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位於浙江省慈谿市龍山鎮山下村,是近代中國民營資本家虞洽卿赴上海經商發跡後在家鄉營造的私宅。 當地俗稱天敘堂,始建於1916年,竣工於1929年,為“海上聞人”虞洽卿發跡後為報母恩前後用十三年時間建造,2003年,進行了保護性修繕。虞氏舊宅的建築工藝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外來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大廳樑柱結構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簡稱虞氏舊宅)位於龍山鎮山下村,背依伏龍山,前臨鎮龍浦,距329國道800米。該建築系寧波幫代表人物虞洽卿赴上海經商發跡後在家鄉營造的中西合璧庭院,整個建築融中國傳統建築和西方建築藝術於一體,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建築工藝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是中國優秀的近代建築。建築布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左右對稱,錯落有序,層次分明,形分氣連,過渡自然,是近代建築中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

建築結構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由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共五進建築組成,通面闊59米,通進深94米。前三進於1916~1919年建成,為傳統的木結構建築,由大門三間、廳堂九間二弄、後樓九間二弄、左右廂房各兩間等構成。後二進於1926至1929年建成,為西洋式建築,每進九間二弄,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同時又博採眾長,形式不拘一格,明顯地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是整個虞氏舊宅的主體建築和精華所在。前後兩部分之間以一條寬3.5米的長弄相隔,前窄後寬,形似“呂”字。虞氏舊宅座北朝南偏東22度,現存主體建築共五進,通面寬59米,通進深94米,占地面積5546平方米,建築面積5670平方米,前三進始建於1916年,建成於1919年。1926年動工興建後二進,1929年竣工。前後兩部分建築由一條長59米、寬3.6米的通道相隔,形成相對獨立的兩個整體。

建築藝術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的歐式扶欄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前三進承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門前臨河立照壁(已毀)。第一進牌式門樓。明間大門,左右次間門房;正立面小八字磨磚結構磚雕額枋,上鐫“天倫樂敘”四字;進深單坡二架,單步樑上作船篷軒,梁枋和牛腿雕刻鳳鳥松枝、人物故事;後檐柱安裝玻璃格扇門;外牆連線東西兩側廂樓山牆。第二進廳堂,由正廳和東西夾樓九間二廊組成,面寬44.79米,進深10.92米。正廳三開間,正中原懸掛“天敘堂”三字大匾,取天倫樂敘之意;另外,兩旁懸掛的還有黎元洪蔣介石於佑任等政要顯達贈送的“樂善好施”、“輸財保國”等匾額。明間梁架九檁六柱抬梁式,次間九檁七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為重檐高平屋複式屋頂,使外觀成重檐式結構;前廊作船篷軒;後內廊樓層辟走馬樓,將二側樓面連成一體;樓梯設兩側通廊,前老檐柱裝一列格扇門,後金柱安屏風門;梁枋、牛腿、雀替、門栿上均有人物故事、鳳戲牡丹、鹿銜靈芝、梅蘭竹菊、獅子滾球等題材的雕刻,渲染出吉祥如意、榮華富貴的濃郁民族特色。第三進後樓九間二廊,內部結構為抬梁穿斗式。前廊方形廊柱和二進通廊架設的天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檐柱用磚混材料包砌成方柱,柱頭堆塑希臘科林斯式花紋;正立面明顯經過後期改造,具有濃郁的西式風格。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的屋樑結構
後二進屬西洋式建築,高牆深院自成一體,由主樓和後樓組成,兩進院落面寬均為九間二廊,分列二室一廳三個單元,14米深的前院用高達6米的圍牆封護。每單元正面設磚石門樓,前立面門楣枋額磚雕梅蘭竹菊和人物故事作門罩,為中式風格;後立面堆塑西洋式卷草紋圖案,屬西式風格。門額均鐫刻四字吉祥語,外楷書、內篆書,如“福祿歡喜”、“增榮益譽”、“長樂安康”、“淑氣迎人”等。二廊底層各開一門,上架天橋,使前後樓層互相貫通。西式建築均以石砌磚牆承重,檁柵直接架在磚牆上,山牆和壁爐煙道伸出屋面,作女兒牆結構,外側山牆牆頭有西式花卉堆塑。屋面單檐小青瓦兩坡頂,瓦當出檐,檐溝落水,元寶磚壘脊。主樓地壟架空,台基高0.6米,三樓作閣樓,面寬55.65米,進深15.52米。該建築的台基、階條、牆裙、門框、圓柱等石材構件,均挑選優質梅園石。前廊寬敞,安裝淺紅色磨石子欄桿;12組檐柱,每組由方形磚柱附二根石質倚柱組成,柱頭飾垂幔紋,倚柱為羅馬塔司乾式,雕塑精緻美觀。室內裝壁爐,爐龕四周貼瓷磚,色彩艷麗,頂棚為多層凹凸梟混線腳疊澀組成的穹頂。樓下每單元二室鋪木地板,一廳鋪設魚鱗狀紋飾的彩色馬賽克,四角為橄欖枝圖案,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花格門窗,彩色玻璃,通體富麗堂皇,是後區建築的精華所在。後樓體量小於主樓,結構簡潔,有穿廊與主樓相接。

