鼐

鼐(nài),本義大鼎。特指:大鼎、頭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nài

部首:丿

部外筆畫:13

總筆畫:14

五筆86:EHNN

五筆98:BHNN

倉頡:NSBUL

筆順編號:53251115132125

四角號碼:17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F10

基本字義

● 鼐

nàiㄋㄞˋ

◎ 大鼎。

詳細字義

◎ 鼐 nài

〈名〉

形聲。字從鼎,從乃,乃亦聲。“乃”義為“重複”、“再度”,引申為“一系列”。“乃”與“鼎”聯合起來表示“同一系列的青銅鼎”。

本義:列鼎。

特指:大鼎、頭鼎。

說明: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這些鼎往往形制、花紋相似而大小不同,它們的尺寸依次遞減,排列起來,就是所謂“列鼎”。這套用鼎禮制被稱作“列鼎制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奴代切《集韻》《韻會》乃代切,音耐。《說文》鼎之絕大者。《廣雅》鼎絕大謂之鼐。《詩·周頌》鼐鼎及鼒。

又《廣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曩亥切,音乃。義同。

又《集韻》寧鄧切,能去聲。大鼎也。

說文解字

【卷七】【鼎部】鼐

鼎之絕大者。從鼎乃聲。《魯詩》說:鼐,小鼎。奴代切

拼音是nai的漢字

拼音是nai的漢字共有25個,如下:

||||||||||||||||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