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國

百年三國

《百年三國》是由楊世昌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11年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出版。

書籍簡介

書名:百年三國
作者:楊世昌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本書序文

在論述本書為什麼從三分角度看三國之前,先說說人們平時看三國遇到的一個個謎團,現僅舉其要者,謂之十五個為什麼:
(1)按常規慣例,爭戰無不先分清敵我,那么在“漢室傾頹”之際,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為什麼不叫以興復漢宗為宗旨的皇叔劉備,聯手同為漢室宗親的劉表和劉璋,共同討伐挾天子的曹操和瓜分漢土割據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反而要先吃掉劉表和劉璋呢?
(2)為什麼剪滅北方群雄後,已擁有百萬雄師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敗在了只有數萬之眾的孫劉手下呢?
(3)赤戰後,大敗而歸的曹操不埋怨武將爭戰不力,卻偏偏哭已死的謀士郭嘉?獲勝的孫權不為指揮千軍萬馬抗曹的大都督周瑜開慶功會,反而“大請諸將迎(魯)肅”,他自己更給魯肅以“持鞍下馬相迎”的禮遇,為什麼?
(4)為什麼劉備奮鬥二十多年,仍無立足之地,一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僅十年出頭就成功得荊取益奪漢中了呢?
(5)曹操在赤戰要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一統天下,關羽在爭荊時誓言要先直搗曹操的許都,回頭再滅掉孫權,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要先滅吳次滅魏,為什麼三人雖都有如此英雄氣概,卻又都大志未酬呢?
(6)曹操赤壁之敗,有種種說法。一是緣於北軍不習水戰,再是值有疫情,當然主要是曹操統一北方後驕傲了。然而從赤戰後到曹操死,在長達十多年時間裡,曹魏與孫吳已共有長江,想必一生一直以孫權為主要敵人的曹操其水軍早已練好,疫情也不會天天有月月有,再說赤戰前勝而驕的曹操,赤戰敗後也不可能年年驕吧,那為什麼在其後漫長的歲月里,曹操始終沒有掃平江南一統天下呢?
(7)三國各方為爭天下勢不兩立,為什麼當時人才能擇主成風呢?
(8)三國時代,各方之間雖然刀來槍往,你死我活,但又稱兄道弟,談婚論嫁。不僅劉備與曹操、呂布、劉表等稱兄道弟,並和孫權之妹結婚,史載包括董卓在內,也曾提出要與孫堅結為兒女親家。似此,群雄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9)六出祁山的時候,在曹魏從文臣武將到皇帝,為什麼只有司馬懿是諸葛亮唯一最怕的人呢?
(10)在談論三國的時候,人們往往用“亂世”形容之,難道長達百年的三國時代無規律可循嗎?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出的三分戰略思想及其所預言的天下三分,難道是他異想天開的產物嗎?
(11)三國各方以武力爭天下,一次次大戰接連不斷,況且當時又是以長矛大刀為斬殺手段的冷兵器時代,但在勝負決戰中人們看到的是謀士比武將更重要更風光,這是為什麼?
(12)關於小說中的人物,不管後人怎樣說作家美化了關羽、神化了諸葛亮,還是說矮化了周瑜,誹謗了曹操,但誰也無法否認這些人物都是三國時代的人物,而這不僅由於他們的言行大都於史有徵,還在於小說中的這些英雄們,只能是生活在鼎足三分天下的社會環境裡的人物。這又為什麼?
(13)曹操、劉備、關羽和周瑜等二分人物,都曾犯過勝而驕的老毛病、大錯誤,並因此殃及了個人的命運和事業,而與之成鮮明對照的是諸葛亮、魯肅、鄧芝趙雲和司馬懿等知三分者,雖然這些人生前也因勳績而獲高位,但他們一生未驕且儉。上述兩組人物,雖分屬魏蜀吳三方,但其跨國界超敵我截然相反的表現竟如此涇渭分明,原因安在?這與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又有什麼關係?令人深思。
