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蘸

齋蘸

齋蘸是指具有特定儀范的道教專屬宗教儀式。道士做齋蘸法事,又稱為做道場。歷來法事的名目繁多,禮儀各異,再加上道門內派別不同,南北地區民俗也有差異,所以道教的齋蘸法事沒有統一的模式。在道場上,道土們有說有唱,有音樂,有宗教舞蹈,根據法事需要、經文內容,在殿堂上下做一些簡單的行禮、叩禮、巡迴轉經等動作,猶如演出一場歌舞劇。然而這裡面也有嚴格的道教齋儀規範與制度。

基本信息

簡介

齋蘸齋蘸
齋蘸通常可分為固定性和臨時性的兩種。固定性的往往在道教重大節日期間舉行,如元始天尊聖誕日(冬至日),靈寶天尊聖誕日(夏至日),道德天尊聖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等。此外,道教各派在本派的節日,如全真道祖師王重陽誕生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正一道張天師誕生日(農曆三月十五日)等,也要舉行一定的齋蘸儀式,以表慶祝和紀念。臨時性的則是由香客出資,請求道觀為他舉行的。或祈福消災,或謝罪懺悔,或求長壽得子,或超度亡魂等。無論固定性還是臨時性的,都有一定的儀式程式。少則2-3天,長達幾十天。有關道教文學和道教音樂的有益遺產,往往通過齋蘸得以保存下來。

過程

從整個道場過程來看,可以分為音響部份和造形部份。音響部份,包括所有的音樂。在道門內,司鼓道士稱為知鼓,司鍾道士稱為知鍾。此外,道場法事中還有知磬、知鑼、知笙、知魚(木魚)等。每位參加法事的道士,必須會吟誦該法事所要奉誦的經文,熟悉經文中的咒、贊、偈的唱法,以及律令、禁戒的念白。隨著法事的進展,演奏出節律、曲調不同的道教樂曲。
造形部分,是由道場法師們巡迴、禮經、拜神等動作完成的。在正統道教齋蘸法事中,應有一名高功大法師,歷來都以本院年事較高,資歷較深的道長出任。他必須有較好的個人修養,在道門內外有威信,深諳道教經文戒律,學識淵博。另配陪兩名都講法師,正職者主管法事程式,帶領道徒行禮拜揖,並作讚頌的領唱工作;副職者主管音樂部份的配合,引導信徒在道場中的進退拜揖。
紫雲觀紫雲觀
兩名監齋法師,正職者監察道士們在法事中的表現,如發現失職者,隨時舉白給都講法師,加以彈糾;副職者主管神壇的齋供,表白詞章的寫呈,傳遞進壇上套用的物品。兩名侍經法師,正法師主管照顧高功法師桌案上的經文、詞呈,及道場一切經卷,副侍經法師則主管共他呈表、獻酌經科文。兩名侍香法師,正職法師料理爐器內香火,使香火自始至終不能熄滅,同時準備三時行道,二上轉經時所需物品。副侍香法師也掌管香火,巡迴時手提手爐,贊過行禮。
兩名侍燈法師,正侍燈法師在道場開始前就主管燈燭的排列和安置,在法事進行中,要不停地巡視燈燭,不能有媳滅的情形。副侍燈法師,主管施添油燭,使燈油不乏。在道場人高功大法師的行坐禮拜,均有侍經法師照顧,以示威儀。
齋醮活動中,道士的巡迴多放在儀式後半部,由知鍾、知磬道土領先,高功大法師、都講法師、監齋法師等隨後,道徒一般個參加行列。法事結束後,高功法師、都講法師先退席,場面則出各分管道士收拾,監齋法師實行監督。

齋醮音樂

齋醮音樂是體現道教“崇聖敬神”思想,渲染齋醮科儀神秘氣氛的宗教音樂。其在吸納先秦時期的巫祭音樂的基礎下,雛形於北魏年間,後在唐玄宗、宋真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帝王的親自參與和推崇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至今已形成具有民族特性鮮明、曲牌豐富、膾炙人口的道樂體系。作為齋醮附屬,齋醮音樂也分為陽韻和陰韻。莊重典雅是陽韻的主要特徵,其目的常以贊禮神明為主,優美的鏇律可以滌除世人塵慮;陰韻則刻意營造一種傷懷的氛圍,曲調淒涼哀婉,令生者為亡靈戚。
在齋醮音樂里,大量的優秀曲牌比肩林立。其中盛傳於世的《太極韻》以凝重肅穆、超凡絕俗的表現,將人帶入一種杳杳虛空境界。輕靈舒緩的《文辭》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雲際之間。悠悠哀哀的《幽冥韻》,則反映出太乙救苦天尊的慈悲至愛精神。在《返魂香》里,一憫三嘆的背景音樂,襯托出韻詞之中警醒人生的思想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