另外,在天敘堂左側原有平房二列,當年作廚房、儲藏室及圈養禽畜之用。右邊是小花園,原有一排精巧的西班牙式小洋房,前掘水池,遍栽奇花異草,高雅幽靜,是接待達貴巨賈的居憩之處,今僅存殘園。虞氏舊宅建築群在布局上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次分明,過渡自然,是近代建築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其建築施工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房屋裝飾也獨具特色,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人物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的長廊
虞洽卿是中國近代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是“寧波幫”的傑出代表。據《辭海》虞洽卿字條記載:虞洽卿(1867-1945),浙江鎮海龍山鎮(今屬慈谿)人,乳名瑞岳,名和德。1881年到上海商行當學徒。1892年起,歷任德商魯麟洋行、華俄道勝銀行、荷蘭銀行買辦。1898年起,在四明事件中參與同法租界公董局的交涉。1906年發起組織萬國商團中華隊。1908年開辦四明銀行,後又組織南洋勸業會,任副會長,曾先後創辦寧紹、三北、鴻安輪船公司。辛亥革命中支持上海光復。1920起任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長、工商協會會長、上海總商會會長、淞滬商埠市政會辦。是早期旅滬“寧波幫”的頭面人物之一。五卅運動中,以上海總商會五卅事件委員會的名義,擅自修改向帝國主義者提出的交涉條件,提出停止罷市。1927年,從財力上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任上海特別市參議會董事、中央銀行監事、國民黨政府經委委員、公共租界工部局華董。抗日戰爭期間在上海組織中意輪船公司,並任上海難民救濟會會長,辦理平糶米獲取利潤。上海淪陷後,拒任偽職。1941年去重慶,先後組織三民、三北運輸公司。1945年4月26日病逝,享年78歲。蔣介石親書“鄉國儀型”四字,精繡於紅色絨絹,覆蓋在虞氏遺體之上,以予褒獎。同年11月靈柩運歸故鄉,葬於伏龍山上。虞洽卿一生奮搏,經歷了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卅慘案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等一系列國難民憂的歷史事件,從一個龍山海塗拾泥螺的孩童變成了上海灘的聞人,從一個顏料行學徒發展成中國近代航運界的巨擘。從清末到民國的60年間,虞洽卿與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員都有密切接觸,其政治影響亦引萬眾矚目,但是他並沒有認認真真地做過官,而是以商人自居,一心創辦實業,尤其在航運業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一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軌跡。雖然後人對虞洽卿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熱愛國家、不當漢奸、注重鄉誼、創辦實業、熱心公益、孝思不匱的行為是其為人準則的反映。

修繕保護

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
虞氏舊宅的建築工藝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外來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不僅是探索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中國航運史的一處重要史跡,而且也是研究“寧波幫”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解放後,虞氏舊宅一直被學校使用,由於缺乏足夠的維護,且部分建築構件受白蟻吞噬,建築群因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97年,慈谿市人民政府將虞洽卿故居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將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慈谿市人民政府撥款500萬元,對龍山虞氏舊宅進行全面維修,恢復其歷史原貌,增闢相關的史跡陳列,向公眾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