(14)常常有人說,看《三國演義》對人有一種獨特的啟迪作用。通過小說知道了三國奇異的人物和莫測的故事後,除愉悅了人的心情外,還有啟迪人的智慧的作用,這又說明了什麼?
(15)另外,在赤戰、爭荊、夷戰三大戰役中,向來被人看不起的孫權,卻都大獲全勝;然而,三戰連捷的孫權卻未能一統天下,這到底又是何原因?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為了破解三國諸多之謎,人們已經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但關鍵是正視三國是一個“三無”世界(詳見下文),三分是三國的靈魂。因此,在談三國人物之前,先說說三分是三國時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三分乃三國之靈魂。
(一)互不隸屬的魏蜀吳三國是歷史事實。
今天看來,漢以後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正統思想甚盛的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曹魏和劉蜀當年又都自稱為正統的情況下,陳壽將魏蜀吳視為互不隸屬的三個國家,分別為其撰史,可謂破天荒之舉。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即使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一直一強獨大,陳壽本人又是以魏為正的,但作為史學家,他從根本上還是尊重三國各自獨立存在的歷史事實的。構想倘因獻帝一直在曹操手裡,曹操還自稱是漢朝的丞相、魏公、魏王,曹丕又受漢禪,當初陳壽把吳蜀寫成曹魏屬下的偏邦,對後人認識三國的本來面目將帶來多大困難和影響。因此說,陳壽破除對傳統的迷信,《三國志》首開鼎足三分歷史格局的先例,為後世展現了一真實的三國,是非常了不起的。
對歷史上魏蜀吳大體同時存在又互不隸屬的特異現象,後來引發了所謂的正閏之辯和虛實之爭。長期以來受封建社會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學者都想在曹魏與劉蜀之間分清正閏,在史志與小說之間找出虛實。然而,這種正閏之辨,不管是以魏為正,還是尊劉貶曹,爭論雙方都不否認當時魏蜀吳三國存在的事實。同樣,在虛實之爭中,無論說小說是七實三虛,還是幾實幾虛,雙方都肯定小說和《三國志》寫的都是魏蜀吳三國之事。這表明歷史上的有識之士,即使由於種種原因,對三國有不同的意見,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接受了三國鼎足而立的現實。
由些可見,歷史上魏蜀吳互不隸屬的三國是客觀現實。《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雖體裁不一樣,但都表現了三分乃三國之靈魂這一特殊內涵,並為後人所認同。
(二)“三無”時代是諸葛亮提出天下三分大計和三分三國產生的社會基礎。
中國為什麼在漢以後出現了三國?這是多少年來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老問題。其實這個難題,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早已給出了答案。隆中對開宗明義即講“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這就是說,從董卓入京時起,就進入了一個群雄爭天下的新時期。換句話說,諸葛亮不認同所謂從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開始,包括其後曹操殲滅北方群雄和再後的曹孫劉三方的三國之爭,都是忠奸之爭的說法。為什麼?因為漢末沒有漢初那樣尖銳的民族矛盾,再是漢末黃巾起義又很快被鎮壓下去了,與此同時腐敗的“漢室不可復興”已成定局和共識,這樣,漢末以來不僅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是當務之急,忠奸之爭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從根本上說,不僅曹操和劉備、孫權一樣,董卓與曹、孫、劉也無大別,他們都是爭天下的“豪傑”。