)外,還種植反季節蔬菜,並利用荒田、旱地栽種苗木及其他經濟作物。有林地3萬畝,50%為生態林、50%為經濟林(自由山、責任山)。所有林地除礦山採區外,植被都非常茂盛,生長樹種分別有闊葉喬木和松、杉、竹及暖季尖葉林,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為暖季尖葉林、灌木、蘆葦等。現有竹林2500畝,松、衫、桉樹等人工林2000畝。生態林以闊葉林為主,群山翠綠。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態林中。“中甲林”、“東寨坑”、“梅仔坪”連成一片3000多畝的闊葉林被林業部門譽為新羅區的“原始森林”。林中大樹參天,巨藤環繞。林風瀟瀟、澗水嘩嘩,身臨其境不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真是一個絕好的天然氧吧。2011年6月13日龍巖市區暑期騰騰,炎熱難熬,而中甲村的樹林內坑溝的氣溫22度。是夏季人們避暑的好去處。

人文

中甲人勤勞、智慧、早在解放前就利用龍巖前往永福的道路作驛站,建中甲圩,每5天一圩,設有客棧,診所、藥店、布莊、學校等。圩場交易以永福大米、永福陶瓷為主,周邊村莊農副產品為輔。中甲人還利用中甲的鐵礦資源在村頭冶煉生鐵,鍛造刀劍,其地點稱“官刀寮”。舊社會村民終年勞動不息,雖然中甲村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但村民在三座大山壓迫下,卻任然還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平困生活。

解放後,中甲人民過上安居和諧的生活,農閒季節和勞動之餘,中甲村組織籃球隊、劇社、文藝宣傳隊,曾經多次參加新羅區、片區比賽,並獲獎。農民們有在前屋後栽花種樹綠化的習慣,根雕創作也走在龍巖市的前列,1978年福建電視台專訪中甲根雕作品並在全省首播。村民陳金麟創作的根雕作品《鹿》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根雕藝術大賽,在北京展覽並獲得銀獎。中甲人早在1961年就利用中甲溪建小型水電發電照明,辦糧食加工廠。

經濟

中甲村因未獲得礦山開採權,所以村財經濟收入微薄,除靠收取礦山(管理費)柴火費、林業管理費外,不足辦公費用由上級撥款補助。村民收入:部分村民給礦山企業運輸礦產品,賺取運費作為經濟來源之一,大多數村民養殖生豬(2013 年中甲村被劃為生豬禁養區,現已無村民養豬),少數人以種植反季節蔬菜,還有一部分村民養山造林、種毛竹,村民收入不均,村民人均年收入在一萬元左右。

貢獻

1958年中甲村通公路後,國營伐木隊進入中甲砍伐木材,砍伐的大樹直接運往福建、廈門造船廠,為造船廠提供了優質的木材。隨後馬抗鋼鐵廠、龍巖地區錳礦公司進入中甲採礦。1985年龍巖市礦產公司開始到中甲收購鎢礦,經營中甲鐵產、錳礦發運。龍巖市礦產公司產生的經濟效益被確認是當時龍巖市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1985年以後,相繼有多家民營企業到中甲開採鐵礦、錳礦、鋁鋅礦,開辦選礦廠。他們為龍巖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擊貢獻。

發展思路及遠景規則

中甲村目前在曹溪街道中屬於較落後的村,但是地理位置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林地廣闊...雖然禁止養豬,但可轉行發展林業生產。

1、可以利用自由山、負責山大力發展毛竹、造林(如一組陳根海、陳子發農戶),他們每戶靠種植毛竹年收入達10多萬。

2、利用荒田、旱地養花種苗木(如五組呂隆斌、辦花卉苗木公司)。

3、鼓勵村民將養豬廠改為養牛、羊、兔、雞、鴨等

4、鼓勵村民辦農家樂。爭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村兩委近期對本村作出了遠景規則:

1、利用牛坑溪水資源,融資建設一個小型水庫。水庫可以養魚,儲水發電:為今後龍巖市區東山人居板塊提供生活用水作準備(新羅區新陂村已經著手規劃利用東風渠淨化水源供水)。

2、利用中甲村原始森林開闢一條便道,讓人觀光,發展旅遊。

3、鼓勵村民種植花卉和苗木,建設花卉苗木基地,時機成熟引資建設一個花卉苗木市場。

4、建設中甲新村,認真選址。精心規劃設計。

決心把中甲村建成一個以花卉苗木為主導的觀光旅遊的經濟強村,實現家家住新房,戶戶有餘錢的小康村。

未來你來到中甲村,春天可以看花賞景,夏天可以避暑游泳,秋天可以登山采果,冬天可以挖筍的農家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