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塢鎮

龍塢鎮

龍塢鎮地處杭州西南側,是杭州市新興開發的六大旅遊風景區之一,為“三江兩湖”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生態旅遊大鎮。它三面環山,自然環境優美,名勝古蹟眾多,蒼翠連綿的午潮山、小和山、青龍山,景色如畫的大清谷生態旅遊公園,白龍潭瀑布,姿態各異的石關、魚石、千丈岩、四顧坪、龜王殿、鸚鵡石、盤谷等“龍門八景”和歷史悠久的金蓮寺,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踩青、夏天避暑、秋天賞桂、寒冬踏雪的好地方,有著“世外桃源”的美譽。2007年併入轉塘街道。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龍塢鎮龍塢鎮上城埭村
龍塢鎮總面積24.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379人,其中農業人口7688人。境內植被繁盛,茶園密布,有山林14640畝,茶園5080畝,是聞名遐邇的龍井茶主產地,占總量的60%,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萬擔茶鄉”。龍塢交通便捷,離市中心僅為15公里,杭州繞城公路穿鎮而過,通往境內的省道線留泗公路,北與杭徽公路交接,南與之江大道杭新公路相接。南與轉塘鎮接壤,西與富陽市東塢山界鄰,北與留下鎮相接,離杭州市中心15公里,是杭州市首批小康鄉鎮、新農村鄉鎮,又是杭州市衛生鎮、綠色鄉鎮、教育強鎮和省東海明珠工程鄉鎮、省體育先進鄉鎮等。

龍塢鎮是杭州市西湖區轄鄉。鎮位於龍門坑與桐塢兩村之間。解放前,白龍鄉的龍門坑與花塢鄉的桐塢都是大村,自兩村名中各揀一字,取名龍塢鄉,隸屬杭縣。1949年解放後,龍塢分為龍塢和白龍2鄉,屬杭縣,1956年合併為龍塢鄉,1958年劃入杭州市,屬上泗區,同年為上泗公社龍塢管理區,1961年上泗公社劃入西湖區,成立龍塢公社,1983年改龍塢鄉。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市區15公里。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1.1萬。杭城繞城快速公路、省道留泗公路穿境。轄里桐塢、龍門坎、外桐塢、大清、慈母橋、上城埭、長埭、葉埠橋、葛衙莊、何家村、西湖茶場11個村委會。農業以茶葉為主,產業有茶葉加工、服裝飲料等。境內有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白龍潭瀑布。

有著“萬擔茶鄉”美譽的龍塢鎮,擁有茶園9093畝,是西湖龍井茶最大的原產地保護區。新建的龍塢茶葉交易中心,由龍塢鎮政府投資、杭州西湖茶葉市場有限公司招標經營,現有攤位58間。

2007年,根據省、市政府《關於杭州市西湖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精神和行政區劃調整的有關規定,西湖區撤銷了轉塘鎮、龍塢鎮,合併設立了轉塘街道辦事處,並將原靈隱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珊瑚沙、五雲、夢湖3個社區劃入轉塘街道管轄範圍。調整後的轉塘街道東起錢塘江,西至富陽,南臨雙浦鎮,北與留下街道接壤,總面積達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轄24個社區、18個行政村,是西湖區面積最大,所轄村、社區最多,擁有山林資源最豐富的一個街道。

改革開放

龍塢鎮白龍潭風景區
1987年,杭州市政協旅遊組對白龍潭風景區進行考察,評價其與西湖城市公園相比,沒有重複感。

1993年,確立茶園、工業園、樂園的“三園”長遠發展規劃思路,200畝工業園區當年規劃興建。

1994~1997年,掀起築路熱潮,有代表性的有龍門大道、集鎮道路、青龍洞隧道等,使全鎮基本實現道路硬化。

1995年,之江國家度假區高爾夫球場區塊在該鎮興建;成立龍塢電信支局,開通通訊光纜;1月,舉辦首屆茶鄉文化藝術節;4月,加拿大磷鉀肥研究所鮑哲善博士前來“取經”,學習茶園平衡施肥技術。1995~1997年,繞城快速公路留獅段開始建設,並在鎮北有一上下匝道。

1996年,龍塢被新一輪城市規範為龍烏風景區,成為杭州跨世紀發展中的六個旅遊區之一。

1997年,興建70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和文化中心、3000平方米教師住宅樓、3000噸中心水廠;12月28日,經省民政廳批准,龍塢撤鄉建鎮。