因為當時忠奸矛盾雖然還存在,但已不是社會主要矛盾,對爭戰不起什麼大作用了,所以曹操以弱勝袁紹,主要靠的不是挾天子,而是“人謀”。隆中對的弦外之音告訴人們,“人謀”之所以起決定戰爭勝負、事業成敗的大作用,在於當時是一個民族、階級、忠奸三大常規矛盾,不再是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了。簡言之,這是一個上述三大基本社會矛盾不占主導地位的“三無”時代。當時各方之間已不是傳統的階級、民族、忠奸三大矛盾非我即敵式的關係,而是爭天下的對手關係。諸葛亮正是據此“三無”時代,提出了以力量強弱分敵友,聯合孫權共抗曹操的三分軍事戰略。後來的赤戰、爭荊、夷戰等一系列大戰證明,二弱勝一強的三分戰略是完全符合三分歷史規律的,所以才出現了魏蜀吳三分的三國。而這實際上是向世人傳遞了一個無聲勝有聲的信息:歷史上三分的三國之所以出現,一是要有“三無”的社會條件,二是要有知三分的人才,三是需有可利用的地理條件。這三個條件,吳蜀所憑藉的崇山阻水雖是必須具備的,但古已有之;知三分的人才雖在關鍵時刻起決定性作用,但三分人才無疑是“三無”時代的產兒,是與時俱來者;只有千載難逢的“三無”時代才是最重要的條件,因為這是鼎足三分的三國政治格局出現的社會基礎,是諸葛亮三分大計能發揮作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三分與二分戰略之別。
三國三方與以往“三有”時代爭統一爭當皇帝的規律,似是而非。“三無”時代決定的三分戰略是力量敵友,二弱對一強,結友為先;二分是非我即敵,先弱後強,直接一統。前者必然是以敵我友身份參與的三方之爭;後者主要敵我雙方對抗,即令有其他方,一般也不起決定作用。需要說明的,一是三分是“三無”決定的必經之路,二弱倘勝一強,其後再爭一統;二是三方皆以爭天下為己任,否則只要一方服從另一方,百年奇局就難實現。
(四)三分規律對重大戰役和主要人物命運起著決定性影響。
首先看看決定歷史走向的三大戰役。赤戰孫劉勝曹操,打破了曹操一統天下的美夢;劉備取川強大後,先在爭荊中曹孫敗關羽,後在夷戰中孫曹敗劉備,從此魏又奪回了一統天下之權。從中可知,二弱勝一強的三分規律中的敵友是隨著三方之間力量消長變化的。再是三分戰略是客觀規律,不是誰的專利,不為任何一方所壟斷。知而用者勝,不知又不用甚至破壞者敗。
其次,再看看主要人物與三分之間的關係。比如曹操,始而他順應“三無”時代之風,唯才是舉統一了北方;後來由於他的以智力取天下之智,主要是比別人更深諳二分的智謀,雖對剪滅北方群雄有大作用,但到對孫劉就失效了。曹操一生堅持非我即敵的二分戰略思想,和他固守傳統的一統大志是一致的。只知靠大度從對手中拉人才為己所用,不懂將對手分強弱,化敵為友,這使他一統壯志未醒,皇帝沒有當上。因此將一腔怨恨撒在沒有吞吳滅蜀計謀的二分人才身上,迫害人才。又為了過當皇帝的癮,大演皇帝戲,結果不懂三分的曹操,由前期的英雄到後期變成了奸雄。
比如魯肅和周瑜。赤戰時周瑜施謀用計,指揮千軍萬馬,但戰後孫權特意“持鞍下馬相迎”的是魯肅不是周瑜,這無疑與魯肅戰前在孫吳危難關頭獻孫劉聯合破曹大計有關。至於周瑜,赤戰後不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以多操之敵”,最後他又以孫吳一方的力量要先滅劉備後滅曹操,把曹劉都視為敵人,說明周瑜心中沒有友這個概念。小說寫赤戰時周瑜欲害諸葛亮是有道理的,而僅用“量窄”表現周瑜對友方搞非我即敵式的二分手段,可能還是看在孫吳畢竟是劉蜀的友方。
比如關羽和劉備。關羽荊州之失,雖與他剛愎自用的性格和劉備取川奪漢中得勢後驕傲有關,但他對孫權先拒婚後絕友以曹孫同時為敵,最後遭到曹孫夾擊人亡地失,顯然是他違背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守荊方針的結果。劉備奮鬥大半生無立足,三顧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得荊州取益州,但他稱帝後打著天子旗號,發傾國之兵為關羽復仇伐吳卻慘敗了。劉備敗在他以友為敵,搞先滅吳次滅魏的二分戰略;好在他死前知道自己知識淺陋,遺囑兒子多讀書,並把權力交給了知三分的諸葛亮,與至死執迷不悟的關羽還是不一樣。
