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

鼎足三分,成語,意思是如鼎之三足,各據一方。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基本信息

釋義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示例

1.漢家王氣已將盡,~各自雄。(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2.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想漢家天下,鼎足三分。”
3.元阿魯威《蟾宮曲·山鬼》曲:“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4.《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5.《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三方分立
英文翻譯:a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成語舉例:漢家王氣已將盡,鼎足三分各自雄。(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三方分立
成語結構:緊縮式
產生年代:古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