1998年8月,易地興建中心國小,撤七並一新建杭州市西湖第一實驗學校,成為杭州農村第一所九年一貫制教學的學校;同年11月,建成占地6畝的集鎮小森林公園。

大清村像一顆光彩熠熠的綠珍珠,鑲嵌在留獅繞城公路旁。大清村自古只有一條3.5公里的山道蜿蜒南下與外界相通,橫亘南北的大清嶺把村子一分為二,在本村走動也要翻山越嶺,交通十分不便。改革開放後,啟動“綠色工程”,改變山村落後面貌。改造老茶園,使茶葉質量達到了農業部優質標準,僅茶葉一項人均收入4000多元。本著不破壞山林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該村一改“劈山造路”的傳統模式,採用打隧道走捷徑的辦法解決“行路難”的問題。1997年,青龍洞隧道貫通後,村里在隧道兩端的引路上種植了桂花、紅楓、水杉等觀賞樹木,培育200株銀杏,村內建亭置景,為村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場地,作為西湖西南部三個古老且風景怡人的谷地之一——大清谷開發已著手開始建設。大清村滿目鬱郁,四季花果飄香,獲得全國綠化造林千佳村的榮譽稱號。

地方優勢

龍塢鎮生態茶園
依託有利的地理位置:龍塢鎮離市中心僅為15公里,杭州繞城公路穿鎮而過,通往境內的省道線留泗公路,北與杭徽公路交接,南與之江大道杭新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捷。

自然環境優美:龍塢鎮地處杭州西南側,是杭州市新興開發的六大旅遊風景區之一,為“三江兩湖”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生態旅遊大鎮。它三面環山,自然環境優美,名勝古蹟眾多,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踩青、夏天避暑、秋天賞桂、寒冬踏雪的好地方,有著“世外桃源”的美譽。

本地資源豐富:龍塢鎮經合理整合,將茶文化和休閒旅遊結合在一起,創新規劃項目:即“生態茶園區”、“農家休閒區”和“森林健身區”,三個區各有特色,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愛好的遊客需求,“生態茶園區——文人茶客品茶會友的絕佳場所;“農家休閒區”——都市人休閒度假,放鬆身心的好去處;“森林健身區”——熱愛大自然和登山健身運動人士的綠色王國。有別於梅家塢,集茶園、竹園、菜園、花園、庭院為一體。

政府部門的重視:龍塢鎮黨政一班人以“求真務實、勤政廉潔、富民強鎮、與時俱進”的精神凝聚民心,圍繞“建旅遊大鎮、創文化名鎮”,積極實施龍塢風景區開發與保護髮展戰略,全面推進“茶園、花園、果園、科技園”建設。

經濟發展

龍塢鎮龍塢鎮
西湖區龍塢鎮是西湖龍井茶最大的原產地保護區,茶業占了整個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但是,由於該鎮茶地承包入戶後,基本上是單家獨戶分散經營,難以擴大產業規模。為此,西湖區供銷合作聯合社牽頭成立了杭州市西湖區餘德茶葉專業合作社。2007年,杭州首家茶葉專業合作社———杭州市西湖區餘德茶葉專業合作社在龍塢鎮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供銷社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經濟組織。

為積極實施生態創建,該鎮對轄區內的7家礦山按時實行了關停,並積極實施礦山復綠生態治理工程。與此同時,堅持規劃先行,通過多方努力爭取了早在2002年就將集鎮內青山礦區列入工業用地發展規劃。2003年以來,一手抓礦山復綠,通過2年努力全面完成,平整出礦區土地約200畝;一手抓招商引資,反覆比較,於2004年底正式確定引進養生堂(農夫山泉)公司建設生產基地項目(占地147畝),通過近3年努力,首期2.6萬平方米廠房於2008年初投入使用。

知名現代高科技企業(省重點建設項目)養生堂生物醫藥、保健品生產研發基地項目在西湖區龍塢鎮青山礦區正式建設。該項目總用地面積146.89畝,其中建築物總占地28630.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61284.5平方米,綠地面積14120平方米。養生堂生物醫藥、保健品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3.45億元。項目新建21條生物醫藥製品、新型中藥、保健品生產設備,配套相關檢驗、測試和技術中心。預計年銷售產值將達到10億元,利稅將達2.2億元。該工程在2008年10月竣工投產。養生堂總部也將遷址杭州西湖區龍塢鎮。