比如孫權,他是個好學之人,知道在三方爭戰中,如果同時以其他雙方為敵必敗,故他始終堅持讓孫吳不陷入“二處受敵”的危境。在赤戰、爭荊、夷戰三大戰役中,孫吳都是勝者,不是沒有來由的。當然孫權的不“二處受敵”與諸葛亮的三分戰略相比,少了進取之義,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司馬懿,以往不少人說他是大陰謀家、野心家,其實他是曹魏唯一知三分的人。司馬懿是個善學深思的有心之人,從赤戰後他就注意觀察隨著爭戰勝負力量消長三方之間關係的變化。爭荊前他看破了孫劉雖是盟邦,但劉備取川得漢中,“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孫劉由唇齒相依變為切齒之恨了。正因為劉蜀不反對曹魏,對孫吳也構成了威脅,司馬懿從而提出了聯合孫權夾擊關羽的“高見”,之後他成了曹魏唯一能應對諸葛亮的人。司馬懿是一個知三分的軍事政治家。
最後說一下諸葛亮被神化的原因。三分是“三無”時代的特殊產物。由於人們昧於對“三無”時代的了解,故對建立在“三無”基礎上的三分變化的規律也就少有所知,如三分與非我即敵的二分戰略最大不同也是其最大優勢在於,三分主要是通過聯友改變力量對比,戰勝強敵。說穿了,在三分格局爭戰中,必然參與其中的第三方不是我之友,就是敵之友即我之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當聯友成功就能成倍增加我方對敵的力量,反之聯友失敗,不僅我方少了一個朋友,還在於因第三方成了敵之友、我之敵了,如此豈有不敗之理。對三分規律中第三方所表現出來的或為敵或為友這種乾坤顛倒式的大變化,勝負對知三分者來說,早已意料之中了,這也是赤戰時泰然自若的諸葛亮知孫劉必勝,而在得知關羽拒婚和劉備出兵伐吳之時,就知道爭荊和夷戰必敗的原因。但對於不知三分的人,則必然是驚慌失措而感到茫然,甚至後人有的對此也往往大惑不解,從而對知三分的諸葛亮產生了神秘感。至於小說中有關諸葛亮裝神弄鬼的描寫,這除了受平話影響外,主要是時代局限。何況今天還有那么多人信神信鬼呢!
順便說一下董卓。以往說三國英雄大都把他排除在外,是不妥的。因為董卓出身“良家子”,是身經百戰於漢室有功之人。劣跡主要指他搞廢立和濫殺,而這是時人袁紹和曹操等人都乾過的,他們和董卓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而已。關鍵在於董卓所乾的正是群雄所想的,所以討董無果而終不歡而散,因為討董者和董卓是一路人,所以,董卓也應在三國群雄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一點諸葛亮和陳壽比羅貫中對董卓更公平些。
五、借鑑三分思維方式的哲理作用。
首先,發揮三分思維的啟迪作用。看小說有一共同感覺,就是其具有一種啟迪作用。所謂啟迪顯然不是對個別事的指導作用,而是對人的益智作用,三分是可以拓展人的視野和胸懷的思維方法,三分有推動人們向前奮進的作用。
其次,三分是清醒頭腦的良藥。三國歷史表明,當時無論蜀方的諸葛亮和鄧芝、趙雲,吳方的魯肅,還是魏方的司馬懿,他們雖因知三分,都立有大功,又都是獲得了高位的成功者,但他們都一生不驕,一世淡泊。相反,不知三分的曹操、劉備、關羽、周瑜,他們雖屬不同方,卻無一不勝而驕,有的還驕狂到發瘋的地步。這種情況絕非偶然,不由得想起諸葛亮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話。其實三分是表述複雜事物最簡單的存在形式,是最易將人置於比較客觀地位進行觀察世界的一種思維方法,所以能使人頭腦清醒,少一點片面性。不小人得志,不醉生夢死。
再次,三分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精華。春秋時代老子首先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理之言,數百年後,諸葛亮適應“三無”的三國時代提出了天下三分,他在軍事上的三分戰略和對諸子、張溫及孫權稱帝後的論述,大大豐富了三分的哲理內涵。不久,獨具慧眼的陳壽,在《三國志》里真實地記載了魏蜀吳三分奇局演變的興亡史,成了首載三分規律的奠基之作。然而真正把三分規律通過變化莫測的故事情節和舉世無雙的人物形象,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是《三國演義》。由於羅貫中大大突顯了三分這個不朽的靈魂,使小說成了將文史哲熔為一體的典範之作。這樣,小說不僅成了“庶近乎史”的準歷史教科書,更起了普及三分思維的生活教科書的作用。
由於三分乃三國之靈魂,所以成了筆者從三分角度看三國的原因。