農家旅遊模式是越來越多的景區努力創建的模式,但正因為如此,很多景區在建設方面可能會出現盲目建設或重複建設的問題,龍塢鎮正在全力打造杭州龍塢原生態鄉村休閒旅遊區,在建設中本著合理規劃、優中求新的原則,創建農家旅遊新模式。大茶園休閒旅遊景區的建設不僅注重景區的開發,還特別注重在開發過程中的合理保護,在基礎設施規劃上做到科學合理,統一規劃、統一整治。

隨著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杭州市新一輪總體規劃的分布實施,穿越龍塢的杭州外環線繞城公路的動工興建。1993年,龍塢人提出了振興經濟的“三園”總思路:以穩定茶麵積,更新改造低產茶園,提高茶葉的品質和效益為主要目標的第一產業——茶園;以集鎮為中心,形成沿路(留泗公路和繞城快速公路)經濟長廊的第二產業——工業園區;以加快集鎮建設,形成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白龍潭風景區的後勤服務基地,以及推進特色農業和旅遊業有機結合的第三產業——樂園,逐步把龍塢推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旅遊資源

龍塢鎮杭州大清谷
龍塢茶村生態環境優良,民風民俗淳樸,以開放、大氣、優雅、舒暢的原生態環境為特色。該茶村以青山、小溪、茶園、山林、村落為背景,以悠久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為精髓,集茶園、花園、果園、菜園、庭院於一體,是都市居民回歸自然,親近鄉土,放飛心情,感受文化的特色鄉村旅遊村落。

2007年1月18日,西湖區龍塢鎮上城埭村獲省廣電集團、省農辦聯合授予的浙江魅力新農村稱號。上城埭村以“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為契機,以建設生態休閒旅遊村莊目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綠化覆蓋率達25.5%,自來水入戶率、村莊主幹道硬化率和道路亮化率均為100%。積極打造以茶文化為特色的休閒旅遊精品村莊,開發集觀光茶園、康樂登山和農家休閒為一體的“龍塢茶村”生態旅遊項目。全年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營業收入100餘萬元。

大清谷位於西湖區龍塢鎮東北部,總面積6平方公里,四周山巒起伏、環境優美雅靜,保存了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大清谷位於龍塢鎮東部,谷之東為白子尖,越山即為梅家塢;谷之北為青龍山;谷之西為大清嶺。總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3.8公里,交通便利。谷內“嶺上白雲屯,嶺下煙霞接”,景色極其優美。大清原稱大青,宋《西溪百詠》序言:此地山田石澗,徑竹岩松,窈然森秀,遠望一片青,故名大青。後人訛傳乾隆帝曾來此處遊玩,興筆改“青”為“清”,於是此處為大清谷,村為大清里,谷內小溪名大清溪。谷中有大片竹林、果林、松林,東側築有一小水庫:谷口低地有數十畝蓴菜。境內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無鬧市車馬之喧,而得山野農家之樂,被譽為“天堂里的世外桃源”。這裡是著名的西湖龍井茶原產地保護基地和西湖蓴菜的主產地,還有大片的毛竹林、楊梅林等經濟林木和“農業珍奇瓜果種植園”,可供遊客盡情觀賞、體驗採摘、品嘗購買;大清谷內100來戶山里人家,白牆黑瓦、熱情好客,可同時接待600多人住宿和2000多人品茶就餐。

龍塢人祖祖輩輩都愛舞龍。相傳,遠古時期有5條蛟龍蟄伏在這山塢里修煉。有一年山塢里遭受百年未見的大旱,5條蛟龍捨不得讓百姓受苦,毅然撞向山崖……從此靜靜的幽谷深山就有了飛流直瀉數千年的白龍潭瀑布。逢年過節,人們就扎編起5條顏色各異的彩龍匯集在白龍潭畔祈禱祥和、安寧、富足的生活。舞龍的傳統曾一度消聲匿跡,1994年重又興起。它從鎮裡舞到了區里,舞到市里,舞到了省里,又走出浙江,舞到了北京,參加了北京電視台主辦的“恭喜龍年春節晚會”、迎香港回歸、省農民運動會、省東海明珠晚會,在省、市組織的大型活動中都有五彩龍生氣勃勃的身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