書籍目錄

從十五個三國之謎談起——試論三分乃三國之靈魂(代前言) 3
一、三國——一個千載難逢的“三無”時代——兼論董卓與忠奸 8
二、論諸葛亮的三分暨三分思維方式 15
三、魯肅——三分時代的先知先覺者 23
四、曹操奸雄稱號的是是非非——一個三分時代走投無路的英雄 30
五、孫權——一個順應三分潮流的人 38
六、周瑜——一個傑出的傳統軍事家 46
七、關羽——一個受益三分又受害三分者 54
八、劉備——一個“不甚好讀書”的英雄 62
九、司馬懿何許人也——曹魏唯一知三分的政治軍事家 70
十、三國“三無”大地是奇花異草的大花園 78
余話 85
主要參考書目 89
後記 91

原文摘錄

…………
說三國時期是“三無”時代,還可以從歷來研究三國的專業人士關於正統之爭中得到佐證。對三國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占主要地位,除郭沫若先生曾封曹操為民族英雄外,幾無異議。而對以忠奸為前提的正統之爭,各家的觀點就大相逕庭了。長期以來,基於對三國史實的不同看法,或帝魏寇蜀,或擁劉反曹,爭論不休。到底以曹魏為正統還是以劉蜀為正統,名執一詞。簡言之,當初晉朝陳壽的《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的;注《三國志》的裴松之沿襲了陳壽的觀點;到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則首以劉蜀為正。在唐代,史家以曹魏為正統,詩人杜甫就奉劉蜀為帝;到了宋代,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以曹魏為正統,南宋朱熹的《通鑑綱目》又以劉蜀為正統。自此以後,元、明、清無不奉劉蜀為正統。以曹魏和孫吳為僭國。這裡筆者無意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評論,只從另一個角度透視這一爭論。儘管雙方表面上勢不兩立,然而當振振有詞的忠奸之爭到頭來莫衷一是之時,人們終於會明白由於決定正統的所謂忠的對象的唯一性特點,在天下未實現一統之前是絕無可能確立某一方的正統地位的。因此曹操、劉備包括當年老子孫堅搶到玉璽的孫權,雖都有爭天下的大志,並有各自的政治憑藉,但終歸都大志未遂,所以本來就不存在哪家居正統地位之事,後人把曹魏或劉蜀拉到一統天下的寶座上,主要是後人的正統意識在作祟,或因時勢使然。然而,從正統之爭雖無止無休卻又無果這一現象之中,反倒揭示了三國是一個忠奸不分、沒有正統的時代,所以後來才出現了正統可易位、忠奸能顛倒的怪異情況。而這恰恰說明三國時期是一個不僅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是主要社會矛盾,忠奸之爭也不占主要社會地位的“三無”時代。
有關三國時期的正統之爭,後人雖連篇累牘弄得沸沸揚揚,然而對進步的歷史家陳壽和小說家羅貫中來說,他們都未將所謂的忠奸之爭視作大是大非之事。以曹魏為正的陳壽在蜀書中,不僅突出諸葛亮的特殊地位,將載有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置於導航三國奇局的北斗地位,尤其是他首開為三國三方單獨撰史之先河,這本身就標明他是最早衝破了非忠即奸二分羅網的人,是以三分眼光看三國的第一人。同樣,以劉蜀為正統的羅貫中,非但不惜筆墨塑造了一個忠奸難分的曹操形象,最值得稱道的是當小說成書之後,他在卷首特意標明:“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尊劉抑曹的羅貫中對以曹魏為正的陳壽,不以“道不同,不相為謀”,更無黨同伐異之心,反而以“後學”自許,稱其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之作《三國演義》僅僅看作是前輩史傳《三國志》的“編次”。這裡除了謙卑之意外,很難像有人臆斷的那樣,為了標榜小說是有根有據之作。歷史地看,羅貫中與自己“政見”似乎完全相左的陳壽主動合作,在《三國志》的基礎上“編次”小說,結果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一事實雄辯地告訴人們,羅貫中陳壽的心是相通的,他們都看重三分的三國歷史及其人物故事,所以才大大淡化了千百年來中國封建社會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統成見,因此才把三國時期忠奸之爭看得無足輕重了。這充分說明三國時期是一個包括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忠奸之爭在內都不是當時主要社會矛盾的“三無”時代。
鼎足奇局的形成,天下三分的三國出現,歷來是一個謎。現在看來,大概漢末以後“三無”的社會條件是最主要的。其他包括曹孫劉三方各自擁有的人才條件,當然非常重要;至於山川地理條件(所謂吳有長江、蜀有崇山),無疑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過去或看重山川地理因素,或強調諸葛亮等人物的作用,都是有道理的。但相比之下,“三無”的社會條件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三無”的社會條件,一般講就不會出現諸葛亮等知三分的人物,假設就是有這樣的人,也無用武之地。而山川因素更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為什麼單單在漢末以後才出現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顯然與當時的“三無”的社會條件分不開。總之,中國在漢末以後出現的“三無”的社會特點,是誕生諸葛亮等人三分思想的土壤,是形成天下三分奇局的基礎,是三國英雄們叱吒風雲的社會大舞台。一句話,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倘在漢末沒有近百年的“三無”社會條件這一罕見的時代特點,就絕無可能出現魏蜀吳三國鼎足天下的這一獨特的歷史現象。因此認識三國各方事業興衰、國家存亡,分析戰爭勝負、英雄命運,首先應該知道三國社會“三無”的時代特點。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